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 吃在美国 [2008/02]
-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 喝茶与性格 [2007/10]
-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十年来数度访美,颇有一些可以记述之处。这里仅就所见的民俗民风,点点滴滴,札记以备考。
一、礼貌待人,习以为常
美国人很讲礼貌,这可以看作一种基本民风。人们在路上相见,不论是否相识,总要打个招呼,说一声:“Hallo”,认真一点的还会说“Good morning”、“Good evening”等问候语。即使几个人正在谈笑之中,遇到对面来人,也会停止谈笑转而认真地打招呼。当然,在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商场里,此礼当免,但只要僻静处迎面相遇,仍会情不自禁地打个招呼。在比较狭窄的人行道上,来往者总要互相谦让,谁提前主动让道,总会得到一声感谢。需要别人给以配合或方便时,首先要说“Excuse me”(对不起)。比如在超市拥挤的甬道里,你正弯着腰在挑选商品,对方要从你身旁通过,决不会嚷嚷“让我一下”,而会先说“Excuse me”;反过来,对方发现自己因挑选商品而无意间影响了你的通行,他就会先表示歉意,说一声“Excuse me”,尽管他在那里躬身挑选商品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行为。这里体现了一种责己严、待人宽的为人态度。
人与人相遇是如此,车与车交会也能尽量谦让。美国的路口多有“Stop”(停车)的牌子,比如在丁字路口总有“Stop”标记,提醒横向车辆必须停车等待纵向车辆通行,不得随便插入。人们对此总是自觉遵守,有时根本看不到纵向车辆,但都会稍停片刻,然后才缓缓驶入纵向车道。每次右转弯时也都如此。司机远远看到前方有人穿越或准备穿越马路时,就会主动慢行,即使行人还在站立等待,司机也会示意让你先走。笔者经常遇到这类情况,因为国内的经验告诉我:作为弱者的行人只能让强者的汽车先行;可是在这里总遇到汽车让我先行,
难免有点受宠若惊了。
美国的公共场所很少有排长队的情况,这当然同人口密度不像中国那样高有关。但是,不论是在邮局、银行办事,在旅游景点游览,在商场、餐馆付款,只要有两个人以上在等待,就会自觉地遵守先后次序,自觉地形成队伍。说声“After you”,决不占先,决不插队,这已是习惯成自然的风气(不过在机场、特别是国际机场似乎有点例外,这里不仅旅客众多,而且来自世界各地,素质不齐,难免有些人不守秩序)。
以上种种,过去常被国人视为虚伪的绅士风度,但是我看人家倒是实实在在地遵守着、诚心诚意地实践着,并非故作姿态。反观我们这个素以“礼仪之邦”自况的国度,倒真该感到汗颜了。
二、不用上锁,仍感安全
美国居民的信箱别具一格。家家户户大门外贴近马路(drive way)处,有个一米多高的木桩,木桩上安装个长方形的盒子(有木制的、也有铁皮的,状如一个小棺材),盒子的前端可以打开,这就是居民的私人信箱。其高度适当,驾车人从车窗伸出手来就可触及,邮递员或信箱主人的汽车路过时只要略为停一下就可以方便地存取。这种信箱不仅可以接收来信、报纸,还可以往外发信。信箱侧面有个红色标杆,只要把标杆竖起,就表示有信要发,邮递员见到了就会取走。让我们惊讶的是,这些私人信箱都不上锁,看来人们根本不用担心放在里面的邮件、报纸有丢失之虞。大概也是整个社会的风气使然,它让人能有较强的安全感吧。
信箱如此,其他方面也是如此。相对说来,城市的情况复杂一些,人们比较重视财物安全的防范,比如在大学里自行车总是要上锁的。但是笔者住过的几个郊外社区,风气良好,颇有些“路不拾遗”的味道。在这里成人或儿童的自行车、童车,骑到哪里放到哪里,不用上锁。甚至在公园玩耍、在游泳池游泳、在俱乐部健身,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车子放在门外都是安全的。我参加过几次公众活动(聚餐、音乐会),场外放着高高矮矮一溜自行车、童车,竟无一上锁。
我所在的社区有个活动中心(俱乐部),里面设备繁多,有音响器材、健身器材、沙发桌椅、壁挂版画,还配有空调、电扇、冰箱、各式灯具,等等。可是这里从来没有人值班。各家各户都有把钥匙,自由开启,自由出入,还常有人忘了上锁,但社区管理者并未在意,看来不会有失窃之事。
社区居民的院子里,常年放着桌椅、童车、儿童户外玩具、以及户外健身用具,而这些院子都是开放式的,有的围以低矮的木栅,有的并无木栅,只以各自的草坪为界。许多人家的车库里边存有各种杂物,诸如修车工具、五金用品、割草机、孩童坐车、自行车等,但是车库大门在白天多半敞开着,如果随时有窃贼光临的话,谁敢这样随意呢?
常见的木结构民居,车库大门白天是开着的
三、“装在汽车上的国度”
美国是个“装载在汽车上的国度”。汽车是人们最普遍、最常用、最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城乡居民几乎家家有车、户户有车库,州际高速、州内高速、地方公路、社区便道,不仅把全国联结成网,而且网络的每个终端都直达住户的家门口。于是,人们走出家门就踏上汽车,上班、办事、购物、赴宴、探亲访友,全都靠它,驾车就能走遍全国甚至穿行于临近国度。各州、各市、各地区都有详尽的汽车地图(可以在汽车俱乐部获得),不管到哪都能“按图索骥”。自从有了互联网络以后,交通网站更是服务周全,只要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网上就会显示最佳的行驶线路,走哪条高速、哪里上去、哪里下来、转哪条地方公路、哪里转弯、哪里绕道,标志得一清二楚,只要打印一份在手,就可以走遍城乡每个角落。
汽车不仅是最普遍的代步工具,也是最普遍的运输工具。出门旅游度假,各类日用品,包括衣被、儿童用车、折叠桌椅、烧烤用具、帐篷、甚至小型舢板都可以携带,走到哪里都能安营扎寨,潇洒游玩。至于专供货运的卡车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挂上两节拖车,满载几十个集装箱,三四十个轮子一起转动,可谓壮观。有的卡车运用支架,横的、竖的、斜的、侧的,一次可运十几辆轿车,成了又一道风景线。有次笔者从新泽西州出发,日夜兼程驶向华盛顿,高速公路穿越一片又一片丘陵地带,绵延起伏,攀上高坡后往前望去,只见左边开过来的汽车前灯,就像黄色巨龙腾跃而来,而面前开过去的汽车尾灯,就像无数红色的火炬滚滚而去。此时此景不能不让人惊叹现代化创造的辉煌,也更加明白:这个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什么对世界上产油地区如此垂涎,甚至不惜穷兵黩武了。
不过,驾车行驶过于遥长的路程,毕竟劳累,而且时间上也不经济。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大多乘坐飞机,美国的航空线路也是四通八达的,航班极多,像纽约、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不到半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旁晚的夜空等待降落的飞机简直像是灯笼高挂,排成一长串。在这里,空中飞行同地面行驶作到了充分衔接。人们可以自驾车去机场,把汽车寄存以后再乘飞机,等回来时再取出汽车开回家。如果飞行到了某个外地空港,下了飞机可以租借一辆汽车在当地办事或游览。各个空港都有大型停车场,也有便捷的租车服务、打个电话就可以租到车子。这种地空对接的模式,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这种背景下,美国的公共交通就相形见绌了。在一些大城市,地铁和汽车公交还是发达的,特别在繁华的中心城区(downtown)。但是美国的大中城市总是远远地往外延伸,城区周围有无数的小城市和居民区,这是一些亦城亦乡的地区,它们和中心城区一起构成了个大城区(metropolis)。在这些宽广绵延的亦城亦乡地区就很少有公交线路或地铁通道了,因为在这里经营公交服务,线路长、乘客少,显然是无利可图的。至于铁路交通,这种曾经在美国发展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传统交通体系,第二次大战后由于航空和汽车这种地空对接体系的发展,也日渐萎缩。人们出行已很少选择乘坐火车,铁路交通大部已用作货运了。
四、热闹的聚餐和野餐
美国人喜欢户外聚餐或是野外聚餐,通常称为picnic。
户外聚餐往往是在住地的院子里或是草坪上举办,操作起来比中国式的宴会简单得多。
桌椅都是折叠式的,帐篷有固定的、也有折叠式的,这些都能方便地打开使用。食物可以向餐饮店或食品店订购,按时送来,无非是三明治、比萨饼、土豆片、面包蛋糕、啤酒饮料之类,再加上一些半成品,自己支架个燃气烤箱进行烧烤。也有的是参加者自带食品凑起来相聚的。到时候大家边吃边聊,外加碟片、音响助兴,孩子们则在院子里追逐嬉戏,荡秋千、滑扶梯、在充气垫上打滚玩耍。为了增添气氛,如在白天,则在院子里升起气球,半空飘浮;如在傍晚,则在花草树木上挂起彩灯,流光溢彩。聚餐往往持续几小时才尽兴而散。不过也有不考虑左邻右舍安宁的。笔者所住的社区,某些人搞了个夜餐聚会,不仅音响震耳,而且个别人酒疯大发,吼叫不已,直至午夜十二点,由于邻居投诉,来了警察干预,才勉强中止,有些参与者还埋怨警察扫了他们的兴。可见美国人也不乏公德观念薄弱者。
野外聚餐通常在公园或某些景点举行。美国的公园往往占地数百英亩,丘陵起伏,植被茂密,地域辽阔,一些公路纵横其间,是名副其实的“野外”。公园里并没有富丽堂皇的建筑、精致的亭台楼阁,但在四处散落着一些活动场所,如凉亭、运动场、活动室等等,人们可以租用来从事集体活动,包括野餐。
笔者参加过某些华人团体举办的野餐活动。活动组织者模仿老外的习惯,在州立公园一角租借了场地,主要是一个长方形的凉亭,以及亭外的停车场。长亭只有柱子和屋顶,四面通透敞亮,里头摆放着几排长桌。这天寒潮侵袭,亭外细雨霏霏,亭内寒风习习,八月的时节,却要穿上毛衣和外套了。但是前来参加者仍有二三百人,男女老少济济一堂,相互招呼问好,洋溢着同胞情谊。主持人首先致词,通报了活动筹办情况,对大家踊跃前来表示感谢。然后大家自由取食,有西式食品,如三明治、热狗、土豆条、可乐饮料等,更有中式快餐,三四个常见的荤素菜肴。事先大家都交了餐饮费,组织者又拉了些赞助,所以饮食虽然简便,但却敞开供应,各取所需。席间还进行抽奖活动,中奖者都能获得一份小礼品。餐后大家聚集草坪上作抛掷水气球游戏、拔河比赛等,空旷寂静的园林里,顿时呈现一片欢声笑语。这是当地民间野餐联谊活动的一个典型例子。
五、悠闲的民间音乐会
美国的大中城市都有建筑幽雅、设备良好的影剧院,经常上演专业团体的音乐、歌舞、娱乐节目。而在市郊和小城镇,更多的是民间的、普及性的文娱活动。笔者在底特律大城区内的小城市,参加过几次民间音乐会(concert),觉得倒也别具一格。
这种音乐会除了寒冷的冬季外几乎每个周末都有,通常是在城郊某个开阔的场地举行。这种场地,绝不是水泥铺就的广场,而是一片青绿的草坪,参天的大树散落其间,茂密的枝叶形成天然的篷帐。这是一种疏密有致的篷帐,既能让夕阳余晖洒落下来,又能任习习凉风吹拂荡漾,构成一种十分舒适惬意的氛围。人们从四面八方驱车而来,携带着折叠式的桌椅和饮料小吃,然后在草地上、树荫下随意铺开,一家大小围坐一起,边听音乐、边吃、边聊(当然,一如老外在公共场合的习惯,聊天时决不会高声喧哗),犹如参加一次纳凉晚会。
民间音乐会一角
草坪的一端,有个临时搭建的舞台,架设着音箱、话筒、灯光,几名歌手手持吉他,边弹边唱,激扬的歌声传遍宽阔的草坪,足以让几百名观众都能聆听欣赏。献演节目的通常是个不大的乐队组合,歌手加工作人员一起不过十多人,相当精悍。演出费用通常依靠赞助提供。演出的节目以节奏强烈的摇滚乐、爵士乐为主,几乎没有幽雅动人的古典乐曲,也很少有委婉抒情的乡村音乐,看来这代表了当今美国民间乐坛的主要倾向,也体现了美国普通民众的欣赏习惯和时尚。歌手们照例十分投入,唱得声嘶力竭、前俯后仰,听众们听得十分随意,可以自由交谈,也可以稍作走动,时而响起几阵掌声,对演唱者报以礼貌性的感谢。间或有几对伴侣,在场地的一角,伴着台上的乐曲,扭动身子,跳着各样舞步;还会有若干儿童,在草坪的空旷处,合着台上的节拍,尽情蹦跳欢腾。总之,整个气氛是十分悠闲、宽松、随意的,这似乎是这类民间音乐会的基调,这也许正是美国人业余生活的基调。
六、多彩多姿的民间节日
美国的节日,大别有三类:一是政治性的,如独立节(国庆节,7月4日)、劳动节(9月3日);一是全民性的,如圣诞节(12月25日)、万盛节(11月1日)、感恩节(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一是地方性的,诸如美食节、狂欢节、艺术节等。
政治性的节日一般都是法定假日。独立节前夕,很多城市会放烟火,届时往往万人空巷,争相到开阔地带观看。节日当天,首都和各地都有游行之类的庆祝活动。而劳动节一般只是放假而已,没有特别的活动形式。
全民性节日当然首推圣诞节了,这个节日的活动一直要延续到元旦之后。实际上进入十二月份,人们就在准备度假了,工作的节奏明显放慢放松了。街头巷尾、商场楼宇、房前屋后,陆续张灯结彩,到处是圣诞树,到处有圣诞老人的形象,到处挂起飘着绶带的花圈、漂亮的蝴蝶结、精致的小铃铛。每到夜晚,街道两旁、社区内外的树木和草坪上,五颜六色的灯光,连接成串,闪烁成片,还会勾勒出牛羊兔犬之类动物形象。孩子们对节日尤其充满期待,因为这一天都会收到圣诞老人带来的(实际上是大人为他们准备的)礼物。
万盛节(Halloween,也译万圣节)本来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但是人们采用了装神弄鬼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绪,于是这一天也就成了美国人的“鬼节”。节日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门前都会竖起一些鬼怪的形象,有披头散发的,有青面獠牙的,有面如骷髅的,有体如僵尸的。这些形象一般是竹木骨架粘上各种各色的棉布、画上各种各样的颜色,越是丑陋越是恐怖似乎越能吸引路人的眼球。鬼节前夕,也即10月31日夜,孩子们往往戴着面具,穿着奇装异服,手提南瓜制作的灯笼,挨家挨户上门讨糖。所到的人家都会乐意地拿出糖果来款待,彼此热闹一阵,共同度过这个快乐的节日。
说到鬼节,笔者不禁联想起洛杉矶环球影视城的鬼怪形象。影视城里专门有个“魔鬼窟”(House of Horror),里面一片阴森恐怖,参观者总是胆战心惊地牵手前行,透过黑暗,隐约可见一个个僵尸、骷髅、吊死鬼的模样,耳边不时传来尖厉、凄惨、让人毛发悚然的唤叫声。“魔鬼窟”外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悬在半空中的吊死鬼模型、或是披着黑巾黑衣的骷髅形象,有个店铺竟像我国乡间的肉店一样,门前挂着血淋淋的人体或四肢,虽然都是假的,但又制作得十分逼真。真不明白,总想充当反恐旗手的美国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恐怖形象和恐怖游戏。
洛杉矶环球影城魔鬼街,悬挂的尸体和吊死鬼模型
地方性节日那就更加花样繁多、千姿百态。美国人口密度远比中国为低,而且外出时都以车代步,所以平时街道上行人很少。可是每逢这类节日却是人山人海,只有在这种时候才会找到在我们中国司空见惯的拥挤之感。
笔者亲历过芝加哥七月初的美食节,这是一年一度、每次连续好几天的节日。在这个城市的开阔地带、美丽的密歇根湖畔,搭起了一排排帐篷,全城的饮食店竞相在这里摆摊设点,出售各种食品,展示各自的厨艺。有欧式的、美式的、拉美风味的、亚洲风味的,展现了多种多样的饮食文化。各种肤色、各种服饰的人群熙熙攘攘,有的观赏,有的品尝,有的啧啧称赞,有的皱眉摇头,各种“吃相”和表情,令人叫绝。
笔者也曾观看过安娜堡的艺术节。安娜堡是密歇根州的一个中等城市,这里的艺术节每年七月举办一次。城市划出某个区域,用路障拦起来,这里的街道两旁搭起帐篷,出售各色各样的艺术品,有绘画、雕塑、木刻、陶瓷、花卉、摄影作品、玻璃制品、金属制品、竹木制品等等。有个帐篷里展示了一组人体塑像,或站、或坐、或低头沉思、或昂首扬眉,形象逼真,远看还以为是真人模特,吸引了不少人围观。也有民间画师给人当场画像,不多时间就能完成一幅唯妙唯肖的肖像画。还有街头艺人的表演,吹拉弹唱,一应俱全,路旁的铁盒子里收到不少人的投币,表明了人们对演出者的赞赏和支持。
节日街头的民间艺人
底特律附近的诺斯威尔,城市虽小,却很有创意,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维多利亚节(Victorian Festival),用以传承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和民俗。节日设在9月份的一个周末,从星期五起连续三天,活动内容有游行、表演、购物等。参加游行的有当地的企业、学校、医院、艺术团体,还有一些家庭或个人。人们穿戴着19世纪的服饰,包括绅士、骑士、贵族妇女、青年男女、少年儿童的服饰。特别是一些妇女的打扮,雍容华贵,一顶高雅的翘沿帽,一身腰部细窄下摆宽大的长裙,有的还牵一只活泼可爱的叭儿狗,翩翩风度,款款而行,引来许多相机的闪光。有些参与者载歌载舞,带来了当年的苏格兰民间歌舞。有些参与者乘坐马车,车轮辘辘,马蹄嗒嗒,演绎着十九世纪的韵味和生活方式。游行者不时向围观的人群招手致意,还有的向围观者抛洒糖果,引来孩子们一阵兴奋和一阵笑声。游行过后的表演以杂耍和歌舞为主,购物摊点主要出售日用百货和餐饮,这也很有点“文化搭台、商业唱戏”的味道。表演者和营业者多有穿着古装的,甚至某些行人也穿起考究的绅士礼服或贵妇人的长裙,招摇过市,吸引着许多人的目光。
维多利亚节盛装的游行队伍
七、公共机构,开门纳客
美国的公共机构,上至白宫,下至媒体,大多对公众开放,没有门禁森严的衙门作风。白宫每周有若干天对外开放,公众可在规定时间进去参观,只是参观者往往很多,需要早早排队等候。相对来说,进入国会参观要便捷许多。在国会休会期间,访问者可以进入国会大厦,可以进入庄重的会场,可以在一排排风格古朴而又配备了现代音响设备和投票设备的议员席上小坐,也可以在一间间面积不大但却整洁安静的议员办公室略事休息。这时你会亲切地感到,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活动是可触可摸的,它同公众之间并没有遥不可及的距离。
美国的媒体所在地不仅开门揖客,而且会作出种种安排加强同公众的交流。在全世界有着亿万受众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它的总部设在亚特兰大。那座旧式的多层大楼,底层简直是个集市,人来人往,有快餐店、咖啡室、酒吧、服装店,当然也有书报摊点。这是个宽敞的矩形大厅,直通楼顶的、透明的玻璃顶棚,使整个厅堂明亮舒适。人们还可以在接待人员引导下,上到二楼,隔着玻璃墙,参观整个新闻编辑室繁忙的工作景象。总部位于纽约的全国广播公司(NBC),底层也是诸多购物商铺,二楼则安排了许多旨在贴近公众的活动项目。例如,参观者可以在模拟的气象演播室当一回气象预报员,并录成碟片;可以同著名主持人作一次模拟的访谈,主持人的形象和问话是事先录好的,参观者只须在间隙时间内加入自己的话语,就可以合成一个访谈录像,并且拷贝带走。相对来说,报社的开放度稍逊于广播电视公司,不过也欢迎公众来访。例如在《纽约时报》的底层,公众可以自由参观,进门便是把这家百年老报推上美国报坛顶峰的著名报人奥克斯的半身铜像,接着可以看到四壁的报史展、报社重大事件年表和介绍,等等。
美国的高等学校都是开放式的,没有校门、没有围墙,往往在主要的路口,立个或横或竖的碑牌,上面写着校名,这就是学校的主要标识。哈佛大学面朝街道的一边有几个出口,那里有几个不大的铁门,大多是毕业班赠给母校作纪念的, 并没有书写校名,所以也算不上校门。校园內的建筑和设施,除某些特定场所外,一般都可以自由访问参观。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餐厅、体育馆、运动场、图书馆、影剧院、农场、花圃等等,只要没有关门,都可自由出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的图书馆,这是重要的知识荟萃之地,藏书众多,报刊资料齐全,普遍实行开架阅览。几乎每个书籍或报刊阅览室,都宽敞明亮、整洁幽静,有足够的桌椅供读者伏案研读。而这样的图书设备,不仅给本校师生提供服务,同时也向社会公众开放。校外公众都可以来此阅览,既不须出示证件,也不用签名登记,当然人们都得爱惜图书、自觉遵守阅览规则。高等学校还多有自己的博物馆,收藏种种历史文物或自然标本,这些博物馆也向校外公众开放(有收费也有不收费的),起到传播知识的重要作用。有些学校还十分重视参观者的接待,例如笔者访问普林斯顿大学时,正是暑假期间,有不少家长或未来的学子前来参观,学校专门有人给来访者作向导,还让大家参观校史陈列室,认真介绍学校的沿革,出过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出过几位总统,等等。这些都表明,美国的高等学校十分重视同社会联系,重视为社会服务,同样它也通过这些活动获得社会更好的了解和支持。
八、重视对已故者的纪念
美国民众十分重视对已故者的纪念,到处都有阵亡将士的纪念碑。人们常会提到,在首都华盛顿,高耸的华盛顿纪念碑旁,有专门的墙体,上面镌刻着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死去的全部将士的名字,密密麻麻,难以胜数。尽管人们对战争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对众多无辜死者的哀悼之心,似乎是共同的。
在笔者到过的其他城镇和学校,也有类似的习俗。波士顿西北的康科特城(Concord),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发源地,1775年这里的民兵武装成功地击退了英国殖民军的进攻,点燃了整个北美抗英独立的烈火。这里现在是国家历史公园的一部分,立有雄伟的独立战争纪念碑和反英民兵的铜像。就在这所小城的街心花园里,建有好几个阵亡者纪念碑。一个是剑形的,十多米高,尖顶直指云天,基座上刻着南北战争和第一次大战中阵亡的本地将士的名字;一个是椭园形的巨石,有一人多高,上面刻着第二次大战期间本地阵亡者的名字;另外还有三块制作精美的花岗岩方碑,形成一组,背后有国旗、州旗在高耸的旗杆顶上飘扬,这是近期设立的,上面有第二次大战(中间一块)、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多米尼加战事以及伊拉克战争中死难者的名字。
历史名城康科特的阵亡者纪念碑之一
笔者在波士顿短暂停留的几天中,路过南部小城勃莱恩屈里(Braintree)时,见到市政府门前,竖立着两块石碑,上面除了两次世界大战中阵亡者名字外,还有十九世纪末美西战争中牺牲者的名字。我还见到有人在碑前安放的花圈,上面的鲜花看来已有些时日,但仍然艳丽。在波士顿两所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里,笔者同样见到了这种铭记故人的场所。麻省理工学院有座雄伟的教学楼,门庭矗立着一排高大的圆柱,底层大厅宽敞明亮,左中右三面墙壁上分别镌刻着一次大战、二次大战和其他几次局部战争中牺牲的校友姓名,阴文金字,熠熠生辉。哈佛大学有座纪念性教堂(memory church),白色的塔顶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圣洁。走进长方形的礼拜大厅,就可以看到两边高墙上镌刻的历次战争中牺牲的众多校友的名录,全部按照毕业的年份排列,金色大字,引人瞩目。这一切让人感受到,美国的高等学校不仅以培养了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为荣耀,而且也铭记着一切(在他们看来是)为国捐躯的普通校友,并且无声无息地在用他们的献身精神来培养和激励后人。
波士顿某市的阵亡者纪念碑
九、崇尚机械化的行为方式
美国社会的机械化程度极高,工农业生产如此,服务行业和家务劳动同样如此,凡是能用机械代替的手工劳动都实行机械化。如今各领域笨重的手工劳动几已绝迹,日常生活生活中也不再有手提肩扛的现象。崇尚机械化本是件好事,因为机械化程度越高,越能节省人力资源,也越能减轻劳动负荷、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过有时机械化过度,也会使原本复杂的事务过于简单化、原本简单的事务反而复杂化,甚至使人的思维方式也留下机械刻板的印迹。
比如,到美国理发馆理发,理发师首先问你的是,要剪短多少(一寸、半寸还是几分)?你说不上来,他就比划着问你,是这样长、还是那样长?然后他就按照你说的长短,把理发工具调节到几寸几分,马上实行机械化操作。这就让人不可思议了,不同部位的头发怎能用同一尺寸去一刀切呢?所以很多在美华人不愿上理发馆,宁可相互之间学着修剪,其效果还比美国理发师强。
美国的民居、尤其是单家独户的民居(single house),一般只有二三层高,为木结构建筑。所谓木结构,如今只有樑柱用的是实木,板壁完全是木屑板(密度板)。笔者观察过施工现场,虽然机械化程度很高,锯刨钻铆全部电动,但是操作过程就像搭积木一般,各种构件的拼装全靠铁钉或螺丝,根本没有榫头的锲合,或其他复杂的支架安装技术。从外表看,每幢房子都不相同,立面很有变化,但实在只是不同的三角形(加矩形)的不同组合而已,用的全是直线,几乎没有弧线、曲线或园形,更不会有中国木结构建筑中常有的挑簷、翘角、斗拱或木雕等装饰。复杂的建筑艺术几乎成了简单划一的积木游戏。
上述二例算是复杂事务简单化,而有时候美国人又会让简单事务复杂化。割草机割草以后,叶片散落在路边,本来只须用扫帚轻轻一扫就干净了,可是美国人却要拉着电线、用吹风器把它们一点点地吹到草地里去。建筑工地上散落的零星垃圾,本来也是扫帚或铁锹可以解决的,可是总要开个铲土机来清除。美国人的洗车方式也很特别。洗车设备就像个高大的门框,上下左右都有喷水龙头以及大量狭长的皮条,汽车开进这个门框之后,水龙头便从上下左右向车子喷水,那些皮条又自动在上下左右摩擦车身,从而达到洗净汽车的目的。这种方法对一般汽车看来是奏效的,如果特别肮脏的车子,恐怕还是用抹布或刷子擦洗为好,既简单、有针对性,又能节水,实在不必如此大动干戈的。
在发展机械化方面,美国人是很有创新思维的。可是在某些方面,美国人又非常墨守成规。比如,美国人使用的度量衡体系,仍是十分古老而繁琐的英美制,尽管二次大战后世界多数国家都改用十进位的公制了,可是他们始终未变。12英寸等于1英尺,3英尺等于1码,2码等于1噚,880噚等于1英里,真不知普通美国人是否都能一清二楚,何况国际交往中还要频繁地换算,不也是人为地复杂化吗?
十、华人的“随俗”与“保俗”
目前居住在美国的华人有几百万,其中有些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老华侨,有些是60、70年代来的台港移民,也有些是80年代以后来自大陆的新移民。从身份来说,有些已入籍为美国公民;有些取得了永久居留证,即绿卡;也有些还属于暂住人口,只是获得签证在美求学、访问、或从事商务公务活动。
同为华人,大家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文化传统,大家都是炎黄子孙。这种民族认同感和同胞情谊,加上种种血缘的、经济的、实务的联系,就使得华人们自然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为华人社会、华人世界。许多城市都有华人聚居地,即“唐人街”(China town,也译“华埠”);有些地方还有“小台北”、“小高雄”这样的台湾移民聚居地。不少地方都有华人联谊会、华人商会、华人同乡会、华人工程师协会等组织,还有专供华人礼拜的教堂,专供华人进修学习的学校,专供华人集会的会馆,主要提供华人食品或用品的中国餐馆、中国超市,大大小小的华文报纸、华语电台、华语电视台也不在少数。
作为美国社会的一个部分,华人社会及其成员,既要入乡随俗,适应当地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又要尽量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习俗,既要融入美国社会、又要不丧失本民族特征,也即是既要“随俗”、又要“保俗”。于是在整体上参与美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同时,华人社会总会有种种联系、交流,特别是在传统节庆期间,各地华人都有规模不一的酒会、演唱会、歌舞表演以及其他种种联谊活动,借以联络感情,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作为个人来说,往往也是在外说英语、在家说华语,在外吃西餐、在家吃中餐,既要跟着洋人过圣诞节,又要同华人一起过春节、中秋节。
在这种“随俗”和“保俗”并行的处境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少年儿童和老人,尤其是新移民中的少儿和老人。
少年儿童往往是很能“随俗”而不能 “保俗”的。据有关材料,华人新移民的后代,约有四分之三不能自如地用华语交流。他们在美国出生,是当然的美国公民;他们在美国成长,当然要用美国语言交流。他们耳濡目染的都是美国文化和美国的生活方式,自然会适应和接受这一切,以致对中华文化十分陌生甚至不知不晓、不亲不爱。当然,情况也有差异。有些父母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注意在家言传身教,重视送子女去中文学校就读,尽量送子女回国内探亲度假,凡是这样做了的,他们的后代就能较好地熟悉并继承中华文化。反之,有些父母不重视这点,或者本身就数典忘祖、处处以西化为荣,他们的后代也就必然疏离中华文化了。
而老人的情况恰好与此相反,他们总是依恋故土旧习而不大能够入乡随俗。如今大陆来的新移民纷纷成家立业,他们的父母陆续来到美国,探望儿女,照看第三代,其中有些人还办了绿卡甚至入籍为公民。在此以前,他们送走儿女后长期过着孤寂的“空巢老人”的生活,而今来到美国,尽管是客居,总算增添了一些晚年的欢欣。但是他们普遍不能适应美国的环境,言语不通,出行不便,饮食无味,又没有亲朋好友相互交流。他们普遍向往国内,即使办了绿卡、入了美籍的人,往往都表示过几年还是要回国的。有一对前来探亲不久的夫妇对笔者说:在这里鱼无鱼味、肉无肉味,生活枯燥,巴不得马上就回国去。许多为儿女照看后代的老人与笔者交谈时都认为,在国内生活要舒心得多,生活方便,朋友众多,空闲时间唱歌跳舞、打麻将、逛商店,真是老有所乐。而在这里整天围着孙儿女转,日夜忙碌,弄不好还要遭儿女的埋怨。不少老人是带病操劳的,关节炎、腰间盘突出、高血压、颈椎炎等等老年疾病折磨着他们,可是他们依然任劳任怨地为儿女充当“全职保姆”,体现了崇尚亲情和关怀后代的优良传统。而他们的儿女呢,孝顺一点的,也许会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比如尽量开通华语电视、资助他们外出旅游观光、多让他们参加就近的华人活动等。可是也有些人,或是工作太忙、或是爱心不够,只知要老人为他们干活,却很少关心老人的苦处和需要。于是,无保留的奉献和无节制的索取相遇,这批从“空巢”中飞到美国来的老人,又成了打工不歇的“客居老人”,带了第二代又带第三代,献了壮年还要献晚年。有位身患绝症而过世的老人(其实她去世时才六十多岁)生前曾十分感慨地说:“儿女的饭并不是好吃的!”笔者认为,这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崇尚亲情的中华文化在西方遭遇的新挑战,而这种挑战,如今又成了美国社会的一道新景观。
by 张允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