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 吃在美国 [2008/02]
-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 喝茶与性格 [2007/10]
-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有趣的是,中国的冬至节气和西方的圣诞节中间只差两天。可是,国人对于冬至几无任何概念,除了日历本上淡淡的几字印痕。但是对于舶来的圣诞节而言,近年来却是举国追捧。据统计,中国圣诞经济数字海量,总括不下百亿元。北京、上海、广州等14个城市的近90%的受访青年表示会过圣诞节,3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一到12月份就准备过圣诞了。美国《新闻周刊》驻京记者慕尼说,10年前过圣诞时,他很感伤,很想家,那时中国基本没人过圣诞。现在,北京处处都有圣诞树。
圣诞和冬至的冷热两重天,极有可能会让近年来的文化卫道者愤然指责圣诞的文化侵略。其实不然,在西方的平安夜,人们是要回家团圆、围炉的,是一种宗教传统维系下的家庭幸福的仪式,从文化的内涵上分析,等同于中国的春节。中国显然是借壳圣诞,成了经济的化身。确实,无论各大中城市层出不穷的商业促销,还是大小宾馆饭店人满为患的吃喝玩乐,抑或顶着圣诞名头的豪华消费,圣诞在华皆是一场商业主导下的盛宴。诚然,中国青年们乐此不疲的各式派对,也使这个舶来的节日濡染了些许狂欢的意味。所以,圣诞来华,其实是在经济的主导下完成了中国化的异变——世俗的中国甩掉了西方人的文化内核,成为年终时髦的集体狂欢的凭藉和载体。所以,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说,中国的圣诞产业已经占领着世界圣诞市场的过半份额。
洋节圣诞在华随着中国商业促销的节奏而律动,所以,圣诞来华并非是洋节的文化入侵,乃是中国人经济上的利用。就此而言,冬至被国人的淡忘,显然是国人的自我摒弃。文化意义上的冬至在现代人的观念里之所以印象淡然,说到底是其节日概念不强,至多算是农历(阴历)语境下的一个节气而已。伴随着公历(阳历)纪年在中国的盛行,中国节气只不过成了“老皇历”上点缀的一个文化符号。何况与之相伴的还有其他23个节气,人们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记住那些远离现实生活的蒙尘传统?
当然,冬至也有曾经辉煌的历史。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周代在冬至时曾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大礼仪;汉代冬至被列为“冬节”,官府要放假,并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唐宋时冬至更为热闹,据南宋周密所著《武林旧事》载:“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谓之像过年”;明清时皇帝要在冬至这一天去天坛内的“圜丘坛”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大典。而这种恢宏仪式,大都由统治高层所垄断,是农业社会的独特胜景,属于形而上的精英文化传统,缺乏民间同乐同欢的载体环境,至多是自得其乐的食俗相伴,如冬至这一天北方人吃饺子、吃馄饨;南方人喝红豆粥、吃汤圆;还有人喜欢在这一天吃火锅等。但在高端的传统仪式与民间的食俗之间,既有着阶级的断层,也有着理解上的迥异。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民间食俗,也存在地域差异,况且这些世俗是家长制独裁下的互相模仿和因袭,年轻人并没有参与其中的份儿。所以伴随着工业社会的演进,这种上下断层、风俗各异和缺乏年轻人参与的节气(日)被国人淡忘也就不可避免了。其实何止冬至,就是春节、中秋又何不如是——僵化的传统模式凝固了其文化生命力,使之变成了程式化的鸡肋。
圣诞则不同,圣诞老人、驯鹿、白雪、烟囱、袜子、礼物、贺卡……宗教主调下充溢着孩提纯真童话的美好期望,蕴含着年轻人的爱情期盼,传递着不老的友谊,还有圣诞礼物牵系着家庭团聚的温馨和谐。所以,圣诞节总是在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区域不惮于同化或被同化,追求一种妥协互利的格局。因此,圣诞在世俗的中国,就果断地脱下宗教的外衣,切合着中国年轻人的狂欢期望,搭载着中国商业逐利的狂潮,给内敛的中国人一次表现的机会。
全球化时代,国家的界限已经模糊,文化的隔膜正被打破,截然分个你我或者期冀恪守文化的纯粹,不过是个妄想。理性的选择是,不管中西文化、传统,交由人们自由选择,才至为重要。
by 张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