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岁末年初,国外的企业、机构和国内一样,也是要对刚刚过去的一年做个评估。在我所在的国际组织的一次总结会上,一位来自英国的同事在谈到本部门年中推出的一项改革措施的效果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正如周恩来所言,it’s too early to tell(下结论为时尚早)”。此言一出,在座的各国同事会心一笑,作为在场的唯一中国人我蓦然想到:周总理辞世已经整整三十年了,而这位中国领袖的人格魅力和的国际影响力却从来没有减退。
外国政界和知识界人士在写文章、做演讲的时候很喜欢引用来自中国的名言警句,以显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幽默风趣。比如孔子的“既来之则安之”、毛泽东的“纸老虎”、邓小平的“白猫黑猫”都是外国人常常挂在嘴边、中国人也耳熟能详的名句。可是,周恩来的这句“下结论为时尚早”在国外流传甚广,在国内却鲜为人知。有关这句话的典故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是流传最广的版本是1972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期间,询问周恩来总理对发生在300年前的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作用的看法。据说周恩来总理沉吟了一下,然后回答说:“下结论为时尚早”。不论这段“轶事”的真伪如何,但是却成为了西方人在审视历史、解读现实时最常引用的一句“周恩来语录”。
曾经主持召开1992年里约热内卢地球高峰会议的联合国高官莫里斯·斯特朗每次回顾这次会议的时候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述周恩来的这段轶事,结合会议上各国领导人所达成的协议和作出的承诺,以及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作出“下结论为时尚早”的感叹。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在一次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演讲中,提出了“国际关系中的根本性、结构性变化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而这些变化对于历史的影响则需要更漫长的时间才能显现”的论点之后,然后故作幽默地说,“我被告知,周恩来也这样认为”,引用了 “下结论为时尚早”那句名言作为论据。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名人访谈节目著名主持人拉瑞·金在不久前的一次节目中与嘉宾谈论谁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以及乔治·W·布什的历史地位,拉瑞·金这位公认的美国“名嘴”也讲述了周恩来与基辛格的这段“对话”,自然而然地引出“下结论为时尚早”。说到小布什,就不能不谈到伊拉克战争。面对战后反美武装的顽强抵抗和伊拉克政局未来发展的高度不确定性,那些支持布什政策的美国政客和右翼舆论界也搬出这段故事自我安慰,并告诫反战派和怀疑者们:恢复秩序、建立民主需要时间,你们“下结论为时尚早”。苏联前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哈佛作苏联解体及其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的演讲,也是从周恩来说起,并且说周恩来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看法就是他对苏联改革的历史作用的看法。
“下结论为时尚早” 不仅是评判历史事件必不可少的原则,而且近年来西方政客特别是美国人也试图从周恩来这句名言中找到解读中国文化和政治发展的钥匙。美国中央情报局一位副局长在关于中国的一次演讲中以周恩来这句话说明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与西方人不同。美国人是以一年、十年作为时间坐标,而中国人则是以世纪、朝代来度量历史进程。毕竟,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上,经历了20多个朝代,其中13个朝代的寿命都超过了美国的整个历史。美国众议院亚太关系小组委员会主席詹姆斯·里奇在关于中国发展地方民主的一次演讲中也转述了周恩来这段据说是他最喜欢的“轶事”,表示西方人也许应该耐心地以中国人的时间观来评价现在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
那么到底周恩来有没有对基辛格说过这句“下结论为时尚早”的话呢?周恩来已经作古,当然只有基辛格才能解开这个谜,几个月前还真有一位西方记者当面向路经欧洲准备再次访华的基辛格求证。听了记者的这个问题,深得周恩来外交真传的基辛格也是沉吟了一下,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然后云山雾罩地说:“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就如同另外一个关于我基辛格的传说”。那又是一件什么轶事呢?据说有一次基辛格听到有记者谈论欧洲对某国际事件的观点,于是就问记者有没有“欧洲”的电话号码,他想打电话过去确认一下。
by 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