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文坛那点儿破事

作者:广南子  于 2007-12-30 09:5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文史博览|通用分类:其它日志

如果没有2006年的铺垫几乎反衬不出2007年整个文坛的安静,相比之下乱七八糟被娱乐化的事不多,这让回想变得异常困难,在吃力的总结中发现,我们印象中的“文化”已经被越来越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所谓通俗读物的流行。在这一年中,出版界最大的事该算辽宁出版传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A股发行了,出版已经变成了文化产业,不知道这样的变化对于整个中国图书市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事件:叫骂

    代表人物:王朔



王朔(左)及其新书《我的千岁寒》

    王朔是个人物,因为以前积攒了不少好名声,就算到处谣传他跟徐静蕾如何如何咱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人家一双男女的事咱不能跟着八卦。所以到今天还是有人为他的出山抱以希望,等着看他写的书,但这次出来的动静可不小,一撩门帘子就开始骂骂咧咧,什么余秋雨、舒乙、刘心武、北村、邱华栋、张承志、张艺谋、冯小刚、贾樟柯之类的都给捎上了,其间还特八卦地肯定那小谁是某行业里大师级人物那老谁的私生子。没消停几天,他又跟记者干上仗了,还挺记仇的,跟话痨似的只要让他开口就刹不住闸,除非你捂他嘴,要不京片子的口头语就上了,有用的没用的,脏话好话都直给,不卖挑!据说王朔还带着他妈上了一次央视的《心理访谈》节目,当全国人民都觉得他是有点病的时候,也不知道这节目能不能给人家治治。

    在2006年他上法庭高调替一哥们儿拔闯的时候,业内人士就放话说王朔要出书,果不其然,在他占尽媒体重要版面之后,两本书出炉。《我的千岁寒》非说是给知识分子看的,谁看不懂谁没文化,当时我很实在地给那本书的策划人打了电话说我就看不懂,人家说,想看懂那书至少硕士学历以上,我鼻子都快气歪了。这本书就是在如此高调和藐视学历不高人群的精神指导下登上了各地书店,销售情况似乎不如预期那么好,或许这跟他频频在媒体上骂骂咧咧地出现有关。《致女儿书》出版得很低调,小开本,没多少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多少年平时没事写着玩的字都攒一块儿了,王朔扬言那是当年给闺女写的遗书,也怪哏儿的,至少里面多了些对生命的依恋和真挚。

    事件:倒于

    代表人物:于丹      


去年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依然占据2007年畅销图书总排行榜榜首

    “百家讲坛”真有点娱乐节目的意思,谁上谁红,把一群大学教授调教得都跟评书演员似的,上去全一个腔调,每人手里就差一块惊堂木。各出版社眼睛都蓝了,拿着合同围着这些评书演员签约,这些人落谁手里谁发。你看人家去签售那规模,打书店没开门就有人排,到下班点愣不让书店关门,全是排队等签字的,赶上以前的副食店了。

    同样是教书的,凭什么让你那么火啊,而且每个人对一门学问的理解都有偏颇,被咬住就是事儿。易中天好端端地被挂上个“学术超男”的头衔,幸亏他心胸宽广,有钱挣就得了,管你说嘛呢。于丹,一女的,能那么火就更让人不平衡了,于是在2007年,有了一份调查,其中对于“通俗社科读物”的重要读者群有这样的分析:“这个群体包括,大学低年级学生、有高中文化的农民工、爱看电视并有着一颗求知心的小市民,以及其他行业的非文盲。”而“通俗社科读物”的代表图书就是“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之类的书。

    尽管人家也达到了普及知识的作用,但就是有人气不忿儿,3月份,中山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生徐晋如联合其他8位博士生在网上发表了《吁请媒体停止对于丹之流的过分吹捧》,“倒于事件”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随后,出版界开始声援,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解“毒”于丹》,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当〈论语〉遭遇于丹》等等,不够添乱的。

    还是于丹有定力,不着急不生气,四两拨千斤,你爱说什么说什么去,我接着表演我的评书,归齐人家赢了,人气依然旺,看咱本地的图书销售排行榜,周周都上榜,就是能卖!

    事件:电视剧大忽悠

    代表人物:许三多


《士兵突击》封面

    图省事的人越来越多,先把剧本拿出去拍着,看差不多再把那些对话找个出版社一出,大剧照上封面,齐活,干一件事挣两样钱。书挺厚,钱也不便宜,拿到手一看,眼晕,里面全是对话,一句一段那种,连形容词都没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金婚》,你倒在封面上写个剧本版呢,人家不写,蒙着来。还真有不少当小说的人买,到家就傻眼了,咱也不是话剧演员,拿着台词背多熟也没导演找咱,小说的文学性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色,戒》的相关图书异军突起,因为里面被删剪了若干情色片断所以格外受人关注。《奋斗》《我叫刘跃进》也与影视联姻,在图书市场上占尽先机。

    那些讨巧的人有讨巧的路子,这些人多半本身就是导演出身,人家会写的也就是剧本。那些跟着电视剧一起出炉的小说也因为各地有线电视没完没了的播放而让图书的码洋攀升,比如陈彤的《男人底线》,小说远比电视剧好玩得多,当然,她本人比小说更好玩。电视剧是一匹好马,当然这也要看赶车人的功夫,《幸福像花儿一样》电视剧收视率那么高,小说版似乎并不为人知,估计是炒作没跟上,以为光靠那匹马就能把车带起来呢,最后马倒是跑了,人家压根就没拉车,自己跑得劲儿劲儿的。

    今年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尤其火,以往那些军旅作家编的故事似乎不再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网络这个大载体让很多有过当兵经历的人成了出头者,他们文笔更自由,涉及的领域更加神秘。我们无法知道那些特殊编号部队的存在是否真实,但故事里制造出的一个个人物却让我们记住了,当然,电视剧的播出帮了那些书不少忙。

    《士兵突击》让我们记住了许三多,这个角色归功于电视剧,没有那么庞大的影响力军事题材依然会是小众读物,谁没事总看打仗的小说啊,还不如看两口子打架的呢,今年电视剧里放两口子打架的尤其多,都在关注家庭生活。图书市场依然,纯文学里涉及婚姻家庭的还是比较好卖。



    事件:接着挖墓地

    代表人物:南派三叔、天下霸唱等 

 


《盗墓笔记》封面

    盗墓系列从去年到今年,《盗墓之王》出了九本还没完,《盗墓笔记》出了三本没结局,《我在新郑当守陵人》《传古奇术》《墓诀》等书全不写结尾,留下吊人胃口的空间,再看《鬼吹灯》系列更像老太太裹脚布了。我几乎把市面上所有出版的盗墓系列书都看了一遍,感慨于这些作者都够离谱的,扯得太出圈了。当然,他们也有他们的苦衷,人家在网上写得好好的,出版社非用利益诱惑,谁不想多俩钱儿花,于是协议一签,一本一本出下去吧,只要出版社不喊停你就得没完没了地瞎编,最后连外星人都搬出来了。

    盗墓小说不过是现代版的志怪小说。中国人写志怪小说早就写了上千年了,也未见得写到了尽头。关键,是看你想象力够不够。西方人无论是写科幻小说还是奇幻小说,想象力之汪洋恣肆,确实远在国人的志怪小说之上。

    “鬼吹灯”系列的作者张牧野坦言“故事中80%的内容都是瞎编的,我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考古活动。甚至都没去过十三陵。”人家《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也说“书里的内容一部分来源于我小时候听到的故事,因为家人有朋友是做古董生意的。长大后虽然对具体的故事有点混淆,但对盗墓这个题材却印象深刻,于是就把这些故事混在一起‘瞎编’。只是写着玩,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生意人。”就是这些捕风捉影的青年才俊们挥舞着洛阳铲东刨西挖,把我们糊弄得一愣一愣的。不过,因为这些人无论是文学功力还是想象力、现实经验等实在是太缺乏了,2007年此类书气数已尽。





  事件:理财书铺天盖地

    代表人物:陈火金等


陈火金主编的系列理财书之一《新股民必读全书》

    中国人近一两年才懂理财的,以前有点钱就往银行存,弄几个折子往小柜门的抽屉里一锁,只要钱不丢,倍儿满足。这几年不行了,基金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一万变两万,两万变四万,眼睁睁能不劳而获。再看股市,那些买股票的今天扔进去一万,没几天出来好几万,跟造币工厂似的,不停给你印钱。都是普通人,谁受得了这引诱,家底全拿出来往里扔。再瞧证券公司门口,没到点呢,一堆老头老太太,带着水杯和午饭,跟上班似的,去盯盘买卖了。

    2007年是出版社出版理财书最扎堆的一年,中国股市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持续走高让很多人动了心思,形形色色的发家传奇也迅速以多种版本流传,几乎是一夜之间,“全民炒股”的热浪扑面而来,很多人差不多是在对证券市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纵身跃入股海,把积蓄全扔股票市场了,这直接导致了理财类图书的热销。这些书里有基础教程,有实战指导,有中外股市传奇人物的投资故事,也有不着四六的所谓“秘籍”,总之名字起得越邪乎越有人买,真正有价值的往往还被淹没。(文/王小柔)



[ 本帖最后由 广南子 于 2007-12-30 10:01 编辑 ]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广南子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2.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3.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4.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5.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6.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7.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8.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9.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10.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11.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12. 吃在美国 [2008/02]
  13.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14.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15.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16.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17. 喝茶与性格 [2007/10]
  18.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19.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20.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21.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22.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23.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24.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25.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26.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27.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28.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29.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30.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9 03:2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