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 吃在美国 [2008/02]
-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 喝茶与性格 [2007/10]
-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正式对外发布了今年十一月份的CPI指数,数据显示,今年十一月份的CPI指数达到了6.9%。从今年八月份以来,CPI指数连续第四个月保持在6%以上的较高位置。
“CPI” 的概念,指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面对CPI飙升,专家、媒体说“在居民可以接受的范围”。电视采访居民,被采访人表示“还行”,近似一幅 “喜迎物价上涨”的样子。央视一套和四套的节目似乎在唱对台戏,一套这里说中国居民可以承受,央视四套那边说台湾也在涨价(涨幅低于大陆),但台湾人表示 “忍受不了”了。
贫富悬殊不小,这点都知道,对涨价的承受能力是不是也很悬殊呢?对这个问题专家和媒体就糊涂了。我肯定地说,这方面的承受力绝非“高度一致”,各阶层人群的反应与感受,在这里不可能不被“物质基础”所影响。低收入者的心理承受力,会因低收入而强于富裕人群吗?回答是否定的。
希望专家和媒体想想我提出的问题:怎样才算“不可承受”?跳楼、喝药、抹脖子?判断“不可承受”和“尚可承受”,你们有什么明确的概念、标准没有呢?
说可承受就可承受,不可承受的只要没死也在承受。个人和家庭的可忍不可忍,很多情况下是个言论表达机会和权利问题。百姓的应对受各自条件限制,根据各自掌握的社会资源,对国家而言,也是如此。
有的经济学家说现在还不是通胀而是“结构性涨价”,有的说这就是全面通胀。我说,描述和叫法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平抑物价的“调控”行为;在行为中,力度也不是首要的事,这里的关键是国家冲着那个地方下手。
“经济过热”,说到底是“人过热”。有的人乐于大热,因为能在热潮中利用既有特殊利益和渠道大获其利;而许多人在经济热中却感觉寒风刺骨,冷得咬牙打颤。
说中国承担了世界的通胀,似乎重在批评政府贸易、外汇政策的失误。不管“主流”的通胀之源是否在此,就其调控对象而言仍然是国内大宗资源及其掌控者。作为普通国民,理解所谓的由外部而来的“输入式通胀”是困难的,但对国内的“劫贫济富”性质的“输入式通胀”,却有直观感受。
抑制措施无须多,控制住那些掌控了国家和社会资源的部门、国企以及特殊的小群体,冷一冷他们的贪婪热情和热力,这一条就足够了。垄断国企带头涨价,基础性的生活、生产资料和服务涨价,其他方面不涨也挺不住。国企在国际市场上油、粮价格上扬时抓紧时机赚一把,然后再以“市场国际化”为由将国内涨价归结于“国际背景”,这样国内的油粮当然要上扬,而同时国企赚钱又和民生无关,国内民众就为国企创汇付出了代价。
如此情况下,发改委不批准国企涨价,国家限制国企有害国内市场的国际市场投机行为,问题就解决了大半。再加上政府收敛一下从地产房产获利的行政冲动,问题就能基本解决。国家,不该难为无奈的“小经营者”和“低级消费者”。“抓大放小”,把抑制对象确定到垄断者和操纵者身上,就等于扼住了通胀的咽喉。
“贼钱”畅通,特权膨胀,谓之“中国式通胀”,这和媒体所说的“世界性通胀”或“国际市场上物价普遍上涨”是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的。或许,在中国抑制通胀最得力的措施并非“紧缩银根”,而是“紧缩特权”。
by 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