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 吃在美国 [2008/02]
-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 喝茶与性格 [2007/10]
-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有很多人看经典有困难就看白话翻译,被白话文束缚没法深入,所以译成白话文有些经文失掉了本来的意义,末学在这里文用白话文意解,这样给人留有充足的发挥自己的余地。更好的认识这一儒家心法。
“中庸”是儒家的理,象金刚宝剑一样斩断邪见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对道的认识看起来很抽象很困难,那是因为远离了生活,落在生活中就会很好理解,所以能落实的才是好学问,在理上不能离开五伦关系与八种德行(五伦在二十章中叙述,八德在后面的文章中会提到)的实践,顺着中道按五伦与八德做事是“中和”,事情做过去了不落痕迹,不计较结果,得失心没有了各种环境都会应对自如,就是“庸”。所以说传统文化是重实质,不重形式,“中庸”是指导怎样人生会幸福,不是拿来做理论研究的,与生活相结合,易懂、通俗便于落实在实践上。并且中庸之道必须建立在五伦、八德之中,抛离伦常道讲中庸那就是玄妙之说,只有理论研究价值,没有实际依托和实践意义,五伦、八德的本体离开此道也会偏颇。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性:孟子讲一个故事:一个恶人在看到一个小孩在井边玩,突然要掉到井里,在即将要掉入井里的一瞬间,他第一个念头是要伸手救这个小孩。这个第一念是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的,这就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人之初的本善的性。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个人的德行,没有这德行就离开了天命,在个人性德上体现的是五种性德(温、良、恭、俭、让)。人是三才之中,上承天,下接地,人把天与地连接在一起融合为一体的德能就是“性”。
道:用本性来处理群体关系,是为人处世的纲领,不处理好这个关系,就离开了中和,那么处理群体关系的方法是五伦关系,后面会详细讲,这五伦关系处理的融洽就是和。
教:是对内,不是对别人,是修正自己心、行,用自己的德行感化周围的环境包括人、事、物,处理好五伦关系,教育感化是“教” 。教化的过程是对自己修身,一切都是自己修身的结果。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其:指自己,学习者本身
学习的人谨慎做事,时常洞察自己的行为,恐怕听不到自己的错误,哪怕一点隐藏的,微小的错误都不可以放过,所以约束自己的功夫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关键。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儒家文化的行为心法。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喜、怒、哀、乐是人情,所人所难免,这里表示人的各种习性,在这些感情还没表露出来时,这时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在这些情绪不表露时表现的是自性,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
和: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中正和谐,与五伦关系相应,称为“和”
中和达到最好的状况的时候,天与地也是最好正位,人是三才之灵,世间的所有万物从这里养育。这里也说明世界的起源。人本来是三才之灵但被喜、怒、哀、乐这些习性所障碍住,这种能力展现不出来,所以破坏环境的也是人,根源是人的习性。天地人三才,人居中,人是万物之灵,人和是致中和,生万物,心是人的主宰,平常的心是心和,是对天的诚敬,对地的感恩,天给我们空间阳光雨露,地给我们滋养条件,天、地、人和一才是和谐,是生长万物的元点。
生态失去平衡,就是破坏了自然界的中和。而引发的原因是人心失和,物欲的充斥,家庭的不幸福,就是失和。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高明的人用中庸来约束自己,目光短浅的人不按中庸的道理做事,目光长远、高明的人时刻不离开伦常大道,急功近利的人不在乎这些。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流俗众仁者稀,象这样的至高无上的道理能坚持长久的人很少,如果能时时处处处于心态平和之中,就是圣贤人,人们都在被习气所捆扰。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这里的智、愚、贤、不肖都是指学习儒家文化的人,他们是比较而言,绝对不是我们日常说的智力不行、不孝养父母、处处做坏事的人,这里一定要清楚,看论语我们能比较出来,当今的好人,也比不上那个时代的“小人”标准,“樊迟是七十二贤之中的,孔子还说他‘小人’”。
智慧与贤能是达到中庸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智慧越高做事越贤惠离中庸的道理越近,那么这里是指学习的人不能过于紧张,比如:调琴,弦太紧会断掉,太松不能发音,调整到适中的位置。中庸之道必须落实在实践中,如果不吃到食物怎么能知道它的味道。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这是对第三章的继续,感叹!这样好的道理没人来实践。在某一方面有见地的人,往往是感到孤独,无人理解的。处理这一点上夫子是非常积极,为政治的主张无人理解,那么退而教学,给后代留小了不朽的文化。他的教学是以修身为本,时时为天下百姓着想。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说:“舜是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好问并且仔细观察,隐蔽恶事而宣扬善事,这样把握住两端,用中道管理人民,应该向舜学习!”这是瞬的明知之处。
隐恶:崇尚批评主义的结果,首先人学到的是专看别人的毛病,无论自己懂不懂看到事物先挑很多毛病,心中装的都是病呀!本有的真心如何能显露?其次现在很多人学坏,都是从批评坏事中学到的,尤其过度描写做坏事的过程,现在小孩学坏大部分是因为扬恶。
扬善:扬善是教化人的很好的手段,但很多人的境地达不到,没有办法用大善的标准去要求他,所以普通人就是按照普通人的要求。好多管理层的人认为自己的下属应该是大材料,可他达不到自己惹一肚子气,那是谁的问题?
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护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夫子说:“人人都说我明白的事情很多,可有的时候也会像小动物一样因为欲望被猎人困住,而不知道回避。人人都说我明白的事情很多,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连一个月不能坚持。”
这里是夫子自己很谦虚的说自己,用来感召教育弟子。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这句是与上句对应,颜回得到一个善能够完全做到,并时时回味,体会其中更深的境界,牢握不舍弃,经常温习。
得一善:一件事做好了,做到完美,那么与其连带的很多方面的事都会完美,有人说只有一件事做的不完善,其他做的都完美,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说某方面相对好些,某方面相对差些这可以。
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一个人的能力很大,可以把国家管理的非常好、功名利禄可以不要、用武力可以征服别人、这样的人未必能行得了中庸的道理。
可以说:心态平和,无得失心,做事不用蛮力,而且是随其自然,这个时候才是入中道。
第十章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你说南方强大呢?还是北方强大?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用宽柔的政策来教化,有些小的过失也不去报复他,这些温柔宽厚的做法是南方强大的原因,有宽宏肚量的人来管理。穿着盔甲,在战场上战斗而死也无怨恨的,这样勇武的做法是北方强壮的原因,有武力的人来管理。可是真正好的管理者与他们两种做法都吸取,但不流于一种形式,这是强大的呀!取于两种管理的最好的方面,不偏向任何一方面,这有多强呀!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这是真的强!国家有困难,直到死也对国家忠诚,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国有道不变塞:是说顺境界是不被流转这是很困难的,常说顺境是最容易堕落的
国无道:这是说在逆境中,坚持正道。陈蔡绝粮时一弟子问,能否降低一下做君子的标准?先生说不行,我们现在的学习能否降低要求?同样是不可以,这就是道理。
这是论强,顺逆境界都不改变心志,尤其在顺境下是最能考验人的心志的。中庸是最强的道理,这句是对现在人们误解无原则“中庸”的说明。前面的君子是指只讲道理的人,后面的君子是真有德行,既宽柔又不畏惧强悍的走中庸的真君子
[ 本帖最后由 广南子 于 2008-3-2 15:0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