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 吃在美国 [2008/02]
-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 喝茶与性格 [2007/10]
-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尽管进入了网络时代的多元与喧嚣,进入了读图时代的率直与浅白,但是以文章“定调”或者“吹风”,依然是中国官方和思想界特有的表达方式。甚至可以说,社会的群言式发声,反而衬出了这些文章的重要性。
细读一年来的重要文章,就是细品时局发展的节点,最能抓住一年来中国思想界的精要。翻开厚厚的2007档案,《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民主是个好东西》等文章显得特别耀眼,而这些文字背后是更深遂的思想谱系和更宏大的时代背景。
在这个历经百年沧海巨变的民族身上,每天都有令人或振奋或痛惜的事情发生。
2006年12月26日,在这一天,沪指首次站上2500点高位,人们开始发出欢呼,称这是中国股市不是里程碑的里程碑;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了当天在社会上引起重大反响的《劳动合同法(草案)》;
而到了晚上,由我国台湾地区地震引发的太平洋海底光缆大范围断裂,则造成了一场互联网迄今为止最大的通信灾难……
这些被视为重大的新闻,几乎毫无例外地在次日报纸版面上占据了显著位置,被电视、电台播音员“塞”进每一个人的耳朵。
或许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一天,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的一篇题为《民主是个好东西》的文章,在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上发表了。
日后,人们则将看到,这篇2000字不到的短文,将如何影响2007年的中国政治言论走向。
俞可平: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式道路
一个“好东西”的诞生
“民主是个好东西!难道民主不是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吗?这真像幼儿园里的一声叫喊,荒废了90年!”
这篇文章原本是俞可平为一本书所作的序言,通篇充满了排比句,读来朗朗上口。
俞可平此文,阐述着民主的实质和内涵,谈论民主的“好”,也谈了民主的“不好”,更点出一些人对民主认识的盲点。
但他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其实,早在2006年9月15日,该文首先在“中国政府创新网”上发表,一周后被光明网转载,一个月后在《北京日报》理论版上以《关于‘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辨正》为题发表。
在《学习时报》再次发表后的一天,俞可平的文章即被新华网全文转载;次日,又被人民网跟进转载。
这引起了嗅觉灵敏的海外人士的广泛关注,随后国内媒体“幡然醒悟”,并在2007年元旦之后开始转载。
自此之后,“民主是个好东西”开始夹杂在许多报纸大大小小的评论文章之中。 “民主是个好东西”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现在大家终于齐声说了一句大白话:民主是个好东西!难道民主不是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吗?”著名历史学家朱学勤对此认为,“这真像幼儿园里的一声叫喊,荒废了90年!”
在写下那篇序言时,不知道身为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的俞可平有没有料到,这篇文章会在几个月之后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尽管《北京日报》理论周刊的编辑刘立志2007年底对《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表示,当时是先看到这本书,然后联系俞的秘书,得到了书的序言,改成适合报纸的文体发表,这期间并未联系俞可平本人。
《学习时报》的二编室主任蒋一兵也表示,刊登俞可平此文是一次“正常的流程”,而人民网理论频道的编辑也说,人民网与《学习时报》签有转载协议,便进行了转载,“并没有人们想得那么复杂”。
然而这些迟到的解释并不能就把人们一年来的猜想和讨论一笔勾销,或许只不过再次印证了表达与解读之间的微妙而已。
人们已经习惯了在中央媒体的字里行间,寻找一些自我期盼的印证,想象一个美好的故事,展望一下充满希望的未来。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不正是这样,首先在由《光明日报》掀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奠定的吗?
在历经了2006年初的改革争论之后,突然看到这样一篇大谈民主的文章在中国政治心脏的媒体上频频出现,期待中国政治改革进一步推进的人们没有理由不浮想联翩。
有记者想要联系采访,俞可平的秘书也帮着他推辞,而他的电话则在文章引起关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打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