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50年发展史:第一部电视剧竟是直播

作者:广南子  于 2008-3-21 15:2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文史博览|通用分类:大话影视

说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不能不提《一口菜饼子》,它是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今天的人们恐怕很难相信,最初的电视剧竟然是以直播形式出现的,并持续8年之久。

从1958年播出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到1976年的18年间,全国仅播出电视剧180多部。1978年到1987年的10年,电视剧总产量增至 5875集,是1958年至1978年前20年的近30倍。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市场化阶段的中国电视剧持续高产,2007年日均生产电视剧40集,年产529部、14670集,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电视剧生产大国。

今年是中国电视剧诞生50年。50年来,中国电视剧经历了试验阶段、转型阶段以及市场化阶段。上周四,随着王刚带有思辨性的解说,北京电视台耗时一年多打造的20集电视专题片《电视往事》亮相。这部专题片引领着观众穿过时间隧道,从社会转变、经济变化、观念冲突等多视角展现社会变革带给中国人的巨变,而电视剧成为了“穿针引线者”。记者寻着这部专题片的脚步并对参与者进行采访,梳理出对中国电视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7个“第一”。

穿梭于浩如烟海的时空记忆,搜寻那一桩桩、一件件与电视剧相关联的过往,是一次沉重而又愉快的过程。对于从无到有的中国电视剧产业而言,7个“第一”无疑是挂一漏万,但这些发展节点的故事里,却承载着我们生活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一个时代的记忆。

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说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不能不提《一口菜饼子》,它是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今天的人们恐怕很难相信,最初的电视剧竟然是以直播形式出现的,并持续8年之久。

1958年6月15日,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的演播室内直播了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讲述一位母亲将仅有的一口菜饼子留给女儿,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的故事。当时的演播室里因陋就简地搭起了一个小小的舞台布景,两部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画面,正是这部20分钟的“直播电视小戏”,开启了中国电视剧的序幕。

《电视往事》总导演郭宏介绍:“由于是直播形式播出,《一口菜饼子》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专题片在展现这一内容时,只能用屈指可数的几张黑白照片重复播出。”著名播音员赵忠祥回忆说:“那个年代只能直播,没有任何一种记录的手段。”

刚刚进入改革开放,当电视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生活的时候,中国的电视节目却逐渐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1979年,电影部门决定,新制作的故事片必须在上映半年后才能提供给电视台;与此同时,舞台剧也怕影响上座率而不愿意再让电视台录像。同年,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建议,各地电视台凡有条件的,都可以制作电视剧。

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9集)。

和今天电视剧的大制作相比,《敌营十八年》拍摄“简陋”得让人难以置信。主角江波的国民党军装,没有时间特别赶制,只能去借。借不到裤子,只好将人物的全身镜头改为半身镜头。领子太小,系不上风纪扣,“国民党少将高参”居然整场戏敞着领子;帽子太小,就拿在手里,作戴帽状;八个匪兵,只借到两条裤子,于是,让有裤子穿的匪兵在前景,用他们的身体挡住后景没有军裤的另外六个兵的下半身……谈起当年的往事,主演张连文很感慨:“由于经费太少,只借到了几套军服,所以画面没有大场景,尽是特写。我一米八的个子,可军装特小,袖子特短,动作都不敢做大,生怕弄坏了。”尽管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后,很多老地下工作者反映,按照主人公江波的玩法,甭说潜伏18年,恐怕连18天都混不下去,但该剧在当时有如传统评书一般,让人看了上集想下集。

第一次商业广告“炸”荧屏

当今电视广告的“集束轰炸”可谓铺天盖地,然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视广告的出现让人们有点“如临大敌”。1979年春节,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内地的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养容酒”广告;当年3月9日,上海电视台转播一场国际女子篮球赛,中场休息时,插播了男运动员喝饮料的广告,众多观众纷纷向电视台和其他机构反映,认为“电视台播错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在解读这一现象时说:“突然出现了一个商业广告,当然是震动非常大了。因为当时计划经济的情况下,不需要有广告,因为短缺经济,得发你票和证,拿着票证才能买东西,比如买自行车,好不容易才能轮到你得到一张票,能买到就不错了,做广告不就浪费了吗,由于没见过广告,所以震动非常大。”

1981年9月28日,北京举办了第一次国际马拉松比赛。在这次赛事中,日本方面的广告代理商将商业广告投放到中国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使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变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比赛;而1984年播出的电视剧《血疑》曾因此引发一场轩然大波,由于插播了企业广告,这部剧不仅引起观众的强烈不满,而且引起各界人士的口诛笔伐,在电视剧历史上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件。

随着经济发展和观念转变,电视广告由敏感变成必然。1991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首次将广告随电视剧捆绑播出,不仅开创了企业融资的形式,同时还在剧中利用剧情为赞助企业做隐性广告,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软广告,这种生产方式为电视剧的商业化运作开辟了一种途径。 1994年,尤小刚在北京投拍了100集的《京都纪事》,以贴片广告等方式赚1200万元。

第一部译制剧《巧入敌后》

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播出大国,全国1974个电视频道中有1764个播出电视剧,电视剧制作机构数量增至2511家。然而,在上世纪 70年代末,由于电视剧稀缺,“等米下锅”的电视台想到了引进国外影视剧。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南斯拉夫影视剧的率先闯入,让国人和影视工作者对其情有独钟,从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到电影《黑名单上的人》,都曾在中国内地轰动一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了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大西洋底来的人》风靡全国,迅即流行起麦克哈里斯的“麦克镜”;《加里森敢死队》则掀起轩然大波,遭到停播后又复播。“美国电视片初进中国,是开放进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那时大伙儿好奇啊,都想看看美国究竟什么样。”周孝正说。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中日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中国内地掀起了第一轮日本流行文化热。据说,《姿三四郎》在北京播出时,正赶上有些区域晚上停电,为了让大家能照常收看,应观众的强烈要求,有关部门在播放《姿三四郎》时特意供电一小时。《排球女将》中小鹿纯子的拼搏精神,也使曾退出体校排球队的孙玥重新拾起了排球,最终成了中国女排的一员大将。“看完之后,我觉得打排球真的很有意思,回家我跟妈妈说,我要梳小鹿纯子头。”孙玥重提往事时很是兴奋。

1984年,百集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掀起了“伊佐拉”的旋风。这之后,国内各电视台纷纷开始引进南美电视连续剧,如墨西哥的《卞卡》、《诽谤》、《坎坷》等,这些电视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长度惊人,一般都在60集以上。

到1994年,全国电视剧生产达到了6000部集,各大电视台依赖外国电视剧填充黄金时段的现象得到根本扭转。

《女奴》等室内置景、多机拍摄、连贯表演、现场切换、同期录音的室内剧,触动了中国电视人的神经,几年后被中国同行采用。

1990年,中国第一部室内剧54集《渴望》诞生,万人空巷的壮景至今让人难以忘怀,“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成为当年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电视剧传播史上不可不提的著名事件。

谈及当时的情景,刘慧芳饰演者张凯丽诙谐地说:“播出后,孙松很气愤,对我说‘你演好人什么都得到了,我演这种人,生活中处处遇到难题’。比如说他去买肉,他明明不想要肥肉,可人家全给他切肥肉。对象一直找不到,后来找了一个圈儿里的演员,说起来还是没看过《渴望》。”

《渴望》全剧54集只花了102万元,相当于不到2万元1集。该剧导演郑晓龙透露,公安部当时统计,由于《渴望》的播出,犯罪率都下降了,为此,公安部还专门举行了一次庆功会,把《渴望》剧组请去了进行表彰。武汉市有个区停电,《渴望》看不着了,市领导的电话都被群众打爆了。

第一部海外拍剧《北京人在纽约》

1993年,中国第一部“移民题材”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引起轰动效应。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流行文化史和电视剧传播史,《北京人在纽约》与其说是一部电视作品,不如说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国热潮”的写照。

该剧导演郑晓龙介绍,执导这个片子之前,他妻子已经出国,他比较关注出国这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当时出国是一个潮流,恰巧有位领导向他推荐《北京人在纽约》这部小说,看后他认为比较真实地表现了华人在美国的生活。改编成电视剧,改动很大,前四集还有小说的内容,四集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了。郑晓龙认为,一部优秀电视剧,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对现实的批判功能,一个是它的认识功能,这部片子的内容就具有比较好的对时代的认知功能。

《北京人在纽约》是第一部全程在海外拍摄的电视剧。谈及这一决策郑晓龙回忆说:“开始没有资金,很多人提出能不能在国外拍点外景,在国内拍内景?后来考虑到,当时国内的装饰,包括家具、墙的颜色等等都和美国有太大的区别。影视艺术是一个细节艺术,必须要真实。于是拍板,无论外景还是内景都在美国拍。没有经费怎么办?当时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感觉。弄剧本的时候根本没有钱,最后跑到广州去见‘三九’的领导,人家一下子就拨了50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经费,作为剧本的启动经费。”

《北京人在纽约》热播之后,在日本东京全程拍摄《上海人在东京》以及《别了莫斯科》等同题材的电视剧随之兴起,但均未能达到《北京人在纽约》的水准。

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如今,每当《我爱我家》在各电视台重播时,依然会使“熟读”多遍《我爱我家》的人将遥控器再度锁定,继而是按捺不住的笑声,这就是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惊人魅力。

《我爱我家》1994年拍了40集,1995年完成了80集。谈起这部具有标杆意义的电视剧,导演英达感慨颇多:“提起《我爱我家》都说是英达作品,说我如何使情景喜剧这一模式成功地本土化。但我认为,《我爱我家》更多的应该算是梁左的作品,没有梁左,就不可能达到这个高度。”

英达说,创作这一新形式的作品,当时心里很不踏实,不知道人物设置好不好,不知现场笑声会不会让观众觉得别扭,甚至当投资方看完剧本觉得不可乐时,他都忐忑不安,但梁左总给他吃定心丸。“我跟梁左、英壮三个人在西山封闭写作,看到电视里正在播一个家庭剧,除了家里多了一个老太太,其余和我们的结构一模一样,我们这边叫贾志国,人家叫李志国,我一看惊了,说咱们这个戏要不得了。后来还是梁左比较坚定,说不管他,咱们接着写咱们的。我说咱起码改改名字吧,他说不改了,说只要咱们的戏好,以后就能让观众把他们那个戏给忘了,没想到最后还真做到这一点。”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广南子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2.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3.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4.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5.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6.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7.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8.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9.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10.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11. 吃在美国 [2008/02]
  12.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13.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14.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15. 馬上不一樣! 馬英九例行發表六四感言 強烈措辭變不見(附全文) [2008/06]
  16.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17. 喝茶与性格 [2007/10]
  18.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19.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20.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21.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22.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23.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24.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25.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26.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27.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28.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29.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30.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其它[大话影视]博文更多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7 15:3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