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吕弗:我生命中的电影

作者:广南子  于 2008-2-16 06:1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文史博览|通用分类:大话影视


克劳德·苏提   

刘别谦   

卡尔·德莱叶   

让·雷诺阿   

特吕弗   

让·维果            


拍烂电影和拍好电影一样不容易。
   
    我们最真诚的电影看起来也可能是最虚伪的。
   
    我们拍的并不顺手的电影可能会全球热门。
   
    一部很普通但却带着能量的电影最终会比一部有着“聪明”的意图但却拍得毫无激情的电影更好。
   
    结果很少能和付出的努力成正比。
   
    ——特吕弗
   
影评人的梦想——
   
    我总是站在被嘘的那些人一边,而我反对的总是嘘人的那些人。别人转身离开的地方,是我观影时喜悦开始之处。
   
    我常被人问及,在与电影谈的这场恋爱中,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想要成为导演或影评人的。说实话,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想离电影近一点,再近一点。我会把同一部电影翻来覆去地看,并开始琢磨如果我是导演,会怎么做。在那个阶段,电影对我来说就好像毒品一样。有时,同一部影片,我一周内看了四五遍,但却还是记不住故事情节。因为有的时候,一段激昂的音乐,一场黑暗的追逐,或者女演员的一滴眼泪,都能令我沉醉其中而忘记其他一切,直至影片结束。
   
    我是一个好影评人么?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我能确定,那就是,我总是站在被嘘的那些人一边,而我反对的总是嘘人的那些人;而且,别人转身离开的地方,常常会是我观影时喜悦开始之处:雷诺阿调子上的多变、奥逊·威尔斯的过度、布列松的直露。我觉得自己的这些偏好中,并没有附庸风雅的痕迹。我一直同意奥迪贝蒂的话:“最隐晦的诗歌是写给所有人的。”无论它们是否被称为商业片,我深知所有电影其实都是被拿来买卖的商品。在量上有足够的差异,但是本质没有区别。我对金·凯利的《雨中曲》的钟爱程度和我对卡尔·德莱叶的《诺言》一样。
   
   至今我都觉得,说电影类型有高下之分,既荒谬可笑而又卑鄙。希区柯克拍《惊魂记》——小偷洗澡时被一个将母亲尸体留存下来的汽车旅店老板刺死的故事——当初几乎所有影评人都觉得它的主题微不足道。同一年,在黑泽明的影响下,英格玛·伯格曼拍了和《惊魂记》一模一样的主题(《处女泉》),只是他把背景搬到了十四世纪的瑞典。于是人人为之癫狂,伯格曼还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我绝不是对他拿奖有任何不满情绪,我只是想强调,那绝对是同一个主题。实际上,它或多或少都从夏尔·贝罗尔的著名童话《小红帽》里衍生而来。事实上,在这两部影片中,伯格曼和希区柯克都很有技巧地表达了他们自身那种暴力的一部分,并因此令自己获得释放。
   
    在我还是影评人的那个时代,电影虽然不像今天那么“聪明”和“个人化”,但却往往更有活力。我相信,其实当时并不缺少聪明的导演,但他们为保持影片的普及性,将自己的个性掩藏了起来。聪明被留在了摄影机背后,无需将它全部摆在银幕上。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更重要、更深邃的话语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在饭桌上说出来的,而非从人工制造的电影对白中传达出来。而更大胆的事也尽在卧室或别处发生,而非出现在电影的爱情戏中。倘若我们只通过电影来了解人生的话,或许还会认为,紧闭嘴唇接个吻就能生出孩子来。
   
   一切都改变了。在过去的十五年里,电影不仅赶上了生活,有时甚至让人觉得它已经走到了生活的前头。电影变得比看电影的人更聪明,或者说更知识分子。我们常需要借助一些指南,才能弄懂银幕上的画面,究竟是意在表现现实抑或梦幻,过去抑或将来,究竟是真实发生的,抑或只是想象。
   
    今时今日,影评人的作用已被微妙地平衡掉了。坦率地说,我并不为转换阵营,加入被人评判的那一方而感到遗憾。但是,究竟什么才是影评人呢?
   
    我认为评论应该扮演艺术家与观众间的桥梁,有时确实是这样。我们认为评论应该扮演一个补充性的角色,有时这也是事实。但是,绝大多数时间,评论只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广告、大环境、竞争、时机。当一部电影达到某种程度的成功时,它变成了一个社会学事件,电影本身的质量却变成次要的了。
   
    这里收录了我全部文章的大约六分之一。你可以批评我做的这些选择,但这毕竟都是我自己挑的。负面评论我选进去的很少很少,尽管当初我也有着“法国电影破坏者”的名号。我当初严厉批评过的那些电影如今早已被人遗忘,再把这些文章刊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请允许我引用让·雷诺阿的话:“我觉得这世界真是被伪神所累,特别是这世上的电影。我的任务就是要推翻他们。我手持利剑,准备着为这任务献出生命。但伪神们却还在那里。我历经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拍电影,或许为推翻其中的某些出了把力。而拍电影也帮助我发现,其中有些神是真的,没有必要被推翻。”
   
让·维果只活了29岁——
   
    他用了仅仅150英尺胶片就跻身伟大的电影人之列,和雷诺阿、冈斯、布努埃尔平起平坐,只是他自己并不知晓。
   
    1946年某个星期六的下午,当我刚进剧场时,我甚至连让·维果是谁都不知道,但他的电影很快便令我沉浸在一种疯狂的热情之中,尽管他全部的作品加在一起,放映时间不超过二百分钟。
   
    维果的电影生涯犹如闪电,耀眼但是短暂,身后只留下了两部长片,《操行零分》和《亚特兰大》。第一部作品有着公开的自传性质,第二部则距离创作者本人更远一些,更多建立在外部素材的基础之上。如果因为《亚特兰大》是受雇拍摄而低估它的话,那说明你忘记了,创作者的第二部作品几乎都是这样的。
   
    《亚特兰大》拥有《操行零分》的所有品质,但又多了份成熟和艺术上的大师相。电影的两大趋势——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在本片中得到了调和。电影史上,既有罗西里尼这样的现实主义大师,也有爱森斯坦这样的唯美主义巨匠,但却很少有人着迷于将这两种趋势合在一起的做法——大部分人觉得这两种趋势应该是背道而驰的。在我看来,《亚特兰大》就抓住了戈达尔的《精疲力竭》和维斯康蒂的《白夜》这两部电影的精髓。这是两部没法搁在一起比较的电影,因为它们完全是两种类型,但却又代表了各自那一类型中的最佳成果。戈达尔将真实一点点累积起来,然后把它们绑在一起,变成某种现代童话;而维斯康蒂却是从现代童话故事开始,为的是重新发现一种普遍的真实。
   
   回看有声片开始时的法国电影史,你会发现,在1930至1940年间,除了人道主义者让·雷诺阿、梦想家阿贝尔·冈斯之外,法国电影几乎就只剩下让·维果一人。很明显,维果和雷诺阿最接近,但维果又在其中融入了某种率直,并在对画面的热爱上超越了雷诺阿。两人都在一种既富有又贫穷,既贵族又平民的氛围中长大,但是,雷诺阿的心从来没有流过血。他是画家的儿子,从小就被当作天才。别去做什么令父名抹黑的事,是他一直要面对的问题。雷诺阿在放弃陶艺后专攻电影,因为他觉得陶艺和绘画太过接近。
   
   让·维果也出自名门,只是他父亲除了有名之外,也是个话题人物。米盖尔·阿尔梅雷达本是个无政府主义战士,入狱后凄惨死去,死因神秘。维果用假名字在一所所学校间颠沛流离,他承受的痛苦如此之大,以至于这些都在他后来的作品中表露无疑。他的曾祖父伯纳文度尔·德·维果1882年在安道尔担任法官,他儿子尤金在20岁就因肺结核去世,留下一个名叫米盖尔的孩子。米盖尔的母亲再婚嫁给了一个照相师,后来她患精神病,1901年被送入精神病院。年轻的米盖尔给自己起了阿尔梅雷达这个姓,一方面因为它听上去像是西班牙贵族,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姓名里包含了法语中“粪便”一词的所有字母。米盖尔后来娶了一个同是无政府主义激进分子的女子,她在婚前已有5个非婚生子,都在很小时夭折了,其中有一个是从窗户掉下去活活摔死的。1905年,她生下让,这小男孩一出生便注定一生艰辛。很小便称为孤儿的他,从家族继承的全部遗产就是曾祖父那句座右铭:我保护弱者。他的电影正是对这句话所做的一个忠实、悲哀、有趣、深情、亲切和尖锐的注释。
   
    阅读默片时代那些导演的回忆录,我们注意到,他们几乎全都是在意外的情况下才开始接触电影的。但是,维果并非如此。他属于最初那些受使命感召唤而从事电影的导演。他本是个观众,后来爱上了电影,开始看越来越多的影片,并为把更好的作品带来尼斯放映而成立了影迷俱乐部,不久之后自己也开始拍电影。为实现梦想,他给所有人写信,希望能得到一份当助手的工作:“我愿意收拾明星们留下的垃圾。”他买了台摄影机,自己出钱拍摄他的第一部短片《关于尼斯》。
   
    他还没法相信,这一切太美妙了,以至于看起来都不像是真实的。他一面拍摄,一面却怀疑自己拍的东西是否真的能与观众见面。当他仅仅还只是一个观众时,他觉得自己能分清电影的好坏,但现在他自己也成了电影人,维果开始受到怀疑情绪的影响。
   
    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尽管实际上,他用了仅仅150英尺胶片就跻身伟大的电影人之列,就能和同时代投入电影拍摄工作中的雷诺阿、冈斯、布努埃尔平起平坐,只是他自己并不知晓这一点。正如我们平时所说,一个人的人格是在七岁至十二岁间完全形成的;我们也可以说,看一位电影人最初的那150英尺胶片拍成什么样子,就能看出他整个电影生涯会是如何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是他自己,他之后所拍的电影也是他自己,拍的东西永远是一样的,只是结果有时是杰作,有时候会差一点,有时候甚至还会失手。奥逊·威尔斯的全部就在《公民凯恩》的第一卷胶片中,布努埃尔的全部就在《一条安达鲁狗》里,戈达尔的全部就在《女人就是女人》里。而让·维果的全部也就在《关于尼斯》里。
   
   作为一个既追求现实又追求艺术的电影人,维果躲开了单纯追求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陷阱。维果的秘诀是什么?或许因为他比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得更充实。在拍摄电影的舞台上,很少能有机会像作家那样,例如亨利·米勒,享受坐在写字台前集中全部精力的益处。在一口气写了二十页后,他被某种狂热完全占据、牵引;这种狂热可能是巨大的,甚至是壮观的。维果似乎就一直在这种出神的状态下连续工作,但也能保持头脑清醒。他是在生病的情况下拍摄他的两部长片的,《操行零分》中的某些段落,甚至是他躺在病床上执导的。他工作的时候确实有着某种热度,有朋友曾建议他节约点体力,把速度放下来,但维果回答说,他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必须立刻把一切都拿出来。伯格曼说过:“必须把每部电影都当作最后一部来拍。”这一定正是站在摄影机后的让·维果那一刻的心境。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广南子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2.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3.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4.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5.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6.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7.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8.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9.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10.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11.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12. 吃在美国 [2008/02]
  13.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14.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15.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16.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17. 喝茶与性格 [2007/10]
  18.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19.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20.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21.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22.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23.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24.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25.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26.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27.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28.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29.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30.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其它[大话影视]博文更多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11 16:1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