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 吃在美国 [2008/02]
-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 喝茶与性格 [2007/10]
-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偶然看到龙应台女士在去年6月22日台湾《联合报》“联合副刊”上的文章,提到梁启超如何推荐陈寅恪,并引梁所谓:“我也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比不上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真感到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可怕,连一个提倡人文素养的名作家都难免。陈寅恪初至清华教书是由于哈佛同学吴宓的推荐,早有定论;梁启超虽与陈家有旧,但当时陈寅恪尚无学术著作发表,何来比他等身的著作更有价值的“寥寥数百字”?梁启超有必要这样自贬身价来“推荐”一个初出茅庐、学术尚不见经传的后生晚辈吗?至于龙应台说:“毛泽东访问苏联,斯大林曾问起陈寅恪的状况,表示关心,斯大林的《中国革命问题》中引用了陈寅恪。”我过去也听说过这个离奇的传闻,曾求证于陈门弟子蒋秉南先生,他说闻所未闻,真是天方夜谭!斯大林学问再好,也不可能知道象牙塔里的学者陈寅恪,陈寅恪对政治再有兴趣,也不可能去写有关革命问题的文章。陈寅恪生前不像胡适,没有世俗的名声。“文革”之后,陈寅恪热才把这位学院里的史学家捧得连斯大林都要关心了,连梁启超都要顶礼膜拜了。
西洋人像我们一样,也喜欢引经据典;然而,也像我们一样,所引未必正确,所谓传闻异词,亦即是所流传的版本与原文有异;异词若人云亦云,便会以讹传讹。将想当然耳的传闻当作经典来引用流传,往往以假乱真;再因传言内容之耸人听闻,流传之余,竟又可以成为真假莫辨的经典名言。
在冷战期间的西方,就出现了不少查无实据的名言,但颇收“妖魔化”敌人之效。例如1950年代到1970年代初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句列宁名言:“北京是到巴黎之路”(The road to Paris leads through Peking),往往引用来证实共产国际的“野心”,美国加州反共参议员诺蓝(William Knowland)尤喜引用,并以阻挡此路为其终生志业。但是遍检列宁的言论集,绝无此言可查,显然是编造出来的话;然而编造之言却长期在西方经常被人引用,著书立说之外,还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
相传法国皇帝路易十四(Louis XIV)年轻时穿着骑马装,走进巴黎议会,打断正在进行的辩论,而后宣称那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朕即国家”(L’état c,es tmoi),但是根据艾旭雷(Maurice Ashley)与卢尔 (John Rule)等专家学者的研究,这则有关路易十四的故事全属虚构,当然他也没说过这句名言,显然是根据路易十四的若干言行渲染而成。
1969年7月20日美东时间10点56分,航天员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踏上月球土地的一刻时,他说了一句名言:“我个人的一小步是全人类的大跃进”(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此言随着电视网络,立即传诵全球。但阿姆斯特朗一返回地球,就发现他的话被引错了,虽仅仅在“man”前少了一个英文冠词“a”,意义却很不一样,模糊了他个人的一小步与人类大跃进的对比;一字之谬,按太空里程计,可能还不止千里呢。《纽约时报》于同年7月31日刊登了以“阿姆斯特朗给历史问题加了一个A”(Armstrong adds an “A” to Historical Question)为题的订正文字,但是此后仍然有不少人引用错误版本。
大家传诵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于二战爆发后出任英国首相时所说那句掷地有声的豪语:“我所能奉献的只有血、汗,与泪”(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sweat,and tears)。这也不是原来的版本,原文是他要奉献“鲜血与打拼,泪水与汗水”(blood and toil,tears and sweat);不过,流传的错误版本读起来反而比较简洁有力,自然更加通用,原文反而被淘汰了。后来有人指出,丘吉尔此话原有所本,见于19世纪詹姆斯(HenryJames)所写名叫《波斯顿人》(The Bostonians)的小说中。丘吉尔说他从未看过这本书,以免惹上抄袭之嫌。
大史家吉本(Edward Gibbon) 修辞华丽,用字冷峻,一再被引用嘲弄宗教的名句如:“所有的宗教对一般老百姓来说同样地真,对哲学家来说同样地假,对地方官来说同样地有用”(All religions seem to the people equallytrue,to the philosopher equally false,and to the magistrate equally useful)。其实,吉本在他的《罗马衰亡史》巨著里仅仅描述罗马世界中的这些实况,并非表达他个人的意见。
政治家兼大哲学家的柏克(Edmond Burke)常被引用的话是“你不能起诉整个人民”(You cannot indict a whole people),好像是站在人民的立场说话。其实,柏克将民主等同暴民政治,他喜欢的是贵族政治,他原文的意思是“我想不出要起诉整个人民的方法”,并不是不能,而是想不出方法,用意全然不同。
许多人所引爱默森(Ralph Emerson)的一句话:“一致是小人物的错误”(Consistency is the hobgoblin of little minds),也不完整;完整的是“愚蠢的一致是小人物的错误而被小政客、小哲学家、小教士们所欣赏”。一致有了这个形容词之后,意义就很不一样。更为离谱的是说,德国大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称自己的批判哲学是“一种哥白尼革命”(a Copernican revolution),而常被引用;事实上,康德根本没有说过这句话,康德只是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多处提到哥白尼而已。照罗素(Bertrand Russell)的看法,康德哲学与哥白尼要推翻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根本背道而驰。
还有许多经典名言,被引得张冠李戴。几百年来,大家都认为“假如我看得远,是因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arther,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是地心吸力发现者牛顿(Sir Isaac Newton)的名言,并赞美这位大科学家的谦冲为怀。但是17世纪的波顿(Richard Burton)在其《伤感剖析》(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一书中早已有类似的句子:“矮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比巨人看得更远”(Pigmies place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see more than the giants themselves)。这句话从波顿又可追朔到12世纪初的查特斯(Bernard of Charters),甚至可以更上推600年到罗马时代的一位文法学家蒲里师辛(Priscian)。难怪1965年有人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为题,出版了整整一本书。
此外,我们耳熟能详,琅琅上口的经典名言,如“管得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That government is best which governs less)。美国保守派政治人物奉之为金科玉律,并将此语归属于美国历史上的民主先生杰斐逊(ThomasJefferson)总统,但是无人能找到杰斐逊说过此话的纪录。索罗(Henry Thoreau)于1849年发表一篇有关公民抗争的文章里也有这句话,但有引号,显然不是他自己的话。然则到底谁最先说这句金玉良言,仍然是一个谜。
我们读美国史,都知道英国在殖民地抽税而不允许13州有代表权是美国革命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人常骄傲地引用殖民地律师敖提斯(James Otis)在波士顿法庭慷慨陈词之名言: “抽税而无代表权就是暴政”(Taxationwithout representation is tyranny)。事实上,这句话直到1920年代才出现。根据前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柏时鼎(DanielBoorstin)的考证,认为很可能是后人综合敖提斯在法庭的陈词而杜撰的代言,绝无可能是敖提斯本人所说。
法国大哲学家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所说的,但我会以生命来捍卫你说话的权利(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何其壮也,但并非真正出自伏尔泰之口,而出自《伏尔泰的朋友们》(The Friends of Voltaire)一书的作者郝尔(Evelyn Beatrice Hall)女士。郝女士提到法国哲学家黑尔凡提(Claude A.Helvétius)出版了一本名为《论心》(De l′ esprit)的书,强调私利与情欲乃人类行为的惟一动力,无所谓道德或罪恶。伏尔泰并不很欣赏这本书,但当时的政府与教会人士群起而攻之,甚至将其书公开焚烧之。伏尔泰当然不以焚书为然,郝女士因而替伏尔泰以这句壮语作为结论,但并没说就是伏尔泰的话,而是她总结伏尔泰的想法,加上引号而已。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进化论,说人类由猿猴进化而来,引起基督教会的强力反弹,而且持久不衰。达尔文逝世不久,就有教会人士引达尔文临终前的话说:“我情愿没有发表过进化论”(I wish I had
not expressed my theory of evolution as I haved one)。但是达尔文的女儿强烈否认,说他父亲死前没有见过教会人士,更没有对他发表科学成果后悔过。“我一点都不怕死”(I am not the least afraid to die),才是达尔文最后说的话。
我们无论在预备写作或演讲时,看到经典名言,自然会见猎心喜;但引为己用时,不妨多读读书,多查查书,切莫随便引而据之。
来源:汪荣祖 南方周末
[ 本帖最后由 广南子 于 2008-4-29 18:2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