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 吃在美国 [2008/02]
-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 喝茶与性格 [2007/10]
-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主讲 马信行 教授
整理 谢蕙蒙
摘自 真爱人生讲座 泰山文化基金会
每天傍晚时分,总会看到很多人在户外遛狗,我心里就想:「为什么他们肯花很多时间遛狗,却不去陪陪老人家呢?」往往孩子大了或结了婚就搬出去独立,一年才回家看父母一次,有时甚至忙得没有时间回家,将年迈父母奉献一生照顾自己的恩情拋诸脑 后,这种弃养老人的情形,电视也常报导,让人感嘆养儿育女大半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这一代,在社会学上其实是最被挤压的一代。从小时候起,就常听老师耳提面命地提醒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到现在整个社会都在谈「如何关怀子女」,让身处在夹缝中的我们这一代,不禁深感疑惑,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自己该如何扮演为人父母的角色?
教好下一代,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因为,整个社会的人口结构都在老化,平均一个年轻人要养三个老年人,你的老年年金,其实是从下一代的所得税中而来,每个人退休以后,已不仅仅是靠自己的儿女奉养著,同时也得靠别人的孩子来分担照顾,所以,把下一代的教育办好,对我们这一代的意义,远大于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是要对这整个社会负起责任来的。
在以前,还会有人说:「我教小孩是为了以后要靠他吃饭。」但是现在,我们却要呼吁大家重视的是:「如何教下一代喜欢跟父母住在一起?」孩子为何不喜欢跟父母同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都是自私的,要让孩子喜欢跟你住,你得提出一个能够满足他的理由。
人活在世上就有种种个人的需要,需要靠著与人互动来交换。这在社会学观点中,就叫做「交换理论」,这套交换理论,是建立在人性自私的基础上。譬如学生努力读书、参加升学考试,到最后顺利取得大学文凭,其实也是一种「交换」,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去换得文凭,以便将来毕业外出谋职,能够凭著这张文凭去换取较理想的工 作。
在职场上,你用自己的能力和工作表现来换取薪水,而工作单位用这份薪水满足你,以换取它所需要的成长。这样的交换,是民主社会的常态,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当这个社会人人都需要凭著「交换理论」来互取所需时,人都必须要懂得照顾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每个人都将所有的时间和计划安排在满足自己所需的活动上,这就是人性。承认「人是自私的」以后,如何利用「自私」来使社会进化,才是教育的出发 点。
同住不涉内政,一家乐融融一位住在桃园的老太太,先生很早就去世了,留下一栋楼房给她,楼下三层租给别人,一个月也有四、五万元的收入,老太太每个月轮流住在二个孩子家,单月由老大照顾,双月就轮到老二奉养。有一次轮到老太太去住老二家,可是老二家迟迟没有人来接,大媳妇按捺不住,打了通电话给二媳妇说:「这个月轮你们了,怎么还不来接 呀?」二媳妇说:「对不起,这个月生意比较忙,我弄好马上就去接。」大媳妇说:「每次都这样」,然后生气地把电话掛断。老太太听了心里很难过,好像自己是个垃圾, 一个希望她赶快走,另一个却希望她慢点到。
她想来想去,觉得这样不是办法,于是每个月临走时,总会塞两万五千元给媳妇,反正那些钱她死后也带不走,如果媳妇对她孝顺一点,她还会再多给个五千元。后来她跟早上一起散步的老朋友说:「儿媳对我好孝顺喔!还说下星期要带我去游乐园玩耶!」这就是一种交换。老太太说:「年轻人打拚很辛苦,菜钱都由我来出没关系,我付得起 呀!」
要知道,年轻人为何宁可花很多时间照顾狗,却不愿与父母同住,因为狗不会干涉他家的内政,而老人家却会,就算孩子已经三、四十岁了,在父母眼中,仍永远是一个孩子。所以,当你有机会跟孩子一起住的时候,请记住「三不管」。第一个「家事不要管」,第二个「孙子不要管」,媳妇管教孩子时,老人家最好睁隻眼闭隻眼,不要插手比较好;第三个「夫妻吵架不要管」。总之,你能够享福就好了,媳妇如果没煮饭就到
外面吃吧,有人付菜钱又不干涉他们的内政,儿女当然喜欢与你同住啊!
教养不得法,爱之适足以害之有一次,我参加高中同学会,一个女同学聊到每天都要陪孩子去补习,回来还要伴读到十二点。我问她:「那你的孩子成绩是否越来越糟、越来越退步?」她很惊讶地说:「你怎么会知道?」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我问她:「你的国文、英文程度有比老师好吗?」她说:「当然没有呀!」这就是了,父母的程度并不比老师高,却每天将孩子教到十二点才上床,你想,孩子第二天去上学难道不会打瞌睡吗?
她辩驳说:「我这样子陪他,是希望他能够体会到父母的爱心呀!」我说:「孩子 未必能体会到你的爱心,但我却可以体会到你的害心。」虽然父母有爱心,但方法若是错的,反而是害了孩子。
关心孩子的学业,其实你并不需要亲自教导,在家里,家长可以帮忙的就是督促孩子把作业做好。有些父母担忧的是,自己的孩子只爱游泳,什么都不会,或是除了美术,什么都没兴趣,遇到这种情形该怎么办呢?像拳王阿里小时候,学校成绩从来没有出现过两位数,但是他却光靠打拳就成了世界最有名的拳王。
但如果孩子不爱读书,也没有其他的专长,这才是真正令人烦恼的事。此时,应该赶快培养他发展专长,要求他至少要把自己的作业做好,当他做到以后就给他一定的奖 励,比如他喜欢吃的东西,或是零用钱,或同意他看一下电视,慢慢带领他养成好 习 惯,那么他在家主动写作业的欲望就会增加,这就是「增强原理」。
从满足需要,培养主动积极态度在孩子还小,还没有建立行为标准的时候,都是以「习惯」为原则,什么叫做「习惯」呢?就是当他发觉,只要做出某些动作,就可以获得想要的东西,满足自己的需 要,那么这种行为的出现机率就会上升,时日一久,便内化成他的习惯,或是他与 人互动的方式。
曾有人对幼稚园小朋友做过一项实验,一组孩子固定每星期一发五十枚代币,每一枚代币可以到游戏间玩游戏一次;另一组则是将代币放在老师那里,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会获得代币;一个月以后对照,固定发代币的那一班,上课秩序很乱,以奖赏方式发代币的这一班秩序好,老师走到哪,孩子的目光就跟到哪。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发代币给小孩,但你用的方法不一样,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做父母的大多数都会在心里想:「只要孩子能变好,我什么都愿意答应他。」那么第一件事,就请你先把他的零用钱扣起来,等到他有好的表现时才给他。你可以衡量自己一星期能提供多少零用钱,以此为基数,当孩子向你要求零用或买什么东西时,你先记起来,不要马上给,等到他表现好时才给他,让孩子用表现来获得零用钱,比较容易养成他主动积极的态度,这跟你固定给他零用钱,感受是不一样的。
有一个阿嬤很疼孙子,据说是因为以前对儿子管教太过严厉,打得很兇,结果孩子长大了很少回家,所以现在对唯一的孙子便十分溺爱,可是这个孙子从小就爱跟一班不良少年鬼混,每天混到很晚才回家,只要他一家,阿嬤就说:「孙呀!你怎么玩到这么晚,太晚回来阿嬤会担心哪!下次早点回来吧!我现在去煮猪脚麵线给你吃!」没想到这样的慈爱,反而增强了孩子晚归的动机,因为孩子晚归回来有猪脚麵线可吃,无形中好像鼓励他继续在外游荡。所以说,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态度不当,往往会使原来的爱心变害心。
正向鼓励,可以教出正向行为为人父母者,总是想知道怎样去改变孩子,让他多听父母师长的话?怎样才是所谓的「教导有方」?其实从孩子小的时候,看妈妈怎样哄小孩就已经开始了。婴孩哭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肚子饿了、尿片溼了或是衣服太少,也有可能只是想要妈妈抱一抱。有一实验是,一组婴儿哭了,妈妈就去摸摸他,如果他的尿片没有湿,又是刚吃饱,就是要妈妈抱;因此就让他们哭到累,等到不哭的时候才抱起,第二组孩子一哭,妈妈马上抱起,结果,第一组比较不爱哭。
还有一个实验是,一组孩子跌倒了,妈妈马上跑过去扶他、安慰他,这样的孩子肯定会比较爱哭;另一组则是孩子跌倒了,妈妈并没有跑过去,反而对孩子说:「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喔!」当孩子爬起来,向妈妈哭诉跌伤的地方疼痛时,妈妈却说:「好勇敢!勇敢的小孩不哭喔。」这组孩子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并且比较不爱哭。
父母或师长对孩子坏的行为发生时,给他贴了「坏的标籤」,会使他变成就是那个样子。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不好的表现会有立即性的指责,这些指责性的言语,就像是贴上坏的标籤,让孩子产生负面的自我认同,行为反而朝更不好的方向走。例如,孩子不喜欢整理房间、床舖,妈妈很生气地说:「你这里像猪窝,你是猪啊!」当有猪窝的事实时,妈妈又再贴上猪的标籤,孩子就会内化,而认为自己是猪。但好的标籤,老师或父母则可多加使用。如果孩子数学考了一百分,老师特意当著孩子的面,向家长夸他有数学天分,此时学生会把老师这句话内化到心中,认为自己是数学天才,这孩子可能因此对数学有更大的兴趣。
由上可知,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和父母的鼓励有很大关系,这种鼓励有时并非来自直接的奖赏,而是当他发现,自己做出哪些行为可以换得需求的满足时,这种行为的出现机率就会升高。所以,爱心并不是唯一爱孩子的方法,如果你不知道要在什么关键时刻去运用它时,太多的爱心反而会变成害心。
适时放手,让孩子接受挑战有些孩子上学时很容易忘记带东西,妈妈就得一下子为他送便当,一下子为他送雨伞,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样的妈妈很有爱心,但结果是在妈妈的支持下,这个孩子就算本来不懒散也都会变得很懒散了,因为妈妈总会代为处理忘记的东西。
有个妈妈曾对我说:「以前一碰到状况,我总担心孩子下雨天不带伞,会不会淋到雨?没有带便当,中午会不会挨饿?」但她捺住性子,先观察一阵子,看孩子会怎么处理,没有带伞时,是请同学送他一程?还是自己淋一下雨?没有带便当,是跟别人先借点钱买午餐,第二天再还?还是自己走回家吃?后来发觉孩子回来好好的,也没淋到什么雨,让她在欣慰之余,难免有点悵然若失。我对这个妈妈说:「孩子总是要长大的,看到他的判断能力比你强,你应该感到开心,而不是失落才对。」让孩子受些教训,以后出门或许就会认真想想自己的东西带齐全了没有,养成谨慎的好习惯。
换言之,现在把孩子教到不需要为他烦恼,那么你以后就不必再为了孩子劳心劳力了!毕竟,我们无法陪孩子一辈子,不要剥夺孩子练习解决问题的机会,当他的需求与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要瞭解怎么样和人周旋,如果你事事都帮他安排好,养成孩子的依赖性,这样孩子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会碰到相同的问题,永远学不会如何与人谈判、如何去制定一个游戏规则,来化解人我之间的利害冲突。
只要不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事件,做父母的不妨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一下,看他们如何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即使受到了伤害,他们的复原力也是很强的。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在学校里被别人打得鼻青脸肿的,就激动地马上跑去学校找校长、导师出面解释,这样一来,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事情的机会与能力。
「孩子,我要你比我强」并不是一句广告词,而是真真实实存在于我们整个社会价值观中。今天的外在环境是充满竞争性的,民主社会的进化,一定要透过「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来实现,如果你的孩子不够强,将来要怎样跟别人竞争呢?期许我们能教养出有能力「竞争」,但不是「斗争」的孩子,让社会不断地向前走,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