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 《庄子·逍遥游》原文、白话、英译本 [2007/11]
- 吃在美国 [2008/02]
-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 喝茶与性格 [2007/10]
-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近几年来,美国生活经济学家的著作一直成为畅销学术读物,连经济学的门外汉都熟知这些学者对正统经济学做出的挑战,早前面世的《魔鬼经济学》,加上本书作者哈福特(TimHarford)的成名作《卧底经济学》,都是典型的例子。现在,这本《卧底经济学》的作者再推出这本《生活的逻辑》,内容更直接挑战古典经济学假设及上世纪流行美国的“理性选择理论” (RationalChoiceTheory)。
首先必须澄清一点:一般人以为经济学等于财务,其实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行为。生活经济学家所津津乐道用以解释经济学理论的例子,其实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他们希望人们不会以为经济学会是股市涨势分析或者艰涩的数学理论,所以才有生活经济学的出现。
生活经济学也要破除经济学家的成见。传统经济学家都认为人类是理性动物,而提出人是经济人则无异于承认人是理性动物。经济学家所说的“理性”,就是指人具备功利极大化行为,这是英国功利主义传统的产物。然而在哈福特看来,“经济人”并不一定是理性的。
“理性选择理论”学派假定人们会因应市场情况及信息做出理性选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GaryBecker)便是其中翘楚,他的学术事业由研究薪酬、歧视等社会现象的经济意义开始,贝克的发现是,人们会按照雇主特质选择职位,雇主亦会按雇员工作表现选择雇员及薪金水平。歧视及少年犯罪等社会现象亦可纳入同样的分析。但人们真的是按照现实情况和信息作出合乎理性的选择吗?
哈福特发现文字描述所造成的心理作用往往左右了人们的抉择,所以商品也需要广告宣传。正因为人是不理性的,所以才会有少年犯不畏牢狱,铤而走险去进行盗窃;也有娼妓甘冒生命危险去进行无保障的性交易。
除了理性选择理论外,还有更重数学公式的博弈论。博弈论的始创者冯·诺伊曼(vonNeumann)起初发现纸牌赌博的妙处,他看出这种活动可以解释人类行为,而且可以透过引入数学公式解释社会科学问题并取代心理学的位置,并以计算器技术推演出无数复杂的博弈格局以计算出两家决定的几率。然而,哈福特指出即使最复杂、最快捷的计算器程序,也敌不过策略天才。而且真正的博弈游戏有着千变万化的因素,如参与者人数也不是固定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你的对手是菜鸟,或者不按牌理出牌,那么博弈论便会失效。博弈论要模拟真实博弈场所的行为,但真实博弈场所并不是如他们所计算的。
无论理性选择抑或博弈,其目的不过是希望透过假设的范式,找出人类行为背后的理性特质。但是人们在约会、拍拖、结婚,甚至离婚的时候,会否真的想过用经济学思维去作出决定吗?面对这些实质例子,经济学理论也在重新调整。哈福特重新挖掘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提出启发性的疑问。
作为一个残酷的竞争场,职场就提供了不少意味深长的例子。例如:为什么你的上司工资比你高?如果你付更高的工资,你的下属会更卖力工作吗?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不是确定的,哈福特提出一种现象:如果有一个雇员工作更勤快,其它雇员的工作表现也会不受薪酬影响地提高,这就是“竞赛理论” (tournamenttheory)。根据此理论,“竞赛式诱因”会发挥作用,促使员工拼命工作,而发挥影响的往往是上司而不是同级员工的薪酬水平。根据“竞赛理论”,雇员们恐怕不是按照理性及对劳工市场供求的认知来决定工作表现的。
解释歧视问题是贝克的绝活。在这本书中,哈福特也验证一下贝克的歧视理论。按常理,歧视恰好表现了“非理性”的特质,较多美国雇主按肤色而不是工作能力和责任感来决定聘请哪位员工,但贝克仍将歧视分为统计歧视(statisticaldiscrimination,或理性种族论 “rationalracism”)及“基于品味的”歧视(“taste-based”discrimina-tion,或固执偏见 “bigotry”)。贝克的解释是,市场定律可以消除“固执偏见”,因为种族主义者及其对象将深受其害。然而事实又如何呢?一代传一代的歧视,令教育机会变得不平均,连统计所得的数据,即导向“统计歧视”的因素,亦不过是主观歧见累积的结果而已。美国声称民主国家,立国两百多年,却从来没有黑人像奥巴马般叱咤于政坛。这又岂能是贝克理论能解决得了的?
然而这不是说经济行为全是不可预测的,哈福特只想指出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非经济”的“生活的逻辑”而已,这种“生活的逻辑”有点像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一样,单凭经济学家的经验主义观,很难解释存在的原因,只能要求人们接受这一事实。这样说,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又是否很吊诡呢?面对人口膨胀、性别比例、种族灭绝、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理性选择理论”会否变得不堪一击呢?哈福特给出了独特的分析,挑战经济学理论,甚至思考亚当·斯密时代的英国荷兰海外贸易状况,重新审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可谓恣肆纵横。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彭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