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国为什么容易被妖魔化 by 停云

作者:广南子  于 2008-4-17 16:0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时政解读|通用分类:其它日志

by 停云

前不久,拜读了冉云飞兄的《中国为什么容易被妖魔化》。应该说,他的大部分观点我是赞同的,尤其是对民族主义(或者更不如称民粹主义)歇斯底里勃兴的担忧,是对当下狂热的一种理性纠偏。和冉兄一样,我对“妖魔化”一词也不太感冒。

最 为同意的有一点,就是在这次公关形象斗争中我们显示了长期僵化新闻宣传体制下对国际社会的不适应。以往对国内就是采取压服,你不服从也要服从,而不是进行 充分的说理辨析,结果一到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国际媒体,就傻眼了。平时就是用最弱智的办法对付国内媒体,怎么可能培养出应对国际媒体的智力?

不让西方记者第一时间去西藏采访已经是失策,后续阶段组织记者去采访还搞“拉一派、打一派(有些比较著名的西方媒体没有被邀请)”更是可能激发这些没被邀请的媒体的反感,同时也让得到邀请的西方媒体唇亡齿寒;至于再后来的宣判某某,则更是授人以柄。

总而言之,如果这次事件能够成为我们解放思想、改革新闻管理体制的契机,那倒也是一件好事。正如某博客所说:“让记者去西藏,不会所有人都撒谎。”

在申明了上面这层意思后,我必须要说,冉兄文中所谓的“国外许多对中国的批评,都只是批评官方批评中共极权,并非对这个国家的人民和文化,有什么偏见而已”,仔细分析也未必正确。

当一个国家在媒体上被“妖魔化”时,除了这个国家自身的原因(这些冉兄已经论述很详尽,我也认为问题确实很多)之外,有没有另外一面的原因?如果总是中国在西方媒体上被“妖魔化”,西方媒体是否也有自己深层的盲区和偏见?

在这个问题上,宣布西方人对中国充满偏见、全是偏见是不正确的,可否认西方人对中国有“识见障”,也同样是一种不理智的鸵鸟心态。任何问题,我们都不应该设置怀疑的禁区。

试问,如果连西方对中国的偏见都不承认?你又如何采取措施跨越鸿沟去抚平偏见?进一步假设说,如果中国已经完成了自省,届时还是出现被妖魔化的场面,冉兄又如何解释?

所以,冉兄既然已经完成了“为何会被妖魔化”思考中值得尊敬、更为困难的自省部分,那就让我来思索下更为容易的部分吧,那就是为什么西方主流媒体这次无论左中右,在中国问题上如此发声统一?

和冉兄一样,在短短的博文中要试图穷尽原因是不可能的,我在这里只是提出我的想法或者说个人偏见,供大家参考讨论。我需要强调的是,对西方的偏见,在中国媒体中或许同样存在,但这目前并非我想讨论的重点。

在西方对中国民众的刻板印象中,第一条就是不相信他们能有自己的智慧,能够完全脱离于洗脑而独立思考,而认为他们是嗷嗷待哺需要西方价值观去拯救的群氓,或是千人一面、只会听政府煽动的机器人。一句话,西方人对中国民众有知识鸿沟方面的优越感。

西蒙•巴恩斯,也就是被中国外交部点名批评把北京奥运会与柏林奥运会相提并论的《泰晤士报》专栏作家,4月11日他还发出过一篇最新的评论,题为《西方要小心中国私语(成语,意为以讹传讹)》。(注一)

在 这篇中国官方很少提到的评论中,巴恩斯其实客观上帮中国说了话。他点出了今日媒体偏见的症结所在:“在西方人心中潜藏着一个深深的恐惧,那就是中国人太多 了,他们有13亿,而我们英国人只有6000万。很难想像成为那么多人的一分子,我们几乎立即把这当作了独立个体的立即死亡。”

《纽约时 报》前驻北京首席傅睦友(Matthew Forney)4月13日在该报发表了一篇极为有影响的文章,叫做《中国的忠诚青年》。(注二)我个人认为,傅睦友虽然在中国生活了10多年,这篇文章依 然反应出他对中国社会缺乏了解。但对此文的评价不在我这篇博客的论题之列,我在这里要引述的是他文章的开头。

傅睦友写道:“很多充满同情心的西方人用一种方式来看待中国社会,那就是苏联频临崩溃前他们用来看苏联的方式:一个压迫性的政府,只得到了少数保守派老人的支持,却逐渐失去了对受到良好教育的、倾向于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的掌握。”

虽然傅睦友立即指出,这种印象失之“天真”。但我们可以想见,这种印象在西方人、尤其是西方知识分子中已经深入到了何种程度,才需要傅睦友专门在《时报》撰文纠偏。

在西方人心目中,中国的年轻人此次之所以群情激愤,是因为他们都是被“宣传喂大的”,根本不了解境外资讯,全然不顾在互联网发达、英语教育提高的中国,至少城市内的知识分子掌握的资讯并不比西方人差多少。

CNN 自3月14日以来的无数次报道中,总是要反复强调“CNN的画面在北京被短暂黑屏”。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是采访在北京开会的一个著名体育界人士(名字抱歉 忘记了),因为她对针对火炬接力的抗议说了一些批评,主持人立即插嘴问:“您在北京,是否看到CNN画面?”采访对象说:“是的,CNN的画面暂时黑屏, 不过与此同时,BBC却能看到……”Well,您说太多了,主持人已经结束了访谈。

在这里我要插一句,我认为把CNN节目黑屏,是陈旧新闻管理体制的又一个例证,值得我们反思改进,把自己的头或者大家的头都埋到沙堆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或许对西方新闻不了解的人难以明白,为什么CNN要反复提及黑屏问题?

因为,CNN要给公众暗示一个印象:那就是中国观众是完全被信息屏蔽的。只有这样,CNN才能把中国民众对西媒报道失实的愤怒,解释为对实际情况的不了解,或者是对西方价值的不熟悉。

也 正是因为中国人无法独立地思考和得到信息,所以在海外留学生(通常应该被认为是不会被洗脑的一群)也站出来挥舞五星红旗时,CNN之流就开始又寻找新的合 理化解释:这是政府组织的。旧金山火炬接力当天,CNN的新闻报道多次强调“有巴士运送中国留学生到现场”。是的,CNN从来没有明说这背后有政府组织, 但它已经完成了自己所需要的心理暗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中国开放已经30年了,但西方普通民众对于中国的了解还是很落后的,黄祸思维和细眼睛、大板牙、长辫子的清末中国人形象依然深入人心。

巴 恩斯的文章开头就引用了菲力普亲王(伊丽莎白女王的丈夫)1986年对在北京的爱丁堡大学学生的无聊戏言:“If you stay here much longer you’ll all be slitty-eyed.(你们在这里待的时间再长一点,眼睛大概也会变成一条细缝吧。)”

Spiked网络杂志的Brendan O’Neill指出:“在过去100年中,‘黄祸’思维把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常都描绘成长着极其恶心的、夸张的板牙,而且还带着眼镜,这暗示着他们视力很差(显然被认为是细缝眼的结果),以及缺乏智力。”(注三)

在这种长期的心理暗示之下,西方普通民众,甚至是街头流浪者,都会对中国人有着一种天生的优越心理,并在对中国的抗议游行中完成了一次道德高蹈的快感释放。

在他们看来,中国亿万民众正在等待他们的救赎和开发民智。很难说这种思维一点道理都没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黄祸的恐慌确实导致了对中国印象的贬低,而对中国印象的贬低又反过来产生了一种虚无的优越感、白人至高无上的潜意识和深厚的救主心态。

以色列和平组织Gush Shalom(希伯莱语意为“和平集团”)的创始人Uri Avnery,4月7日发表一篇题为《Tibet and Palestine(西藏和巴勒斯坦)》的精彩文章(注四)。

他 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疑问:“无疑西藏人有权拥有自己的国家,发展自己独特的文化,促进他们的宗教,并防止外来定居者淹没他们。但在土耳其、伊拉 克、伊朗和叙利亚的库尔德人不也应该享受同等待遇?被摩洛哥占领的西撒哈拉的民众呢?西班牙的巴斯克人呢?法国海岸线之外的科西嘉人呢?这个名单可以开很 长。为什么世界媒体容纳了一种独立的呼吁,却经常犬儒地忽略另外的独立抗争呢?是什么,让一个西藏人的血,要比1000个东刚果非洲人的血都要红?”

作为前记者的Uri Avnery为此提出了一个确定西方媒体支持哪个独立、不支持哪个独立的模型:

“1.那些追求独立的人群,是不是有特别异国色彩的文化?

“2.他们在媒体眼中是否具有吸引力,比如说是‘性感’?

“3.这一抗争是否由一个充满个人魔力的领袖领导,他又被媒体所爱戴?

“4.对立的政府是否被媒体所不喜欢?

“5.对立的政府是否属于亲美的阵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因为美国实际上主宰了大部分国际媒体,而他们的通讯社和电视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体的日程设置和新闻报道的用语。

“6.这一冲突中是否夹杂经济因素?

“7.这一抗议团体是否有天才的发言人,他能吸引媒体的注意并操纵媒体。”

以Uri Avnery的模型来判断,西藏在第一点上就占尽了优势:自从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发表《失落的地平线》以来,西藏就被西方人认为是香格里拉般的存 在。白雪皑皑的神山、红色袈裟的喇嘛、等身长跪的信众……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之一,也是一些西方人“去现代化”的理想国。

在某种程度 上,这就像今日大城市的中国人去穷山僻岭游完归来发表感想一样,是把对城市钢筋水泥森林的厌恶,投射到了其实可能从来没有存在过的“青山绿水”田园牧歌 中。对“现代生活”越反感,在现实中越挫折,就可能对前现代的原始生活越投入自己的感情,越不容“亵渎”,越充满殉教心理。

CBS在旧金山 游行前曾有过一次有趣的采访――说句题外话,这一采访也驳斥了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全是假消息的观点――在Youtube上可以找到这则名为“Free Tibet,wait,where is Tibet?”的视频。在视频中,众多支持西藏的美国人根本不知道西藏在地球哪个角落。

其实,这 一点都不奇怪,美国人缺乏地理常识是世界闻名的。根据2002年的一则报道,美国18岁至21岁的青年人有一半不知道纽约州在哪儿,40%的美国青年对阿 富汗没有任何概念,87%的美国人无法在地图上指出伊拉克在哪里,甚至有11%的美国青年连美国在哪里都不知道!

别说普通民众,就连布什总 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其在美国政府体系中实际权力或大于国务卿)Stephen Hadley,也不了解西藏在哪里。在参加4月13日ABC“本周”节目的录制时,Hadley大人居然多次把西藏口误为尼泊尔!(注五)在这种情况下, 在“Free Tibet”的呐喊声中出现“Free T-back(解放丁字裤)”的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偏见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 无知(或许我们应该按照更政治正确的说法――知识缺乏)。在对西藏历史、现状不了解的情况下,西藏问题就很容易成为一种“对现代化、全球化”恶感的投射载 体。嬉皮士们把西藏视为“一个完全中立的、无政府的、没有政治污染的土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如Spiked网络杂志的Brendan O’Neill所说:“支持西藏的运动本身就有自己深深的居高自傲的、接近于殖民主义者的观点,那就是:西藏是一个纯真的、孩童样的存在。这种运动背后的 动力也包括要保护西藏这片纯洁、绿色、神秘的土地,以利于被西方现代化的富有西方人(随时到访)。”(注六)

O’Neill并转引1991年出版的《神圣西藏》(作者Philip Rawson)一书说:“西藏文化提供了一种和西方注重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强有力的、未被污染的、统一的价值观。”

O’Neill 总结说:“换句话说,今日亲西藏潮流的驱动力不是和西藏人的政治团结,更不是所谓的支持西藏人的全面民主化,而只是对西方生活的一种厌恶。这是一种非常深 的自恋工程,也就是‘西方认识到文化内部有某种缺失’,所以去总是保留着原始状态的‘纯洁东方’寻找满足感。”也就是说,这是西方的“礼失而求诸野”。

也 正因为如此,青藏铁路的通车被中国人认为是喜讯,却被西方人认为是“现代化的入侵”。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意“醉钢琴”的判断:政府在这方面动辄得咎。如果 不改善藏族人民的生活,会被认为是“导致藏民的饥饿贫穷”的种族歧视;可如果改善藏族人民的生活,又不可避免地会被耸人听闻为“文化大屠杀”。

Uri Avnery的模型更有效的一点,是因为达赖喇嘛在西方人心目中是神一样的存在。今日西方青年人,大部分也是从小在基督教神学的洗脑中长大的,他们长大后会对本文化的宗教产生逆反作用的疏离感,但却同时会对各种神秘主义哲学充满兴趣。

在 本笃十六世教皇新立未久,伊斯兰教已被视为文明冲突中对立一方的今日西方社会,达赖已经成为最时髦的教主。即便是李察基尔或者布拉德•皮特这样的好莱坞一 线明星,也会对这位充满了异国色彩、又“聪明睿智“的媒体“摇滚明星”充满了膜拜心情。我们永远不要低估电影明星对西方普通民众和舆论的引导能力。

Spiked 网络杂志的Brendan O’Neill困惑地观察到:“对于达赖喇嘛毫无质疑的支持,是因为西方人把西藏看作是一群不成熟的人种,他们需要一个像上帝一样的角色来引领他们。达赖 从来未经任何选举,而是通过一种让英国上议院相比之下会显得极为现代和民主……的方式,被一小部分喇嘛们根据……转生理论挑选的。”(注六)

O’Neill 转引《西藏独立运动:以政治、宗教和甘地主义观点分析》一书的作者Jane Ardley的批评说:“很显然,达赖作为至高无上的精神领袖的角色,实际上阻碍了民主化的政治进程。那种认为他占据了正确的道德制高点的假设,意味着任 何挑战他政治权威的人,都可以被解释为是‘反宗教的’。”然而,在西方世界中,像O’Neill和Ardley那样能够冷静思考的,又有多少呢?

在 法王举手投足都散发魅力和神秘气息的今天,要让西方媒体不堕入“识见障”,何其困难。尤其是达赖的嘴上永远不会忘记提几个点中西方人关键穴位的词语―― “和平”、“谈判”、“对话”、“新闻自由”、“非暴力”、“支持奥运”,一种“虽百折而不悔”、“刃加诸颈尤诵佛号”的公关形象自然呼之欲出。

Uri Avnery指出:“这种‘非暴力’是如此有吸引力和弹力,以至于甚至能够掩盖最近这样的丑陋暴行。”

这 篇文章已经太长了,但还有很多偏见的根源没有论及。比如,就像一方喊“西藏从来不、现在也不是、未来更不会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喊“西藏从来是、现在 也是、未来更会是中国的一部分”,都属于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一样,媒体的思维也总是趋向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因为要在容量有限的报纸版面论及一个问 题,常常无法把问题说得面面俱到。而在这种几乎不自觉的简单化过程中,又散发了多少偏见?

再比如,有没有中国经济和政治崛起而引发的恐惧在背后?且不提西藏众多组织背后有美国负责颜色革命的NED巨额资金的赞助,Uri Avnery的分析也很到位:“美国并不像恐惧北京那样恐惧莫斯科,因为俄罗斯看上去并不会像中国那样主导21世纪。”

再比如,究竟是西方媒体推动了偏见,还是西方媒体为了顺应民众的心理而不敢描述对立观点,以免报纸卖不出去?还是说,一个更为复杂的互动过程导致了今天的局面?这些,都值得继续探讨下去。

认识偏见的存在是第一步,至于如何解决偏见,则是第二步。应该改革我们僵化的公关和宣传体系,采取更为开放、更为包容的心态,去向全世界慢慢解释中国和西藏的种种,让真理最终在言论自由交锋的论坛中获胜?还是应该效法100多年前的义和团,诉诸于廉价的民族主义狂热?

这,是此刻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注一:West must be careful with Chinese whispers,Simon Barnes,The London Times,April 11, 2008,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sport/columnists/simon_barnes/article3723595.ece

注二:China’s Loyal Youth,MATTHEW FORNEY,The New York Times,April 13, 2008,http://www.nytimes.com/2008/04/13/opinion/13forney.html

注三:Slitty eyes and buck teeth? It must be China, Brendan O’Neill,Spiked网站,April 14,2008,http://www.spiked-online.com/index.php?/site/article/4975/

注四:Tibet and Palestine,Uri Avnery,Counterpunch网站,April 7,2008,http://www.counterpunch.org/avnery04072008.html

注五:Confusing Nepal with Tibet,Tim Johnson,China Rises Blog,April 13, 2008,http://washingtonbureau.typepad.com/china/2008/04/confusing-nepal.html(请用代理访问)

注六:Why Tibetophilia won’t set Tibet free,Brendan O’Neill,Spiked网站,March 10, 2008 http://www.spiked-online.com/index.php?/site/article/4852/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广南子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2.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3.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4.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5.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6.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7.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8.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9.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10.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11.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12. 吃在美国 [2008/02]
  13.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14.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15.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16.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17. 喝茶与性格 [2007/10]
  18.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19.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20.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21.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22.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23.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24.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25.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26.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27.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28.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29.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30.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13 02:4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