-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 吃在美国 [2008/02]
-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 喝茶与性格 [2007/10]
-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明月四十年精品文丛”
《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梅兰芳等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9月版,28.00元。
《大家》,王蒙等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9月版,28.00元。
《异乡人的星空》,彦火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9月版,28.00元。
《金庸散文集》,金庸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9月版,35.00元。
《四海红楼》(上、下册),周汝昌等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9月版,49.00元。
金庸给“明月四十年精品文丛”写序,用的“群星灿烂月华明”的题目,意境是棒极了,以《明报》和《明报月刊》的分量及影响力,也当得起这样的评价。不过奇怪的是,金庸自承《明报月刊》(以下简称《明月》)在“作者包括全世界的华人,范围之广”和“所介绍和讨论问题之广泛”两个方面都超过了诸如《新青年》、《语丝》、《小说月报》、《文星》等深刻影响过国家和民族的杂志,这套“精品文丛”却并未完全体现出这样的特色。所选五卷,两卷是创始人金庸和现任总编潘耀明(彦火)的随笔,以闲适的散文居多;而《大家》一卷,仅得王蒙、余秋雨、莫言、董桥、李欧梵、王安忆、二月河七人,实在看不出作者“范围之广”,无论如何都难让读者满意;至于以主题编辑起来的《四海红楼》和《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厚重是有了,可惜指向的都是旧学,于“讨论问题之广泛”显然也有不逮。单读这5卷书,读者怕是很难把《明月》去与《新青年》、《文星》相比,倒觉得与当年的《万象》、《古今》有些类似。如此看来,这套“四十年精品文丛”,充其量大概也只能算是《明月》的半个(或者不到半个)班底,不熟悉这本杂志的大陆读者,只能从这半个月亮去怀想“群星灿烂月华明”的盛况了。
这套文丛不能代表《明月》的全貌,想来编者也是了解的。或许也是因为相同的原因,这套书上市之初,绝大多数媒体炒作的都只是《金庸散文集》,几乎没有什么人谈及《明月》杂志。其实从编辑体例来看,全套5卷主题不同,均可独立成篇,《明月》杂志的痕迹也已经完全淡化了。
关于这套“精品文丛”为何会编成现在的面貌,原是个有趣的话题,但作为不熟悉情况的读者,却实在是无从谈起。也罢,且记着潘耀明在丛书后记里面的话吧,“《明月》的主要成功经验,是她的编辑方针恪守‘独立、自由、宽容’的信条。”(这篇后记值得关注,言有尽而意无穷,看不到的《明月》大略就在这里。)金庸在杂志的《发刊词》里更宣布:“本刊可以探讨政治理论、研究政治制度、评论各种政策,但我们决不作任何国家、团体、或个人的传声筒。我们坚信一个原则:只有独立的意见,才有它的尊严和价值。”两位总编辑的话放在这里,《明月》的大致风貌已经可以想见。其实从几十年间众人对这本杂志的评论,读者也早已明瞭《明月》在华语文化界的地位,不妨认为,《明月》四十年,或已经形成了数峰并立的庞大山脉,而我们现在可以读到的这套“文丛”,则只是这山脉中关涉旧学的一座高峰。
细读 从红楼观四海
既然编者决定选择旧学作为让大陆读者一睹《明月》的窗口,那《红楼梦》确实是最合适不过的题材。不仅仅因为这本小说代表传统文学的最高成就,也不仅仅因为红学吸引了诸多文化名流的参与,更由于近年红学一下子又成了热点,读者相对容易进入。此时回顾《明月》几十年对红学的关注,倒真的能感觉到一点文化界沧海桑田的变迁。
《四海红楼》卷,上下两册,60万字,是整套文丛中最厚重也最专业的一卷。其中收入的某些篇章,没有一定的红学功底,很多读者大概是没法看完的,至于一些相对繁琐的考据(编为“明报红楼考”一辑),则更是只有专业人员才能阅读了。加之红学浩瀚,全书又没有规于一定的主题,而是举凡与红学相关的篇章只要有代表性的都予以收入。这样的编辑方式,对于读者似乎有些不便,也难免留下庞杂的印象。不过如此选择,却正好能反映出《明月》的一个特色:在专业领域里面敢于深入到细部,更能兼容各家不同的意见。书中“红学往来争鸣”一辑,潘重规、赵冈、王世禄、徐复观诸位的来往文章,交锋犀利,各方却又都能基于学术,各自也都有精彩的发挥。今日读之,虽然已经是陈年旧事,还是觉得相当过瘾。
《四海红楼》,关键自然是红楼,但最妙的却还是“四海”二字。从这两册书,我们依稀感觉到了金庸先生所说的,《明月》“作者包括全世界的华人,范围之广”超过前贤。粗粗统计一下,书中选入余英时、周策纵、赵冈、宋淇、潘重规、徐复观、高阳、牟润孙、陈蝶衣、纳逊等各家,作者阵容比之《大家》卷不遑多让,而且来自五湖四海,加上大陆读者熟悉的俞平伯、周汝昌、刘心武诸家,确实有作者遍及天下华人的感觉。虽然红学在《明月》四十年间未必是什么重要的主题,不过从这个小小领域,却也可以领略一份大杂志的风采。唯一的遗憾,是编者在所收各篇后面一律不署发表时间,读者只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线索,确定某篇文章大致是什么年代所作,于是一本书读下来,也就少了一种在时间线条上的对比和历史感了。
戏读·读戏
《四海红楼》一卷水准之高,足以令读者对《明月》生出仰慕之情,同时也就对文丛的编者心怀恨恨了——读不到的那部分肯定更好。以游戏一点的态度想来,这套书编得还真是体例周全:作为创始人和最重要代表的金庸占得一卷,现任总编辑潘耀明也占了一卷,《大家》卷的作者不但个个主流,而且大都有畅销记录,拿到市场上都是“票房灵药”,至于红楼,现在更正是热乎……哎呀,如此论事,其心可诛。还好还好,文丛里还有一卷《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可以证明这种想法的狭隘。这一卷书,虽然也只是一个侧影,却足以让读者了解到《明月》沉重的一面。
《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以章诒和开篇。《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是名文,却不大容易看到。这篇60页的长文写的是京剧大师马连良——当然,不是写给戏迷看的。文章里关于京剧艺术的文字没有多少,倒是写世相人心的笔墨要重得多。文中写到作者与马连良的弟子李万春一晤,一句“戏班的人都是萍水相逢,讲的就是互不嫌弃”令人倍感唏嘘,章诒和慨叹,“天地间,最薄的是心,最厚的也是心”,读到这样的句子,忽然觉得心上一痛。往者已矣,千古绝唱只能随风而逝了。
“流芳颂”,编者把章诒和、梅兰芳、马连良、俞振飞等人的文字放在一起,起了这么一个标题,老一辈艺人的风采在这些文字中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可惜今日之“颂”更衬托出历史之“重”,马连良晚年的文笔明显留下了格式化的影子,文字中对京剧艺术本身的追求还依稀可辨,但更令人叹息的是艺人在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中所失去的东西。《明月》文丛5卷数百万字,读到此处,终于有了无奈的味道、《明月》的味道。
《明月》四十年,刊登关于中国传统戏剧的文章是不少的,这大概跟金庸本人的爱好也有些关系。《金庸散文集》里面,开篇就是“看戏”,七篇文章,《姚期》、《除三害》、《空城计》……听得有板有眼。金庸在这一辑的末尾注明这些旧文略有偏见,但“尚不失公正”。其实,单从品戏的角度看,这些文章是具有相当专业水准的。金庸在武侠小说中长袖善舞,写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原来底子都在这里。一本散文集中,看戏、听歌、品舞、赏画,翻书,虽也偶涉西学,骨子里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路数。以这样的背景创办《明月》,难怪成为了“文化中国”的代表。
潘耀明在这套文丛的后记里面列举余英时、胡菊人、刘绍铭、聂华苓对《明月》的评价。大家的焦点,不但在于这本杂志的坚持与并包,更在于这本杂志对文化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标举。如此看来,虽然这套文丛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以传统文化作为入口,却也正暗合了《明月》多年来的精神。有心的读者,或许能从细微处品读出更多的意蕴来
[ 本帖最后由 广南子 于 2007-12-10 15:2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