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 吃在美国 [2008/02]
-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 喝茶与性格 [2007/10]
-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侨华人中,既有许多感人的文化薪传事例,也存在传统文化色彩淡化、文化资源流失等"失根"之忧,尤其不少在海外出生的新生代,语言和习惯渐渐偏离父辈,对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成为黄皮白心的"香蕉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重视。海外同胞怎样坚守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如何运用好当地的多元文化政策?中国文化怎样指导了他们的海外人生?如何才能做一个兼容中西文化之人?相信许多同胞都有切身体会和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华裔子弟"失根"之忧
行之愈远,乡情愈浓,这是"老侨"的写照。他们的下一代呢?现状是参差不齐。很多华裔子弟继承了文脉并受用一辈子,中西兼备使他们如虎添翼;也有的到了第三代就一句汉语都不会说了,回到祖籍国要靠翻译。
在居住国的异质文化环境中,母国文化不可避免地要经受冲刷。自小跟随父母出国或出生在海外的孩子,就像一株刚发芽的小苗,生长在哪里,就会把根扎在哪里。于是,新移民在为儿女很快适应新环境、能说一口流利外语而欣喜的同时,又产生了失根之忧。
在欧洲华裔中,"打江山"的老华侨或新移民,与"坐江山"的新生代,对待过年过节就有两种情结,前者老早就张罗各种喜庆活动,而在当地出生的新生代却相对淡漠,对春节的来历,为什么要挂春联、吃年饭,以及清明祭祖、端午吃粽、重阳登高等,一问三不知,有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是压岁钱。
人们习惯把一些华裔新生代称为"香蕉人"。由于思维方式基本上已西化,他们不容易认同父辈们坚守的传统文化。在有的家庭里,"香蕉人"看不惯父母谨小慎微的行事作风,父辈们也搞不懂子女张扬外露等价值选择,小冲突不断。有的母亲埋怨孩子从来不看中国电视,中文书籍翻都不翻。一位旅美侨胞为了给女儿补补中华文化,特意带她回国游览名胜古迹,已上大学的女儿除了对美食和美景感兴趣以外,对其他的一切都很排斥。
其实,"香蕉人"生活在中西文化的边缘和夹缝中,内心承载着相当大的无奈和迷惘,他们自己也不想变成这样。当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上升为一种自觉时,重拾中文者不在少数。
即使在中文教育比较盛行的新马泰,老一辈华人仍有不少担忧。《星洲日报》的一位作者写道:放眼望去,许多家长不再热衷于向下一代灌输自身文化,而让其随波逐流。出于升学功利,学校的道德课程常被牺牲,用来上英语和数理化。
弘扬中华文化的第一步,首先是大家要会认汉字,写汉字,说汉语,但资金缺乏、师资力量不足、教材不统一等困难,仍是制约海外中文教育的瓶颈。不少中文学校只能在周末借场地开课,教师大都收入偏低,教材的编写形式不够多样和生动,教学模式不适应海外的语言环境。
凡此种种困扰,都没有浇灭华人社团、机构和家长"留根"的热情。家长们都用心良苦,一到周末,多少人驾车奔驰在路上,再忙也要陪孩子学习中文。但不同的家庭"留根"的途径和实施力度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要从小培养兴趣,有必要给孩子一点压力,也有人主张不能强求"香蕉人"认同中华文化,只能靠自愿,顺其自然。到底应如何,见仁见智。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最关键的还是怎样有效地嫁接文化之根。
留住我们的"文化之根"
客观上,海外华文教育存在"识字难、写作难、输入难"等问题,不少人对此发憷,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的确,学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不是几天的事情,而要花上好多年的工夫。在说英语、看美剧的大环境下成长者,脱离了祖籍国的文化氛围,要做好委实不易。
为了破解难题,海内外一些机构探索出新方法,如:针对识字难,推广《中华字经》快速汉语教学法;针对输入难,推广《王码五笔汉字输入法》,克服不会读就不会电脑输入的障碍;针对写作难,举办作文比赛等。新加坡华文教育正推行一场"放水养鱼"式的教改,形式越来越生动,改革后的华文考试,减少了死记硬背,试卷部分全部是阅读理解。
海外华教不仅是传授语言,还担负着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使命。但在不少地方,中文只是单一的语言课。新加坡教育部官员曾士生感叹:"过去,语文、历史文学、价值观是捆在一起的。我小时候读了许多关于人生修养的文章,可是现在少了,因为太注重语文。"许多家长反映,带孩子断断续续地学中文,孩子也会一点,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渐失汉语的文化意韵。有鉴于此,许多海外华校已调整课程,增加了"中华文化"的内容。更多的子弟在海内外机构支持下,参加夏、冬令营,回到民族文化的原乡进行文化浸濡。
加拿大的吴一舟认为,只有让孩子接触鲜活生动的文化,才可能吸引他,从而留恋方块字,长久珍爱中华文化。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儿子读到了国内出版的《中学生天地》,被其中的时代气息和贴近的生活所打动,所吸引,于是,吴一舟让儿子多读这类杂志,还鼓励他投稿。文章发表后,孩子投稿热情更高了,现在还给当地的中文报纸写稿。一条文化之根,真正在异乡接活了!
各种形态文化的传承,都需要我们处处留意,想些新办法。如美国长大的新生代认为过年过节很老套,对之兴趣不大。有人建议家长多用点心思,发掘传统习俗蕴含的情意和美感。专家指出,所谓文化传承、爱祖籍国,不妨从认真尊重习俗开始。春节前就有家长不嫌麻烦,让孩子参与准备工作,感受气氛,缔造美好回忆,如教孩子制作春联贴在门上,一起去街市买团圆饭的主菜,要求孩子做一次大扫除,封上一份红包,则是最直接的鼓励。
同样,在海外推介中华文化也在不断创新模式。最近,洛杉矶越剧团在南加州成功演出了《红楼梦》,演员全部是生活在洛杉矶的华人,只请了国内名伶当艺术顾问,道具和布景则从上海制作后运去。如果从中国请专业演员,需50多人,费用巨大。这场演出利用海外艺术人才和大陆专家相结合,收到了成本低、质量好的效果。
正是因为海内外合力和一大批有心人士的执著与推动,中华文化香飘四海。今天在海外各地,中文学校纷纷扩招,华文媒体读者群扩大,中国习俗、道德与观念广泛流传,带中华字头的餐饮、剧团、武术、书画、工艺、诊所、影视、书籍与学术研究盛行……构成了华人社会不离不弃的精神家园,为天下华人的繁衍、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文化滋养。
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这是记者从马来西亚吉隆坡天后宫抄录的一副对联。当地海南会馆的侨领告诉我,南洋侨胞房屋的门楣和窗棂上,至今还要镌刻汉字图案。据说这一习俗始于郑和下西洋时代,延绵至今,人们对汉字始终怀着崇敬之心。文字只是载体,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更是维系他们的精神血脉。有侨胞说,来到新马华人社会,有时感觉像时光倒流,能够找到上世纪前期中国社会的某些传统。
"只要文化之根不断,无论自己身处何方,灵魂始终在故园温暖的怀抱里;不论所处的时代是如何的喧嚣、浮华,精神却不会焦躁和空落。"一位华人作家深情地写道。
为了留根,福建泉州一对夫妇给儿子取名黄思华。如今,已是菲律宾中正学院总务的黄思华全身心投入中文教学。他一边在菲律宾各地巡回授课,一边从事写作,写人生体悟,写教育随笔。由于当地中文教育的断档,中文的使用环境、语言交流氛围并不好,他说:"我不想把中文忘掉,所以选择了不断写作。"
海外同胞在异域打拼,一旦生活稳定,就想创办中文学校,哪怕因陋就简,采用家庭办学的方式也要传授中文。在异乡创办一所中文学校多不容易啊!意大利佛罗伦萨中文学校校长潘世立说:"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不要数典忘祖,我们选择了坚持。"十几年前他移民欧洲,看到一些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孩子连自己的中文名字都不会写,潘世立心中涌起一种使命感。
第一代移民对中国感情深厚,为了传续文化的"香火",在有些国家曾历经风浪。现今东南亚上了年纪的华人都不会忘记,为了华文学校、华文报业生存与发展,他们一路走来,持续抗争。印尼智民中文学院院长陈玉兰是第二代华裔,八九岁时,正是苏哈托执政时期,华文教育被禁止了,她父亲偷偷把3个女儿送到私塾里学中文。"那时被发现是要被殴打或坐监狱的,所以只能偷偷地学。没有课本,也不许带笔,上课只有老师小声读,我们不能出声的,怕别人听见。老师凭着对《尺牍大全》的记忆将汉字写在小纸上,回去我们就看这些小纸张。有一次下大雨,我们上课不能走大门,要从后门偷偷进老师家,后门的泥水没过了膝盖,我们仍然风雨无阻。"后来,陈玉兰回中国华侨大学攻读,毕业后在印尼从事华文教育并创办了中文学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目前世界各地中文学校的学生迅速增长。如泰国东北部甘烹县一所华校,4年前仅有30名学生,现已增至500多名。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基本已纳入正规教育,华校中学生5.5万余人,小学生达65万人。
寻根、留根,还要扎根。如今,移民留学者越来越多,但相对而言,海归毕竟不是大部分,"落叶归根"也毕竟是少数,回归养老虽然渐热,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海外同胞,还要在海外生活、就业、创业、研究、创造……如果中华优秀的文化根,能够化作自己的灵魂,品格,思维,才智,也必然在新的土壤,新的天空中,化为他们新的谋略,新的行动,新的成果。无数出色的华人学者、教授、专家、商家、企业家、工程师、技术师……不正是把优秀中华文化根深扎北美大地而腾飞起来的吗?
[ 本帖最后由 广南子 于 2008-3-11 16:2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