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遗忘的春节礼俗

作者:广南子  于 2008-2-16 16:2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文史博览|通用分类:其它日志

   
  年说,讲的是春节的礼与俗

  二者并称,却不能混淆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

  还有多少人在坚守着初时的一切

  但愿关于春节的种种不仅仅是驻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那些被遗忘的春节礼俗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近些年来,人们常常提出春节礼俗和春节应该干点什么的问题。

  说到这一点,首先就想到网上曾经炒得沸沸扬扬的,关于我们中国春节礼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情。在这个话题上基本有两派意见,同意“申遗”的和不同意“申遗”的。对此,我没有过多的倾向,但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拿什么内容申报春节的非物质遗产?按理应该是到今天还遗留下来的东西。假如有一本书,这本书你曾经拥有过,但是今天已经不存在了,还能不能作为你的遗产?我想答案当然是不能。前一二年,我们的端午节俗,被韩国争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引起不小的震动。很多人认为很不公平,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发源于我们中国,怎么会让韩国把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拿到了?一方面感到很痛心,一方面也感到很遗憾,认为非常不公平,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也比较多。可是,如果我们认真想一想,关于端午节的习俗,韩国到今天还有一套完整的纪念活动,就是“端午祭”。从民间活动到端午礼仪,在韩国不是一种表演性的,而是整个端午节的遗俗,都融入了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我觉得联合国给它是有理由的,虽然它的端午节是起源于我们中国,但是整个这一套东西是韩国把它继承下来,当然那里面融入了很多韩国的文化特点和民俗特色是毋庸置疑的。由此联想到今天我们很多年轻人一说端午节,只知道它叫粽子节,整个节日就剩一个吃粽子的习俗了。当然,现在像湖南、湖北有水域的地方,还有一些竞龙舟的活动,但大多是表演性质的,也很少由民间自发举办。到中秋节,我们很多年轻人就说这是“月饼节”,若干年后,我们的春节会不会被称为“饺子节”?剩下的只有吃的东西,真正的礼俗还能存在多少?

  历添新岁 春满山河

  从腊月初八开始,过年的气氛愈来愈浓。如果将整个过年的活动以一个曲线作标志的话,应该说是这样的一个走向,就是从腊月初八上升到腊月二十三出现一个小高潮,再上升到除夕元旦是一个最大的高潮。然后在正月十五以前,趋于平缓,再到正月十五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又兴起一个小高潮。

  “过年从腊月初八以后开始,一浪高过一浪,到了腊月二十三以后,每天似乎都有该干的事,民间的说法也非常多。”
   
   
  何谓春节

  随着历史的变迁,春节礼俗也在发生变化。什么是春节呢?我们平常从历法上把公元的纪年称为阳历,就是以太阳为标志的历算。把我们的旧历一般叫做阴历,也称为农历或夏历。称为夏历的原因是我们的历法是从夏朝开始的,夏正建寅,以正月或者叫建寅月为岁始,所以过去旧历的元旦,叫做新正元日,也叫做“三元”。为什么说三元呢?就是一年之始为一元,四时之始为一元,一月之始为一元。“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是说从正月一日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正月旧历又称为孟春,严冬即将过去,春天已经到来,所以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宫廷过年的习俗,文字记载可以见诸汉代。元日宫中陈设壮丽,皇帝于清晨临轩,举行一年中最大规模的朝会,接受公卿百官和外夷使者朝贡贺礼,称颂万岁,并宴赐百官,由大臣奉觞上寿,有散乐歌舞,戏兽表演,最多时参加者超过万人。关于一般民间如何过春节,现今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南北朝时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此后这类记载逐渐多起来,从中能看到一个很长的延续过程。整个的春节活动,从一年的岁末一直到正月里,从低潮逐渐进入高潮,到正月十五以后算正式结束,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过年真正的开始大约是腊月初八。腊月初八,熬腊八粥,开始进入到过年。自腊月初八直到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所谓的过小年,是过年的准备阶段。旧时准备阶段有哪些活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有不同的情况。学生到了腊月初八以后,就陆续放学。过去的学校,一类是私塾。私塾先生开始回家准备过年,给学生放年假,基本上是在腊月初八以后,腊月二十三以前。还有一类是大户人家请西席教的家馆,家馆的先生这时候也要回家过年。过去从王府到宅第,多是一个家族、同宗请一两位西席来教,给家族、同宗的学生同时上课。这时候家馆开始放学,作为西席的老师,也是一年中最盼望的时候。一方面他可以回家过年和家人团聚,同时也是给他一年的束 ,就是结算教学工资的时间。我们知道,束 在最原始的时候就是给先生送的干肉,后来逐渐变成钱。实际上一些大户人家为了遵循束 的古礼,除了给钱之外,还真是给先生一些火腿、腊肉之类的东西,让先生带回家过年。

  明清两代政府机构里的官员,我们今天叫公务员,放假的时间一般选择在腊月的十九、二十、二十一这三天。这三天中哪一天开始放假,由钦天监来定日子,这是从各部的堂官到各部的司员最盼望的日子。放假前要封印,各部除了部堂的印信之外,各个下属部门也有自己的印。封印是很讲究的,官印不像私章很小,都有几公分大。平时印信里面都填满了印泥,每年在封印之前要进行清洗,把滞留的印泥剔出来,用清水刷洗,贴上部堂的封条。只要封印就表示放假了,因为印不能再用了,公务人员也无公可办,就好放假回家。我们在《燕京岁时记》、《帝京岁时记胜》这类的书上都可以看到,一到了腊月二十、二十一以后,在北京当时最繁华的地方如前门五牌楼一带,到处都是各部的官员,非常拥挤。宴请、团拜、购物这些活动,充斥了整个前门大街。要开始过年了,只有商业铺面是不休息的,在腊月底过年前是一个很好的商机,是一年中买卖最兴盛的时候。

  年前的戏剧演出也非常热闹,一些演出班社,如当时的三庆、四喜、春台等班,年底演戏格外集中,因为观众非常多。生计不愁的大牌演员和班社,一般来说,最多到腊月二十三以后,顶多再演一两天就不演了。赖此生存的班社,有的却要演到阴历二十九,有的甚至唱完腊月三十的日场,年三十晚上就没人演戏了,要过年了。戏班不演出了,梨园界的规矩,有一个必须做的事情,就是封箱。每年最后的一出戏也叫封箱戏。演封箱戏,剧团里的主要演员都要出场合作,封箱戏一般是比较精彩的,所以很多人赶着去看。封箱戏演完以后装行头、砌末的箱子都要加封。班社无论演出与不演出,一般来说,正月初一都要开台。有的剧团从封箱到开台,基本上不到二十四小时。虽然不到二十四小时,这仪式必须要有,这是对过年的重视,表示旧的一岁结束,新的一岁开始。

  各行各业都极其重视春节。如京西挖煤窑的,在腊月年底都要祭窑神。为了使窑神能够保佑多出煤,或者为了挖煤中不出现安全事故,正月初一还要再祭窑神。再有维持京畿治安秩序的、城防的,北京叫五城兵马司,在春节期间基本上是轮换放假,一半人休息。但在过年这一段时间里,城市治安是最好的,为什么呢?盗亦有道。一般不太愿意在此时间作案,这种情况一直可以持续到正月十五。很多古小说包括《红楼梦》里,人员走失,或者局部失火在节日期间是有的,但大多都是不慎所为。大的盗贼作案,基本上很少在过年期间发生,盗贼一般也不愿意这时候作案,去触霉头。所以五城兵马司在这时候也实行了轮休制度。

  过年从腊月初八以后开始,一浪高过一浪,到了腊月二十三以后,每天似乎都有该干的事,民间的说法也非常多。如二十七去疾疫,二十八洗邋遢之类,无非表示家庭内外和个人卫生要搞得干净一点,所说都不足为凭。其实不同地方不同阶层也不一样,只是说春节的准备活动由此时开始,整个民间一波紧似一波地进入状态。

  “关于礼俗,越是上层社会,有时对一些繁文缛节越不特别地严守。在下层社会,却反而更重视。”
   
   
  春节之礼

  讲到礼俗,我在这儿要特别提一个问题,就是礼是礼,俗是俗。礼俗虽然有时候并称,但并不是一回事。我们如今习惯把礼、俗并称,也经常讲北京人非常讲“老礼儿”,实际“老礼儿”往往不是礼而是俗。礼、俗并称,不能够完全以俗代礼,在春节活动中也是一样。

  什么是礼?上面所说汉代以来的百官朝贺制度就是礼。清朝百官朝贺进哪个门,到午门外面怎样站位排队,进行朝贺活动这些细节,都属于礼的范畴。包括宫廷、官场、百姓都实行的拜年,也是礼的一个内容。民国以后实行的团拜制度,就是一种新礼。至于说过年中一些生活习惯和内容,如吃饺子,意为交于子时所吃的食品,就不是礼,而是俗。包括腊月二十三以后应该干什么,这些都是俗,不能当作礼。虽然礼俗并称,但是礼、俗不能混淆。

  关于礼俗,越是上层社会,有时对一些繁文缛节越不特别地严守。在下层社会,却反而更重视。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有很多关于过年的描写,但是没有那么多民俗活动。近年见到有“踩岁”的说法,把秫秸弄满地,然后用脚踩得嘎吱嘎吱响,这表示“踩岁”,一年平安。试想一下,如果荣国府也好,大观园也好,满地都是秫秸杆,然后大家上去踩,可能吗?从来也没在著作里看见这样的记载。实际上这样的民俗原来不过是某些地方的乡俗,不能代表大多数的情况,更和礼仪没什么关系,不必特别遵守。

  我们今天讲春节的礼俗,无论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买年画等等,都是一些春节活动的外在表现,其实旧时的中国人过年一项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家庭最重视而今天完全消失了的,就是春节除夕的祭祀活动。过去不管是上层社会,还是小户人家,都会举行。这个祭祀,一不是祭鬼神,二不是祭天地,而是祭先人。孔子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祭祀的思想来源。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德,旧时春节不论有多少准备活动,多少高潮,如果没有家庭的祭祀,那就不能称之为“过春节”。

  关于家庭祭祀,自宋朝以后记载很多,虽然南北朝以来一直有,但后来熟悉的模式,是由宋朝定的。包括家庭祖先牌位的排列方法,祭祀的礼节等,实际上都有成文的规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朱子《家礼》是后人假托朱子的名义所作,其中对于过年的祭祀活动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这对后来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是献爵礼,醴酒由长孙递上,再由长子奉觞。祭祀中都要用到香炉、蜡钎、花瓶等五供,虽然质地和各方面的讲究有所不同,但这些东西却不能少。在供桌前面先要摆上酹池,也即奠酒用的方池子,奉觞时先将爵举过头顶,然后把酒洒在酹池里,如此周而复始三次,就完成了献爵礼。这一套仪式是从周礼转化来的,也是最简单的、最起码的对祖先的祭奠礼。与此同时,宗族里还有宗祠的祭祀,也是族人对祖先集体的祭奠。过去人们的印象里,认为旧时祭祀的活动体现男尊女卑,女人不能进祠堂,不能参与祭祀,实际上不完全是这样。《红楼梦》里贾府祭祖,就是男女同祭。其实越是上层社会的祭祀,妇女的地位就越能体现出来。不仅男女同时参与祭祀,祭前置放供奉的菜品,也是由妇女直接完成的,通过儿媳妇、老太太们由低向高传递,只有长幼之序,而无男女之别。所以说在中国的祭祀礼仪里,不同的阶层也不太一样,它所要体现的只是慎终追远的思想。今天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祖父、曾祖父叫什么名字,但是通过“慎终追远”,可以知道自己的出处渊源,对祖先保持有一种尊重和怀念,这一点恐怕在今天也是必要的。

  春节这种最重要的礼俗,近一百年来经过两次大的颠覆。第一次就是民国建立以后,政府正式颁布法令废除旧历年,废除除夕和元旦。当然这个政令是很软弱的,民间即使不执行也不算违法。但从政府的命令上体现了对于旧礼俗的废止,一些知识界人士如梁漱溟、齐如山的日记里也都写道,他们是赞同国民政府颁布的政令的。他们的家长,当时也宣布家里不过旧历年。但是唯独保留下来的一项,就是家祭。春节的时候,很多家庭就不再搞拜年、贴春联活动,但祭祖却没有取消,可见祭祀活动在春节中还是重要的。第二次颠覆则是“文革”。“文革”中,提倡“过革命化的春节”,原来的一切活动都被当作“四旧”扫除,当然祭祀就更要不得了,过此后许多春节的活动即被遗忘了。所以近百年来,是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一个时期,其中这两次对春节遗俗的冲击力是最大的。我们今天只能从《燕京岁时记》、《帝京岁时记胜》这些书里面找一些文字描写的、绘画和照片记录的当时春节的景象。当然,几千年来春节礼俗也是不断变化的,黄河以南,黄河以北,长江以南,长江以北,过年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在新的形势下是不是一定要恢复旧日礼俗,倒另当别论,但是从春节礼俗中找寻并继承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却是应该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

  “从腊月初八上升到腊月二十三出现一个小高潮,再上升到除夕元旦是一个最大的高潮。然后在正月十五以前,趋于平缓,再到正月十五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又兴起一个小高潮。”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广南子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2.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3.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4.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5.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6.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7.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8.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9.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10.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11.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12. 吃在美国 [2008/02]
  13.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14.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15.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16.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17. 喝茶与性格 [2007/10]
  18.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19.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20.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21.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22.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23.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24.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25.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26.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27.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28.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29.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30.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11 18:2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