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了我的十大雕塑 (组图)

作者:广南子  于 2008-3-8 03:4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文史博览|通用分类:其它日志

1. 感动了我的十大雕塑(国外篇)



       这尊雕塑的名称叫做《地中海》,原件为大理石雕像,作者是阿里斯蒂德·马约尔,创作于1902年-1905年间,高117厘米,现收藏于巴黎奥尔赛博物馆;后来作者又把它翻制成若干个青铜像,放置在户外,将雕像的美溶于自然美之中。当人们散步于自然空间,看到这尊雕像,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美的联想,进而增加了对雕像的理解,这也正是作者的意图所在。马约尔是一位善于刻画女性美的艺术家,《地中海》是他用女性人体来比喻大自然的一系列雕塑作品之一。这个象征着“地中海”的裸体女子,身体健美、四肢粗壮、姿态优美。她右手支持着身体,左手向前托着低垂的头,神态含蓄而安详,如同坐在地中海的海滩上,低头瞑想。作者有意减少了人体身上细小的凹凸面,自然光照上去,明暗起伏很弱,这种大弧度转折的体面,使人体显得皮肤光滑丰腴,充满茁壮的生机,象地中海一样,虽然表面平静但内里却蕴含了无限的生命和永无休止的律动。——2001年5月1日,余拍摄于中国深圳市世界之窗雕塑公园内。 



      2004年2月23日,拍摄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菲茨罗伊公园内。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品位的具体体现的话;那么,雕塑就是城市的眼睛。人不能没有眼睛,城市也一样。人,有了明丽善睐的眼睛,就足以满面生辉!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内,无数的以历史人物或象征意义为题材的雕塑,向每一位游人讲述着它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从这尊人物塑像中,我们读出了澳大利亚人的自信、自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社会的憧憬!





      他是一位终生与苦难相伴,却为儿童们创造着快乐与幸福的童话大师;他是一位终生未婚,却为自己所眷恋的土地与人民奉献了最真挚的情感的艺术家;他是一位终生没有子息,却将满腔的慈爱洒向了人世间的蔼蔼长者。2000年12月,一个深冬的傍晚,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我行走在丹麦首府哥本哈根的街头,在街心的一角,矗立着一尊雕塑,就着微微的路灯的光亮,我看清了他的容颜与体态:身着礼服,坐在石凳上,右手持书,左手拄杖,脸左侧,头微扬,似与人交谈,又似观望远方的风景,或许是构思成熟了一则美丽的童话吧,正准备起身回家,抓紧时间将它写出来呢。凝固的瞬间,便是永恒——永恒的美!2002年12月6日,在日本冈山市的一处公园里,我又发现了这尊雕塑的复制品,这一次,他端坐在鲜花丛中,婀娜的杨柳为他遮挡住了凛冽的寒风。我忽然悟到:安徒生!这位伟大的作家,他不仅属于丹麦,也属于全人类;正如他所创作出来的一系列不朽的作品一样,不仅仅属于他那一个时代,还属于现代与未来!





      这尊雕塑位于比利时首府布鲁塞尔市一条窄狭的街道的拐角处。据说,在500多年前,西班牙入侵者在撤离布鲁塞尔时,准备用炸药毁坏这座举世闻名的城市,幸亏有一个名叫威廉的小男孩,在当街玩耍时看到冒着火花的导火索,非常好奇,就对着导火索撒了一泡尿,于是,一场灾难就化险为夷了,小威廉也成了布鲁塞尔市民的救命恩人。1619年,著名雕塑家罗姆·杜克恩诺突发灵感,将这个传说中的小英雄做塑铜身,名之曰“布鲁塞尔第一公民”。2000年12月,一个深冬的午后,我也有幸来到了这尊著名的雕塑前参观。雕塑并不高大,约为50厘米,但是其造型生动,人物神态安详,憨态可掬,对围观的游人视而不见,对喀喀的快门声充耳不闻。当时我粗略计算了一下,那长流的尿柱也已经有了381年的历史了。后来我曾想,当小威廉成为英雄之前的片刻,大概也不会料到他的这一泡尿能够使其流芳百世吧,不过只是觉得好玩而已。我们在童年时,不是也有着一大帮儿童都用尽吃奶的力气,比赛看谁尿得高尿得远的经历与体验吗?所以,来此参观的众多游客,与其说是出于对英雄的崇拜,倒不如说是为了回味一番自己童年的幸福时光——从这位胖乎乎的小男孩光着屁股撒尿的娇憨可喜的模样里,我们仿佛又回归到了纯净得没有一点儿尘滓的童年。诸多游客们的会心的微笑,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2007年10月14日拍摄于美国华盛顿市林肯纪念堂内——洁白而庄严的林肯坐像,瘦削而细长的脸庞上,仍然布满着犹豫的神情;深邃而明澈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是慈爱与执著;挺且直的鼻梁,紧闭的嘴唇,以及蓬乱的胡须,传递给人的是坚强与力量的信息。这尊坐像是当时美国著名雕刻家丹尼尔·切斯特·法兰奇(Daniel ChesterFrench)创作的。坐椅上的林肯总统,其目光穿过大门,恰好能够注视到纪念堂外倒影池对面凌天一柱的华盛顿纪念碑,还有大草坪尽头的国会大厦,此间寓意无穷。





       关于罗斯福总统的逝世,《罗斯福传》(引自http://book.55www.com/zhuanji/luosifu/index.htm)写道:




      1945年4月12日,温泉天气晴朗。罗斯福穿戴整齐,神定气闲地坐在扶手椅上,与露西·塞默尔、著名画家伊丽莎白·肖马托夫夫人和表亲劳拉·德拉诺谈天说地。下午1时,罗斯福系着哈佛红领带以摆好的姿势让画家为他画像,还不时拿过一份文件审阅。1刻钟后,他举手想捏一捏太阳穴,说:“我头疼得厉害。”说完手臂就垂了下来,头垂到了左胸前……
      佐治亚时间3时35分,罗斯福经抢救无效,停止了呼吸。霍华德·布鲁恩医生诊断为脑溢血。25年后,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如果当时有现在治这种高血压的药,如果总统戒烟且不再劳累过度的话,事情也许会有不同的结局。达特默思医学院的哈里·戈德史密斯博士认为,总统逝世时可能患有癌症。
      正在华盛顿萨尔格拉夫俱乐部举办的年度茶会上的罗斯福夫人得知消息后,立即驱车赶回白宫。不久,“昏迷”的消息变成噩耗。埃莉诺给4个在海外服役的儿子发去电文:“亲受的孩子,父亲下午长眠。他鞠躬尽瘁,守职至终,亦望你们能尽职守责到底。”政府各部的首脑齐集内阁会议厅,讨论紧急应付措施。下午5时47分,全美三大通讯社向海内外发出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的电讯。7点零9分,哈里·杜鲁门由首席大法官哈兰·斯通主持宣誓就职,成为美国第33任总统,地点是白宫内阁会议室。
      白宫外聚集着黑压压的人群。其实没什么可看的,人们也没打算看到什么,他们只是默然伫立,若有所失而已。美国人停下了手中的活,脑子空洞而又茫然。岂不成声的人们不仅是在为引导了他们12年之久的总统哭泣,更是在为他们自己失却了这种依托后无法预期和把握的前途哭泣。林登·约翰逊(美国第36任总统)在国会山前泪雨滂沱,"他一直待我情同父子,他是我所知道的在任何时候都无所畏惧的人。上帝啊——他是怎样把我们所有人的担子全担在肩上的啊!”反对过罗斯福或与他有宿怨的人蓦然发现,当一切顿成往事时,自己同总统隔得竟是如此之近!罗斯福在国会山上的强硬对手罗伯特·A·塔夫脱动情地说:“盖棺定论,他是个战时英雄,他为了美国人民,确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度反对罗斯福的《纽约时报》发表如下社论:“正值强大而残忍的野蛮势力威胁着要蹂躏整个西方文明的时候,幸有罗斯福坐镇白宫。百年之后,人类也会因此俯伏而感激上帝。”
      在唐宁街10号,丘吉尔感到“挨了一记重击”,感到一种深重的无法置换的损失降临了。几天后,首相在圣保罗大教堂的追悼仪式上失声痛哭。在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神情黯然,他默默地“紧握着哈里曼大使的手约有30秒之久,还没有请他坐下。”随后,极度悲伤的元帅凝重而细致地询问总统去世前的情况。莫斯科红场下了半旗,旗帜围上了黑边。重庆的蒋介石起初怔怔地坐了很久,凄然无语,随即赶紧吩咐筹办悼念事宜。中国共产党《新华日报》以“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为题发表悼念社论。


      ——2007年10月14日,我站立在罗斯福纪念园入口处的总统塑像前,默然献上我的哀思。同时,也非常感谢美国的人民,因为,他们在给罗斯福总统建造塑像时,还不忘记为其心爱的苏格兰犬造一个塑像,让它永远陪伴着主人!多么人文的举措啊——从中也可以看出美国人民对罗斯福总统的热爱与怀念之情,是多么的真挚!





      2007年10月19日,我随国家教育部高中教育考察团访问印第安纳波利斯时,我起了个大早,吃过早餐,距离集体活动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我便背起相机,来到了城市的街心广场。街道上很少有行人,阳光灿烂,空气清新,偶尔遇到漫步的早起者路过身边,也是很友好的朝我微笑一下,算是打了个招呼。街心广场上,高高耸立着一座纪念碑,庄严而巍峨,纪念碑身的四周,分别是关于美国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内容的圆雕或浮雕。我选择着不同的角度,拍了个痛快。雕塑非常具有情节性,对于人物的神态、动作、衣饰等细节,都非常的讲究。我一边观察着,欣赏着,一边按动着快门。今天,选出一张照片,供朋友们欣赏。在儿子即将告别家乡,奔赴战场的瞬间,母亲的牵肠挂肚,父亲的谆谆嘱告,儿子的不忍与坚定等,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感人。





       正因为战争是充满了血腥味儿的,所以,它也是残酷的,是不堪回首的。有哲学家说,医疗战争的创伤只能靠时间,除此,别无良法。有思想家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于是,政治家们以及历史学家们,为了唤回人们的记忆,催醒人们的道德与良知,便想尽一切办法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去描述历史,再现历史。艺术家们也不甘寂寞,他们则喜欢选取历史的某一个瞬间,某一个场景,某一个事件……以自己所熟悉的材质,去“还原”历史,或“创造”历史——使其更逼真,更动人,更情绪化,更具有审美价值,更具有时间与空间的意义。当我们站在这样的雕塑面前时,心灵肯定是受到震撼的——奋进之中的大军,势如破竹,摧枯拉朽;而倒毙的马匹,伤残的且被践踏的士兵们,从此则会无声无息,了无痕迹。远离战争,诀别暴力,和平共处,和谐发展,永远享受明媚的阳光,享受清新的空气,享受浓厚的友谊与亲情……该有多好!——2007年10月14日,拍摄于美国华盛顿市国会山前之广场雕塑景区。





      2007年7月30日,应国家教育部师范司的邀约,到北京作高中课改报告;工作结束后,在一位朋友的陪同下到鲁迅博物馆参观,馆长助理黄乔生教授是我的师兄,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参观完鲁迅故居之后,来到庭院里,忽然发现有一尊匈牙利著名爱国诗人裴多菲的胸像,静静地矗立在围墙边儿上;见我好奇的样子,黄乔生教授说:那是匈牙利国家代表团赠送给博物馆的。我豁然明了——鲁迅先生是极为推崇裴多菲的人品与诗品的,早在1907年写就的《摩罗诗力说》中,就把他同拜伦、雪莱、普希金、赖蒙托夫等一起列为具有反抗与斗争精神的诗人加以介绍,并亲自翻译了一些他的诗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一百五十年来,裴多菲的这首诗一直活在世界各国爱好和平、追求正义、渴求自由的人们的心中,激励着无数的爱国志士献身于争取民主与自由的斗争。注视着裴多菲的胸像,仿佛觉得他那瘦削而略显单薄的身躯里,燃烧着的正是不熄的火焰;他那冷峻而略显忧郁的面庞上,透露出的正是一名战士的刚强与勇毅、信念与力量;仿佛一行行不朽的诗句,正从他的唇吻之间,喷薄而出。“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的游来游去”——我的师兄低声吟哦起裴多菲的诗句来。“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的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的攀援上升”——同来的朋友也能熟记这传诵不衰的华章。于是,我也不甘寂寞,脱口诵道:“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的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在一个无风的酷暑难耐的正午,我们数人肃立在裴多菲的雕像前,“老夫聊发少年狂”似的,吟诵着华美的诗章,惬意极了。在灿若星空的诗人里面,只有裴多菲把对爱情的忠贞与为自由而献身的精神融合一起,升华到崇高的境界,情感真挚,风格明朗,这是其他爱情诗人们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他才卓绝非凡。





       2007年10月17日,在美国华盛顿市访问期间,午餐之前,陪同我们的美中关系委员会顾问LARYY先生说,带你们到一个去处,欣赏一尊雕塑作品,你们肯定会惊奇的。于是,汽车七拐八拐,就来到了一个三面环水的公园里,向前走了百米左右,便发现了这尊雕塑。据介绍,雕塑的名称叫做《苏醒》(Awakening),是由分开的5块人体有关部位的雕塑,按照人醒来时伸懒腰的比例埋在地下而构成的。远远看去,就像一位睡了的成年男人,大地为睡床,草皮为床单,木屑为棉被,睡到自然醒来,一边打着呵欠,一边伸着懒腰,状极舒适。不由得不佩服艺术家的标新立异。看着眼前这尊“天人合一”般的雕塑,以及周边的环境,不由得想起了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里面的句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by 马向阳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广南子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2.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3.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4.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5.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6.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7.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8.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9.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10.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11.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12. 吃在美国 [2008/02]
  13.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14.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15.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16.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17. 喝茶与性格 [2007/10]
  18.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19.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20.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21.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22.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23.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24.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25.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26.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27.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28.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29.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30.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 03:3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