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 吃在美国 [2008/02]
-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 喝茶与性格 [2007/10]
-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当我们走进著名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时,会被墙上悬掛著的一幅大照片所惊讶。这是一个清代官员打扮的中年人,头上顶戴花翎,身著官服,足蹬皂靴,清惧的脸上生著一双睿智的眼睛。他就是第一位到美国名校任教的中国学者戈鯤化(1838—1882)。120多年前,戈鯤化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创立哈佛大学的中文教育,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美国商人请哈佛培养中文人才
戈鯤化能够赴美担任哈佛中国语言文学教师也是机缘巧合。起先,在哈佛大学设立中文课程并不是校方的本意,而是来自于在华经商的美国商人的建议。1877年,一些美国商人在与中国进行贸易时,深感培养通晓中文人才的重要性,他们希望哈佛大学可以培养一些瞭解中国的年轻人,使美国人能够在中国政府供职,并促进两国间的贸易往来。
对于学习中文的目的和意义,有关人员均无异议,但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却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学习中文就应该到中国去学,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人则坚持从中国聘请教师来美国教学。这时,哈佛大学的态度起了重要作用。尽管当时哈佛已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大学,但校方认为开设中文课极具挑战性,可为哈佛的进一步发展拓展空间,因此极力赞同从中国聘请老师。于是,商人们捐赠了8750美元,让哈佛大学从中国聘请教师,开设一门为期三年的中文课程。
计划敲定了,但到哪里去找合适的中文教师成了一个难题。这时,哈佛大学校长埃里奥特想起了自己的朋友———美国驻中国牛庄领事鼐德。埃里奥特亲自写了一封信,请求鼐德帮忙在中国寻找中文教师,鼐德则委託担任清朝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帮忙。赫德又把此事托付给任职宁波税务司的美国人杜德维。早在康熙年间,宁波就是中国四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1844年开埠以后,与外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赫德认为在宁波更容易找到合适的人选。经过仔细考虑,杜德维选中了自己的中文老师戈鯤化。当时,戈鯤化正在美国驻宁波领事馆任职,对西洋特别是对美国有一定瞭解,而且还教过一位英国学生和一位法国学生。
近代中国第一次向西方世界派出教师
1879年5月26日,美国驻牛庄领事鼐德在上海代表哈佛大学校长埃里奥特和戈鯤化签订了任教合同。合同规定,哈佛聘请戈鯤化前去教授中文,自1879年9月1日起,至1882年8月31日止,共计三年,每月薪金200 美元,往来旅费(包括随同人员)亦由校方负担。至于在哈佛的课程设置、学生人数、教学时间,则由校方根据具体情况统一安排。
这年秋天,41岁的戈鯤化带著妻儿与一个僕人,经过50天的航行,乘船抵达美国,开始了他在哈佛大学为期三年的教学生涯。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向西方世界派出教师,讲授中国文化。此事立即成为当时美国各大报纸争相刊登的新闻。
抵达哈佛后,戈鯤化在1879年10月22日正式开课,他的第一份教材是一篇小说。戈鯤化在哈佛开馆授徒,但学生并不局限于本校人士,任何有兴趣瞭解中国的学者,或者希望从事外交、海关、商业及传教事业者,只要缴费就可选修他的课程。戈鯤化每週上五天课,每次上课他都要穿上官服,要求学生尊师重道。他还为哈佛的教授们特别开设了中国诗文讲座,有时还应邀到教授俱乐部去演讲。1880年,戈鯤化以他的特立独行和厚重的中国文化背景成为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令人瞩目的贵宾。
在哈佛,戈鯤化的教学以其丰富的内容、充分的准备和高度的技巧著称,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好评。戈鯤化是作为语言老师被聘任的,但他的文化自豪感决定了他更想做一个文化传播者,而不仅仅是语言老师。他选择的载体是中国诗歌,因为「诗言志」,诗歌是非常民族化的,融合了民族精神。因此,他在任何场合,几乎都不忘吟诗、讲解诗。
作为诗人的戈鯤化,用中国诗歌的魅力和中国诗人的气质,感染了从未接触过中国文化的美国人。戈鯤化不仅自己喜欢诗,而且强烈地意识到诗的价值,有意识地在美国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要把诗的精神带到美国。为此,戈鯤化专门编纂了中文教材《华质英文》,这本教材被哈佛大学称作「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本中国人用中英文对照编写的介绍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诗词的教材」。在这本收录了戈鯤化自己创作的15首诗作的小册子中,既有中文原诗,又有英文译文,还有对诗中词句、典故的英文解释,甚至还标出了平仄发音。通过这种方式,戈鯤化不仅使中文教育更加生动,也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瞭解到中国的文化。在异国的戈鯤化就这样顽强地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先行者。
两大文明的沟通者带著遗憾客死他乡
在日常生活中,旅居哈佛的戈鯤化也以一种开放积极的姿态融入了美国社会。他一到哈佛就开始学习英语。很快,他就摆脱了基本上不会说英语的窘境,能比较随意地用英语和人们交谈,甚至可以翻译自己的文章和诗歌。他从不排斥美国文化,对所见所闻总是备感兴趣,孜孜以学。
戈鯤化很注意与身边的美国人友好交往。美国报刊评价他「擅长交友,待人真诚」,「他独特的社交气质使他能够与社会各界人士交往,努力使自己能被大家接受」。依靠著自己的努力,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戈鯤化与美国的汉学家们和当地社会名流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尽管戈鯤化关于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有许多雄心勃勃的设计,可惜「千古文章未尽才」,他在哈佛的任教期还未结束,就于1882年2月不幸患上了肺炎,虽经当地名医全力抢救,但他的病情仍不断恶化。几天后,带著事业未竟的遗憾,戈鯤化在异国的土地上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途。
戈鯤化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却留给美国人一笔精神财富。正如他的美国朋友在悼词中所说:「通过戈鯤化的言行,我们发现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兄弟般的关系。」哈佛大学神学院院长埃里福特也高度评价戈鯤化:「当他拜访别人时,具有绅士的老练机智,尊重我们社会的习俗;他款待客人时,又总是以中国的礼仪相待。」这种交流智慧,被埃里福特视作「能在新旧两大文明间进行沟通交流」的佐证。
过早结束了生命旅程的戈鯤化,没有来得及把他在美国的收穫带回国内,用他的学识来推动中国的进步。比起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閎,一百多年来,戈鯤化的名字几乎不为世人所知。但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他的美国之行所体现出的意义是应该给予充分评估的。
近代以来,中国总的趋势是吸收外来文化,但是西方文化中却夹杂著一些糟粕。面对承袭国学精粹和学习外来先进文化这两种选择,几代中国知识分子都曾产生过困惑,如何平衡两者间的关系也成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然而在一百多年前,戈鯤化已经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面对当时强势的西方文化,他试图将其精华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同时,他将古老的儒家文明介绍到美国,给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文明提供了另外一种价值参照,使人们看到文化交融互补的重要意义。今天,当我们面对全球化浪潮时,重新审视戈鯤化的历史贡献,其意义毫无疑问是重大的。
(环球时报)
[ 本帖最后由 广南子 于 2008-3-21 14:2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