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作品中,揭露贪官的残忍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对清官的残忍却讳谟如深。这大概与中国人的“清官情结”有关吧。
首揭“清官”残忍的作品,当数清末刘鹗的《老残游记》。这部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它的一大特色,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清廉得格登登的”酷吏典型——玉贤、刚弼。他们的“清官”、“能吏”之誉,是以残酷虐政换来的。玉贤做曹州知府,号称“路不拾遗”,揭开这一“美誉”的背面,则是滥杀无辜,冤案累累。
作者深刻地揭示出这些酷吏的可怕的精神世界,掩盖在清廉之下的是无比冷酷残忍与比贪黩更大的贪欲。他们刚愎自用、任性妄为,自以为不要钱,不问青红皂白,放手做去,其实灵魂深处是无限膨胀的野心和权欲。老残一语道破:“只为过于要做官,且急于做大官,所以伤天害理的做到这样。”
刘鹗笔下这两位清官确实够坏,但他们毕竟还知道“虎毒不食子”。
但还有一位更厉害的清官,为了成就自己的廉名,他不但不怕杀人,甚至残忍到连自己五岁的幼女也不放过。这样的残忍,中国的清官史上恐怕真是找不出第二个了。此人就是鼎鼎大名的明朝大清官--海瑞。
大多数人对海瑞的了解,应该是从那根十年“文革”的导火索《海瑞罢官》开始的。1959年9月,北京副市长吴晗发表《论海瑞》、《海瑞骂皇帝》等文章,提倡敢讲真话的精神。并在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到了1965年11月,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指责吴晗的《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一株毒草”,是在“为彭德怀翻案”。诬陷吴晗“攻击毛主席”“反党反社会主义”等等。吴晗后来也因此把命都赔进去了。
客观的说,海瑞这一生,的确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大快人心的好事,所以被人们口口相传了四百多年。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海瑞并不是个完人,他在以刚直闻名于天下的同时,他的残忍在中国清官史上也是无人能出其右的。
“海瑞杀女”一事就是最好的佐证。
明代的姚叔祥《见只编》的上卷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记载:
“海忠介公有五岁女,方啖饵,忠介问饵从谁与,女曰,僮某。忠介怒曰,女子岂容漫受僮饵,非吾女也,能即饿死,方称吾女。此妇即涕泣不饮啖,家人百计进食,卒拒之,七日而死。余谓非忠介不生此女。”
意思是,海瑞有个5岁的女儿,有一天海瑞少年看见她正在吃一个糕饼,就问是谁给的,女儿说,是某仆人给的。海瑞顿时大怒,训斥女儿说:“女子哪能随便接受男仆的糕饼?你不是我的女儿!你如果能马上饿死,才算我的女儿!”小女从此吓得啼哭不止,不喝也不吃,7天之后终于饿死了。
只因接受某男仆的一块糕饼,就要逼死五岁的幼女,竟有如此残忍的清官!
这个姚叔祥真是够肉麻的,居然能把一件如此残忍的事当美德来歌颂,将一个什么都不懂的5岁小女孩塑造成一个慷慨赴死的节妇,说什么“此妇即涕泣不饮啖,家人百计进食,卒拒之”, 还说什么:“我说如果不是海瑞,绝对生不出这样的好女儿!” 试想,那么小的孩子,如果不是被大人苦苦相逼,怎会甘愿饿死?既甘愿饿死,又怎么会终日啼哭?真是一派胡言。
其实当时能够证明海瑞残忍的资料还远不止这些,但都被“海青天”的盛名掩盖住了。
万历十四年(1586)四月,有个叫房寰的进士,刚刚从地方官升任南直隶提学御史不久,就曾斗胆冒险上疏,弹劾他的顶头上司、当时无人敢惹、名满天下的“当朝伟人”海瑞,说他:“大奸极诈,欺世盗名,诬圣自贤,损君辱国”。
房寰上疏攻击海瑞的三条罪状中,哪一条都与残忍有关:
第一是“大奸极诈,欺世盗名:“莅官无一善状,唯务诈诞以夸人。”
海瑞断案原则有偏,并不完全基于公正。在断案原则上,对于疑案的判决,海瑞主张:“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屈”谁都是不对的,所以这段话完全不符合法治精神。另外海瑞曾经要求土地争议的解决一律要以书面契约为依据,这对于那些目不识丁的草根农民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没什么文化的农民是很少使用书面契约来发生借贷关系的。海瑞的上述做法不仅武断而且可以说是不讲道理。
而据《野获编》记载,当时的吏部给事中戴凤翔曾疏参 “瑞出京师,用夫三十名;德州而下,用夫一百余人。昨年差祭海神,假称敕访民事,恐吓当路,直至本乡。虽柴烛亦取足,有司抬轿径入二司中道,致夫皂俱被责三十,尚不愧悟!”
据说,因为海瑞那剑走偏锋的独特行事规则,他每到一个地方当官, 不少有钱人都因害怕而背井离乡.....
第二是“妄引剥皮实草之刑,启皇上好杀之心。”
此事发生在海瑞罢官两年后,万历皇帝登基十五年后的1585年,七十二岁的海瑞复出任南京吏部右侍郎,为惩处官场贪污受贿之风,他向万历皇帝提出了一个尖锐的条陈:建议对涉贪官员按“太祖法”实行“剥皮囊草”、“枉法八十贯论绞”等酷刑,海瑞的条陈上递后,举朝哗然。因为按照这一标准,当时的官员几乎无一幸免,这样的酷刑也令人不寒而慄。“一贯”是多少钱呢?在明代以绳索穿钱,一千文为一贯。著名昆剧《十五贯》的由头,就因小偷娄阿鼠盗窃十五贯钱而起。可见八十贯钱在明代,并不是一笔大数目。按这一“枉法”的标准查纠官员,甚至连海瑞也难以保证自己绝对能够过关。
消息传到万历皇帝那里。他很生气:“海瑞屡经荐举,故特旨简用。近日条陈重刑之说,有乖政体。且指切朕躬,词多迂戆,朕已优容。”亲口否定了海瑞“剥皮囊草”的建议。主管人事的吏部也趁机弹劾他,说海瑞节操可风,只是近日关于剥皮实草的主张过于偏执,“不协于公论”,所以不能让他出任要职,但可保留右都御史的职位。万历皇帝最后也同意了吏部的建议.
第三是“诬圣自贤,损君辱国:“以圣人自许,奚落孔孟,蔑视天子。”
这件事主要是讲海瑞骂皇帝的事,似乎与残忍无关。指责的是海瑞的私德。
据《明史》及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补遗》记载:海瑞“居家九娶而易其妻”。 海瑞一生娶九妻,曾经两次因小过休妻(潘氏、许氏),第二任妻子更是在新婚时即被逐出家门。先后被收为妻妾的妇女有王氏、潘氏、丘氏、韩氏等,甚至在逾花甲之年,海瑞还纳了两个年轻貌美的侍妾,以至引起妻妾争风吃醋,有两人同日自缢身亡。他“年已耋而妻方艾”,成了言官疏参、成了时人讥评的话柄。
看了上面这些资料,可能会有很多人不开心,甚至认为这是为英雄“抹黑”,这种心情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清官在百姓们心中早被脸谱化了,在大家心目中,清官与好人是划等号的。但这的确就是与我们戏台上的海瑞相去甚远的现实中的海瑞。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深受皇亲国戚、封建地主横行的封建社会,老百姓们没有机会尝过民主的甜头,反而饱受强权的欺凌和盘剥,即使过着地狱般的日子,也很难找到抗争和发泄的地方,所以他们憎恨贪官,渴望清官,每看到那些敢于和特权争强斗狠的“清官戏”时,就会觉得特过瘾、特解气,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他当作英雄和正义的化身来加以顶礼腊拜,甚至到了“一‘清’遮百丑”的地步,似乎连他们再没人性的事情都可以原谅了。
这大概也就是“海瑞杀女”在好几百年里一直鲜为人知的重要原因吧!
中国人那么喜欢清官,那么弹劾大清官的房寰下场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了。他后来因受到了新科三进士江南人顾允成(泾凡)、诸寿贤和湖北人彭遵古、太仆卿沈思孝及诸给事中等连番攻击,被指“妒贤丑正”、 "凌士纳贿"、"贪污狼籍"(史料未提及实证,疑只是相互攻讦之词)而遭贬放。并因《海瑞集》附录所收一篇《徐常吉劾房寰疏》)而恶名流传400年。尽管一直以来有不少古今人士拿他当年攻击海瑞的几桩证据来否定海瑞的私德和治国之道,但无人为房寰本人翻案。
明末人谈迁记载这场争论时甚至说:“时人大为瑞不平,房寰今传三世而绝。”明显拿房寰两代后无孙说事,认为他是因为做了坏事而绝后,但海瑞“九妻而无子”则略过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