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 吃在美国 [2008/02]
-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 喝茶与性格 [2007/10]
-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生日那天收到朋友寄来的两本书。一本是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的《从优秀到卓越》,一本是罗森维(Phil Ro-senzweig)的《光环效应》。
《从优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是一本热书,咱自然不会错过,因此早就读过。不过,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朋友再寄一本来,并不嫌多余,何况还是生日礼物,因此,尤显珍贵。这本书最近出了一个续集——“社会机构版”,是作者专门写给教育、医疗、基金会、赢利机构等社会服务组织的,正想找来一读。
探
寻优秀业绩背后的原因,这是所有管理问题的最终源头。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人们。于是,从《追求卓越》、《基业长青》到《光环效应》,专家学者们孜孜不倦地
探索着,大大小小的管理者们也在狂热地追寻着。人们是不是因为读了这些书让自己或自己的企业真的变得卓越了,我不知道。但,作者和书商的“业绩”,因为这
些书籍的热销变得“优秀”而且“卓越”,这是无疑的。
总
觉得从这类书自身营销策略上给人的启发和教益,远比书本内容给人的启发和教益更多。《光环效应》也不例外。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何以追求卓越,基业如何长
青”,把《追求卓越》和《基业长青》两本热书的卖点都拿来了,封面上也没忘印上一句醒目的“本书可谓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管理书籍之一。”
作
者希望这本书能纠正流毒于商业世界的某些错误观点,帮助读者适度质疑所读内容,培养提问能力和批判思维。至于“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管理书籍之一”,这本书当
然无法担当。但,这本书确实有和一般管理书籍不同的地方。作者对决定企业成败的因素有着更加敏锐的理解,能引导管理者走出种种假象的遮蔽,追寻成功的本
质。本书有两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是书首列出的“九大假象”,二是书末作者给经理人的几点忠告。
我把这两段内容收录在这里,如果您时间宝贵,完全没有必要再去从头至尾看完全书,读懂这两段足够了。
《九大假象》:
光环效应:倾向于一个公司的整体业绩归功于企业文化、领导人、价值观等等。事实上,大部分被称作企业业绩驱动力的因素往往要归功于企业先前的业绩。
因果联系:两件事也许相关,但不能就此断言哪一件决定了另一件。员工满意度越高企业业绩就越好吗?事实表明大多数情况恰恰相反:企业业绩越好,员工满意度越高。
单一解释:很多研究都将业绩提升归结于一项特定因素,比如浓郁的企业文化、领导得当或者关注顾客。但实际上很多因素互相联系紧密,单一因素的作用常常被夸大了。
关注胜者:如果只是找些成功的公司分析它们的共同点,而没有那些不成功的公司做对比,那永远也找不出公司出色的原因。
缜密研究:如果数据质量不好,数据的数量和研究方法的复杂程度毫无意义。
长盛不衰:所有业绩优秀的公司长期发展后都趋于平庸,长盛不衰的蓝图诱人却不切实际。
绝对业绩:公司的业绩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很可能一个公司的业绩大幅提高,但同时被竞争对手甩得更远。
本末倒置:成功的公司大多坚持战略一致,但不是坚持战略一致就一定能成功。
组织物理学:公司业绩不遵循恒定的自然法则,因此,尽管我们追求精确与秩序,还是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预测。
作者在书末给经理人的忠告,是真诚而实在的。我想,咱们应该牢牢记住,即使你不是经理人:
○如果自变量并不是独立测量的,那我们已经站在齐腰深的假象之中。
○如果数据之中都是光环的话,那么不论收集多少,分析手段有多复杂都没意义。
○成功往往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持久,大部分情况下,长盛不衰只是事后按结果选择产生的假象。
○公司业绩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可能一家公司自身进步的同时也落了一大截。
○可能很多成功的公司都曾大胆尝试,但大胆尝试不一定都能成功。
○任何宣称找到了商业物理学定律的人要么不了解商业,要么不了解物理学,要么两者都不了解。
○寻找成功秘诀的行为不能揭示商业界的状况,但却明明白白地表明了寻找者的渴望以及他们对确定性的向往。
○任何出色的战略都牵涉到风险,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战略万无一失,傻子都能执行好,那你就是傻子。
○执行同样也不是确定的。在一家公司起作用的应用到另一家,得出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机遇起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或者比成功人士口中所说的要重要许多。
○投入和产出之间的联系十分微弱。结果不好不一定意味着经理人犯了错;好的结果也不见得能说明他们有多高明。
○但是木已成舟之后,顶尖的经理人们表现得好象运气无关紧要一样,好像坚韧不拔就是全部。
罗森维在全书的最后意味深长地说:“这些能保证成功吗?当然不能,但我认为它应该能提高你的成功几率,这个目标比较合理,值得追求。”“那样你就不会发现自己在一个热带小岛的海滩上,奇怪为什么你如此努力地照成功模式办,运送补给的飞机依旧没有降落。”
最后这句话,也许你不明白作者说的是什么意思。因为,这里有一个故事。
南
太平洋一些小岛上住着一些未开化的土著。二战期间,盟军的飞机在这些小岛周转物资。这些土著看到飞机降落到地面,卸下来一包包的好东西。战后,飞机自然不
再来了,土著们很怀念旧日的好时光,于是他们弄了些类似跑道的东西,两边还点上火,盖了间小茅屋,派人坐在那里,头上绑了两块椰壳假装是耳机,插了根竹子
假装是天线,以为这就是等于控制塔里的领航员了------然后他们等待、等待飞机降落。他们每件事都做对了,一切极其神似,看起来跟战时没什么两样;但这行不通,因为没有飞机降落下来。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被称为“草包族科学”,因为他们完全学足了科学研究的外表,一切都十分神似,但是事实上它们缺乏了最主要的部分------因为飞机始终没有降落。
商业世界里有许许多多“草包族科学”,有号称科学严谨但其实不过说说故事的专著文章。近年高居畅销排行榜榜首的热销商业书籍虽然披着科学的外衣,但预言能力不过就像某个热带小岛上的一副椰壳耳机。
同样,我也想到了一些热销的教育书籍,何尝不是在指导人们戴椰壳耳机?!
by 卢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