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做工程师(二)

作者:华夏之声  于 2007-6-29 12:2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人生|通用分类:移民生活

(续前)

设计桥梁的各个部分要做很多计算。每个构件的尺寸、钢筋的多少都是经过严密的设计,分析,修改,再分析这样的反复过程得来的。如前所述,我三下五除二把那个问题解决了之后,又继续编写一些程序,设计桥梁的其他部分诸如基础、桥墩、桥支座(梁下面的垫片垫在墩上)等等。五、六个月很快就过去了。

在美国人J和犹太人V没来之前的几个月,主要的设计是我做的。设计了十几座桥。这些设计是预设计。就是确定造什么样的桥,摆多少桥墩,跨度多大,桥梁和桥墩的主要截面和尺寸,估计混凝土、钢材等的用量,估算造价。这样的过程同最终设计完全一样,只不过最终设计更详尽细化,画出的图纸则要多得多。

在承揽桥梁设计时,公司会把参与设计的工程师的简历上报给相关州政府的交通部。一般政府交通部的官僚工程师都很关注这些设计工程师的经验有多少。对于我们那个大桥的最终设计来说无疑也是这样。加上人们的固有偏见,所以设计主梁这样最重要的工作暂时轮不到我。我也不是因此抱怨,只是顺便说一下行业特点而已,就是说这个行业论资排辈比其他工程业严重一些。因为这不是什么发明行业,只是按一定套路依样画葫芦的创造工作。虽然不排除新东西,但是在各种各样的桥梁形式已经了然的今天,你能发明什么呢?而且美国各州的交通部如此保守,也很难接受什么新东西。美国二战后的新式桥梁基本上是从欧洲学来的,并且落后于欧洲十年二十年。即便是欧洲,这一行业大的变化也往往是个别权威主导的,因为权威才能排开保守的政府部门阻力让他们接受新东西。

不过让JV来做主梁的主要分析实在是勉为其难。J在美国大学学的东西很杂,就是工程学科太少,他那个学校还被评为美国的party school, 女孩多且美。他拿个硕士也是以实验为主。V在苏联学的东西可能太专,又不是学桥梁专业的,所以理论也并不好。他们两个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并没有这种桥梁的设计经验。所以真经验对他们来说确实重要。没有理论基础,猜不出、证明不出怎样做最好,那只有靠手手相传的经验了。

所以,我能够在一个礼拜做出的东西,他们折腾五、六个月还没有真正解决。为什么这样?一是他们的理论基础不好,二是他们经验不足,三是他们不懂所用的软件,不会分析,不会从计算结果推理是什么对结果影响大或不大。所以出了问题,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寻找他们的金钥匙。因为了无头绪,所以J常常跑到老板那儿报告结果,寻求有经验的老板的帮助。开始老板还热情,后来老板就皱着眉头,坐在自己的计算机前不语,J一人独自在他面前唠叨。问题是,上面说的三条,除了经验外,其他俩方面,老板也和他们一样半斤八两。

总之,华侨老板、JV他们三个高级工程师折腾五、六个月之后,华侨老板似乎终于想起我来,把计算机的计算文件给了我,让我来试一试。我当天上午就解决了,但是心中有些厌倦,第二天才告诉老板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案。老板异常兴奋,当天难得按时下班,一起走出楼外,老板兴奋地对V说,看看,我说试呀试呀,现在这不试出来了吗?我无言,心想,你们三人试了几个月而无果,我只‘试’了一次。你们根本就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说到下班,我基本上总是按时下班,因为给我的东西我会很快做完,虽然加班费和工资一样按小时计,但是我不会为了那点钱或者为了拍老板的马屁而无聊地待在公司里跟人聊天。后来,老板讨论我的表现时说我不喜欢加班。他不知道,他给我的活,大部分情况下,十天的不用五天就可以做完,所以,让我待在公司实在是一种徒刑。

回过来还说那个问题。当你做了一个设计,计算机分析一番,结果不理想。怎么办?他们的做法无非是,修改设计,看看结果有什么变化,不行,再修改设计,如此反复,无穷尽也。为什么修改设计,他们还不满意呢?因为,设计是一个整体,要满足种种条件,不能顾此失彼,而他们把一些条件已经定好了,几个月下来,虽然没有圆满完成设计,但是很多图纸已经画好了。因此,又要满足设计要求,又不能为所欲为,瞎懵一番是不行的。

而我的做法是,看结果是什么,猜想什么因素影响结果,这样的直接因素大约有五、六个。哪个因素影响最大?这个很容易推理。结果不好,就先从这个最大的影响因素动刀,削弱这个因素,不好的结果自然减弱。

说得具体一些,他们在设计桥梁时为了满足梁的要求,放了太多的预应力钢筋。所谓预应力钢筋,就是在混凝土中先埋好管道,混凝土硬到一定程度后,把预应力钢筋穿过管道,再用机械设备像拉橡皮筋一样张拉钢筋,然后在钢筋端部楔紧钢筋防止钢筋缩回去。移走机械设备,这样钢筋就对混凝土有了压力。混凝土是脆性的,抗压不抗拉。有了这个预压力之后,混凝土也抗拉了。因为他们用了太多的预应力钢筋,其拉力很大一部分也传到桥墩上,造成桥墩受力过大。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又不想修改桥墩尺寸,这就造成了他们的难题。我的做法就是直接减少预应力钢筋,因为这对桥墩影响最大,并且他们设计梁太保守,我拿掉几根预应力钢筋不影响梁的功能。

就这样,我少用了预应力钢筋,为此每跨可以节省几万美元,问题也解决了。

有人会指责我的做法,认为不妥。这个下次说吧。

(待续)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8 13:2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