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历加拿大Boxing Day [2008/12]
- “洗尽贫 立刻强 涨得奖” 看中国人调侃 [2012/11]
- 也谈上海人 [2008/12]
- "马马虎虎"的由来(转编) [2010/02]
- 楚歌--张学友 [2011/10]
- 天津方言源于淮北方言 [2010/01]
- 周立波模仿中共三代领导人 [2009/01]
- 老三届,新三届,小三届 [2009/03]
- 情网--还是张学友 [2009/02]
- 自爱、自恋和自私的区别(转贴) [2009/01]
- 我思念故乡的小河 [2009/03]
- 朱之文普通的农民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 [2011/03]
- 生日决定性格(ZT) [2009/05]
- 周一要为Tickets 出庭了 [2009/03]
- 琼花--四海无同类,维扬一株花(编辑) [2008/12]
- 男性每天看漂亮女性几分钟可延寿4至5年(ZT) [2010/01]
- 北美面试点滴 [2009/05]
- 笑话两则 [2009/02]
- 我和你-- 鄧麗君 [2009/03]
- 走四方---四海为家龙行北美 [2009/02]
- 路见不平一声吼----大老爷们的声音 [2009/02]
- 白颜知己(ZT) [2009/04]
- 读你-----送你一首老歌,自测一下感觉 [2009/02]
- 新年伊始骗你没商量 [2009/04]
- 碧螺春简介(ZT) [2009/05]
- Tickets 出庭归来 [2009/03]
- 家父周年祭日,无尽的怀念和哀思 [2009/01]




琼花是我国的千年名花,以前我国只在扬州发现过琼花,宋人韩绮说得非常明白: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琼花只是扬州才有。八十年代扬州将琼花定为市花。扬州,古时又称维扬,广陵,江都等.
“琼花(华)”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齐风·著》,到了唐代,李白、吴融等诗中常以“琼花”与“玉树”对应,比喻似玉的花朵。琼花作为一种在扬州实实在在的珍异花木,据考证,乃植于唐代,兴于宋代.北宋王禹偁所作的后土庙琼花诗·序(公元997年)中记载:“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且树大而花繁,不知何木也,俗谓之琼花。”到了庆历五年(1045)、八年(1048)韩琦、欧阳修来扬州为官,目睹琼花盛开时的芳姿仙容,写下很多著名诗词咏赞。韩琦《望江南》曰:“维扬好,灵宇有琼花。千点真珠擎素蕊,一环明月破仙葩。芳艳信难加。如雪貌,绰约最堪怜。疑是八仙乘皓月,羽衣摇曳上云车。来到列仙家。”词中的“千点真珠擎素蕊,一环明月破仙葩”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琼花的细部构造特写;“疑是八仙乘皓月,羽衣摇曳上云车”,则更将琼花周围八朵不孕花,喻之为“羽衣摇曳”乘皓月、上云车的八位仙人,极为描摩琼花的仙姿玉貌。韩琦《后土庙琼花》曰:“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更赞誉了琼花的珍异稀少。欧阳修到了扬州,将后土祠改名为“琼花观”,为琼花建起一座无双亭,以示琼花的珍贵,赞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从王禹偁到韩琦、欧阳修,五十年间,三位太守的赞誉、呵护,很快使琼花这“维扬一株花”声名大振。北宋仁宗、哲宗、南宗孝宗三位皇帝曾命人将扬州琼花移植到皇宫御苑,第二年即枯,只得发还故里植回原处,又神奇地茂盛如初。南宋高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金主完颜亮攻克扬州,将琼花揭本而去。后由琼花观道士对被毁的琼花残根,日经培育护理,数年重又树大花繁。(《广群芳谱》卷三十七)。1276年(七月)扬州城被元军占领,次年(1277年)扬州琼花枯死,以后遂绝,后道士金丙瑞植聚八仙以代之。从此,聚八仙就被荣幸地称为“琼花”。历史上琼花究竟为何种植物,据历代资料记载,琼花与聚八仙区别明显,专家争议也较多。有人根据明傅御史的“琼花图”、清阮元的“琼花真本图”和南宋郑兴裔《琼花辨》等资料考证,认为古琼花可能是忍冬科荚蒾属琼花(聚八仙)的一个优良突变种,因两者无论在树姿、花序及小花上,均很优美,且古琼花已在1277年灭绝,故以琼花(聚八仙)代表具有神秘色彩的扬州古琼花因隋炀帝喜爱,而有“东风万木竞纷华,天下无双独此花”的美称。花形为圆盘状,正中由米粒状的白色花蕊组成,外缘通常由朵小花环聚而成。
琼花是我国的千古名花。宋朝的张问在《琼花赋》中描述它是:“俪靓容于茉莉,笑玫瑰于尘凡,惟水仙可并其幽闲,而江梅似同其清淑。”的确,琼花以它那淡雅的风姿和独特的风韵,更有关于琼花的种种富有传奇浪漫色彩的传说和迷人的逸闻逸事,博得了世人的厚爱和文人墨客的不绝赞赏,被称为稀世的奇花异卉和“中国独特的仙花”。
其实,琼花之名本是泛指开着美丽花朵的花卉。“琼花”亦写作“琼华”,古文中“华”即是“花”,而所谓琼者,即美玉也。后人将琼花作为某种特定花卉的名称 ,也许正是赞赏它花美似宝玉。至于将它作为某神特定的植物名称始于何时,至今尚未有确论,但至迟在北宋就这样称呼了。据北宋初著名官吏兼文人王禹偁所作的《后土庙琼花诗·序》“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且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渭之琼花。因赋诗以状其异。”由此可知,琼花之名在王禹偁记叙之前已流传民间。继王禹偁之后,文人题咏越来越多,也越写越奇。韩琦作诗赞:“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刘敞诗云:“东方万木竞纷华,天下无双独此花。”欧阳修也作诗赞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不但赞其美,还强调琼花是扬州独有。从此,琼花不但扬名于世,而且还和扬州古城的盛衰紧紧连在一起。
琼花在我国的栽培过程中,曾几经摧残,历尽悲欢离合,这恐怕是其他花卉所未遭遇过的。
据记载,汉代扬州城东曾有一株琼花,当时有人特为之建“琼花观”。宋朝欧阳修做扬州太守时,又在花旁建“无双亭”,以示天下无双。据宋朝周密撰的《齐东野语》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一1048年),曾从琼花观中将琼花移栽到开封,但后因逐渐枯萎而发回扬州。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又把它移栽到杭州的皇官禁苑之中,谁知逾年而枯。不久,载还扬州,却又枯木复苏,人们皆称琼花是有情之物。可惜,这一代名花终于在元代初年枯萎死去。据杜游在《琼花记》中载:宋高宗绍兴年同(1131一1162年),金兵南下侵略,扬州琼花也成了他们的掳掠目标,大棵的连根拔去,挖不尽的齐土铲平。可是过了一年,被铲的根旁,又生出了新芽,加上道士唐大宁的精心培养,终于慢慢恢复了原状。令人惊叹的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也就是宋朝亡国的那一年,扬州琼花突然死去。是否这花也有情,而为大宋王朝的灭亡悲伤呢?关于这一点,那就不是笔者所能解答的了。只是本来“天下无双”的扬州琼花,一旦香销玉殒,便成了“绝世之珍”了。
20年后,也就是元至元三十三年,有个道土金丙瑞,以“聚八仙”补种在琼花观,后人称琼花者,实是“聚八仙”。至于“聚八仙”与琼花的关系,下面我们再作介绍。不过我们由此可知,将聚八仙认作琼花,迄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以后历经兵灾战乱,聚八仙也绝种了。从那以后,琼花观花亡观废,有名无实。不过,即便如此,琼花在世人的心目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据载,有人在琼花香销玉殒之后,仍登上琼花观,寻觅古琼花的芳踪,感怀思旧:“何年创此琼花台,不见琼花此观开。千载名花应有尽,寻花还上旧花台。”
然而,世人的心愿直到建国以后才得以真正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扬州瘦西湖园林工人踏遍全市山林乡野,寻宝觅珍,终于在蜀岗重新发现“聚八仙”,并移栽湖园,精心培植,中国最独特的“仙花”,终于重新开放了。八十年代以后,扬州市人大常委会为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心愿,已决定将琼花定为扬州市花。从此,历尽劫难的千古名花——琼花,终于在扬州古城重放异彩,并成为扬州城内颇具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是维扬古城的象征之一。
琼花在植物学上属忍冬科荚蒾属。是落叶或半常绿灌木。我们前面提到的聚八仙,以及八仙花、蝴蝶花、木绣球等,都是琼花的别名。也有人认为“聚八仙”、“大花琼花”、“木绣球”,只是琼花的栽培变种。
琼花的寿命较长,扬州大明寺内一株清朝康熙年间种植的琼花,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如今依然繁茂,风姿如故,风韵仍不减当年。
琼花的美,是一种独具风韵的美。它不以花色鲜艳迷人,不以浓香醉人,每到春夏之交,自然界一片姹紫嫣红,琼花却花开洁白如玉,风姿绰约,格外清秀淡雅;而每当秋风萧瑟,群芳落英缤纷,凋零衰败之际,琼花展示的却是绿叶红果的迷人秋色。其叶、其果,红绿相映,分外鲜艳,经久不凋,给萧瑟的秋色点染了艳丽的色彩和欢快的气氛。琼花枝条广展,树冠呈球形,树姿优美,树形潇洒别致。
琼花的美更在它那与众不同的花型。其花大如玉盆,由八朵五瓣大花围成一周,环绕着中间那颗白色的珍珠似的小花(尚未开放的两性小花),簇拥着一团蝴蝶似的花蕊,微风吹拂之下,轻轻摇曳,宛若蝴蝶戏珠;又似八仙起舞,仙姿绰约,引人入胜。“千点真珠擎素蕊,一环明月破香葩”。无风之寸,又似八位仙子围着圆桌,品茗聚谈。这种独特的花型,是植物中稀有的,故而世人格外地喜爱它,并美其名曰:“聚八仙”。又因其树可高达数丈,洁白的朵朵玉花缀满枝丫,好似隆冬瑞雪覆盖,流光溢彩,璀灿晶莹,香味清馨,令人为之神往。
琼花的美,还在于它那颇富传奇色彩的迷人传说。相传琼花是扬州独有、他乡无双的名贵花木,连隋炀帝也不远千里,大征民工修凿运河,一心要到扬州来观赏琼花。但当运河开成,隋炀帝坐龙船抵达扬州之前,琼花却被一阵冰雹摧毁了。接着爆发了各地的农民起义;隋政权崩溃,隋炀帝死于扬州。因而有“花死隋官灭,看花真无谓”的说法。隋炀帝是否真到扬州看琼花,虽不见正史,但典出《隋唐演义》第四十七回:“看琼花乐尽隋终,殉死节香销烈见。”在这里,琼花已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种名花,而是已被人格化了的有情之物。它对劳动人民无限同情,对昏君隋炀帝无限憎恨;它不畏强暴,不畏权势;它爱憎分明,有灵有情,成了美好事物的象征。也许如此,琼花才博得历代文人骚客的赞叹。琼花正因这些传说和赞咏而扬名于世。世人因此视琼花为稀世奇花异草,视为人间少有,天上仙花落人间的仙葩,并把能够到扬州一睹琼花芳姿引为人生快事。在扬州历史上出现的“三春爱赏时,车马喧如市”的赏花盛况,即是这一反映。
扬州市府一年一度的"烟花三月节",其中就包括观赏琼花,其实如果只搞些形式上的,就很容易成为"穷花节".为官持家者切记:古有为赏花而亡国的隋炀帝.
“琼花(华)”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齐风·著》,到了唐代,李白、吴融等诗中常以“琼花”与“玉树”对应,比喻似玉的花朵。琼花作为一种在扬州实实在在的珍异花木,据考证,乃植于唐代,兴于宋代.北宋王禹偁所作的后土庙琼花诗·序(公元997年)中记载:“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且树大而花繁,不知何木也,俗谓之琼花。”到了庆历五年(1045)、八年(1048)韩琦、欧阳修来扬州为官,目睹琼花盛开时的芳姿仙容,写下很多著名诗词咏赞。韩琦《望江南》曰:“维扬好,灵宇有琼花。千点真珠擎素蕊,一环明月破仙葩。芳艳信难加。如雪貌,绰约最堪怜。疑是八仙乘皓月,羽衣摇曳上云车。来到列仙家。”词中的“千点真珠擎素蕊,一环明月破仙葩”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琼花的细部构造特写;“疑是八仙乘皓月,羽衣摇曳上云车”,则更将琼花周围八朵不孕花,喻之为“羽衣摇曳”乘皓月、上云车的八位仙人,极为描摩琼花的仙姿玉貌。韩琦《后土庙琼花》曰:“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更赞誉了琼花的珍异稀少。欧阳修到了扬州,将后土祠改名为“琼花观”,为琼花建起一座无双亭,以示琼花的珍贵,赞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从王禹偁到韩琦、欧阳修,五十年间,三位太守的赞誉、呵护,很快使琼花这“维扬一株花”声名大振。北宋仁宗、哲宗、南宗孝宗三位皇帝曾命人将扬州琼花移植到皇宫御苑,第二年即枯,只得发还故里植回原处,又神奇地茂盛如初。南宋高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金主完颜亮攻克扬州,将琼花揭本而去。后由琼花观道士对被毁的琼花残根,日经培育护理,数年重又树大花繁。(《广群芳谱》卷三十七)。1276年(七月)扬州城被元军占领,次年(1277年)扬州琼花枯死,以后遂绝,后道士金丙瑞植聚八仙以代之。从此,聚八仙就被荣幸地称为“琼花”。历史上琼花究竟为何种植物,据历代资料记载,琼花与聚八仙区别明显,专家争议也较多。有人根据明傅御史的“琼花图”、清阮元的“琼花真本图”和南宋郑兴裔《琼花辨》等资料考证,认为古琼花可能是忍冬科荚蒾属琼花(聚八仙)的一个优良突变种,因两者无论在树姿、花序及小花上,均很优美,且古琼花已在1277年灭绝,故以琼花(聚八仙)代表具有神秘色彩的扬州古琼花因隋炀帝喜爱,而有“东风万木竞纷华,天下无双独此花”的美称。花形为圆盘状,正中由米粒状的白色花蕊组成,外缘通常由朵小花环聚而成。
琼花是我国的千古名花。宋朝的张问在《琼花赋》中描述它是:“俪靓容于茉莉,笑玫瑰于尘凡,惟水仙可并其幽闲,而江梅似同其清淑。”的确,琼花以它那淡雅的风姿和独特的风韵,更有关于琼花的种种富有传奇浪漫色彩的传说和迷人的逸闻逸事,博得了世人的厚爱和文人墨客的不绝赞赏,被称为稀世的奇花异卉和“中国独特的仙花”。
其实,琼花之名本是泛指开着美丽花朵的花卉。“琼花”亦写作“琼华”,古文中“华”即是“花”,而所谓琼者,即美玉也。后人将琼花作为某种特定花卉的名称 ,也许正是赞赏它花美似宝玉。至于将它作为某神特定的植物名称始于何时,至今尚未有确论,但至迟在北宋就这样称呼了。据北宋初著名官吏兼文人王禹偁所作的《后土庙琼花诗·序》“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且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渭之琼花。因赋诗以状其异。”由此可知,琼花之名在王禹偁记叙之前已流传民间。继王禹偁之后,文人题咏越来越多,也越写越奇。韩琦作诗赞:“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刘敞诗云:“东方万木竞纷华,天下无双独此花。”欧阳修也作诗赞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不但赞其美,还强调琼花是扬州独有。从此,琼花不但扬名于世,而且还和扬州古城的盛衰紧紧连在一起。
琼花在我国的栽培过程中,曾几经摧残,历尽悲欢离合,这恐怕是其他花卉所未遭遇过的。
据记载,汉代扬州城东曾有一株琼花,当时有人特为之建“琼花观”。宋朝欧阳修做扬州太守时,又在花旁建“无双亭”,以示天下无双。据宋朝周密撰的《齐东野语》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一1048年),曾从琼花观中将琼花移栽到开封,但后因逐渐枯萎而发回扬州。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又把它移栽到杭州的皇官禁苑之中,谁知逾年而枯。不久,载还扬州,却又枯木复苏,人们皆称琼花是有情之物。可惜,这一代名花终于在元代初年枯萎死去。据杜游在《琼花记》中载:宋高宗绍兴年同(1131一1162年),金兵南下侵略,扬州琼花也成了他们的掳掠目标,大棵的连根拔去,挖不尽的齐土铲平。可是过了一年,被铲的根旁,又生出了新芽,加上道士唐大宁的精心培养,终于慢慢恢复了原状。令人惊叹的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也就是宋朝亡国的那一年,扬州琼花突然死去。是否这花也有情,而为大宋王朝的灭亡悲伤呢?关于这一点,那就不是笔者所能解答的了。只是本来“天下无双”的扬州琼花,一旦香销玉殒,便成了“绝世之珍”了。
20年后,也就是元至元三十三年,有个道土金丙瑞,以“聚八仙”补种在琼花观,后人称琼花者,实是“聚八仙”。至于“聚八仙”与琼花的关系,下面我们再作介绍。不过我们由此可知,将聚八仙认作琼花,迄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以后历经兵灾战乱,聚八仙也绝种了。从那以后,琼花观花亡观废,有名无实。不过,即便如此,琼花在世人的心目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据载,有人在琼花香销玉殒之后,仍登上琼花观,寻觅古琼花的芳踪,感怀思旧:“何年创此琼花台,不见琼花此观开。千载名花应有尽,寻花还上旧花台。”
然而,世人的心愿直到建国以后才得以真正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扬州瘦西湖园林工人踏遍全市山林乡野,寻宝觅珍,终于在蜀岗重新发现“聚八仙”,并移栽湖园,精心培植,中国最独特的“仙花”,终于重新开放了。八十年代以后,扬州市人大常委会为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心愿,已决定将琼花定为扬州市花。从此,历尽劫难的千古名花——琼花,终于在扬州古城重放异彩,并成为扬州城内颇具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是维扬古城的象征之一。
琼花在植物学上属忍冬科荚蒾属。是落叶或半常绿灌木。我们前面提到的聚八仙,以及八仙花、蝴蝶花、木绣球等,都是琼花的别名。也有人认为“聚八仙”、“大花琼花”、“木绣球”,只是琼花的栽培变种。
琼花的寿命较长,扬州大明寺内一株清朝康熙年间种植的琼花,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如今依然繁茂,风姿如故,风韵仍不减当年。
琼花的美,是一种独具风韵的美。它不以花色鲜艳迷人,不以浓香醉人,每到春夏之交,自然界一片姹紫嫣红,琼花却花开洁白如玉,风姿绰约,格外清秀淡雅;而每当秋风萧瑟,群芳落英缤纷,凋零衰败之际,琼花展示的却是绿叶红果的迷人秋色。其叶、其果,红绿相映,分外鲜艳,经久不凋,给萧瑟的秋色点染了艳丽的色彩和欢快的气氛。琼花枝条广展,树冠呈球形,树姿优美,树形潇洒别致。
琼花的美更在它那与众不同的花型。其花大如玉盆,由八朵五瓣大花围成一周,环绕着中间那颗白色的珍珠似的小花(尚未开放的两性小花),簇拥着一团蝴蝶似的花蕊,微风吹拂之下,轻轻摇曳,宛若蝴蝶戏珠;又似八仙起舞,仙姿绰约,引人入胜。“千点真珠擎素蕊,一环明月破香葩”。无风之寸,又似八位仙子围着圆桌,品茗聚谈。这种独特的花型,是植物中稀有的,故而世人格外地喜爱它,并美其名曰:“聚八仙”。又因其树可高达数丈,洁白的朵朵玉花缀满枝丫,好似隆冬瑞雪覆盖,流光溢彩,璀灿晶莹,香味清馨,令人为之神往。
琼花的美,还在于它那颇富传奇色彩的迷人传说。相传琼花是扬州独有、他乡无双的名贵花木,连隋炀帝也不远千里,大征民工修凿运河,一心要到扬州来观赏琼花。但当运河开成,隋炀帝坐龙船抵达扬州之前,琼花却被一阵冰雹摧毁了。接着爆发了各地的农民起义;隋政权崩溃,隋炀帝死于扬州。因而有“花死隋官灭,看花真无谓”的说法。隋炀帝是否真到扬州看琼花,虽不见正史,但典出《隋唐演义》第四十七回:“看琼花乐尽隋终,殉死节香销烈见。”在这里,琼花已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种名花,而是已被人格化了的有情之物。它对劳动人民无限同情,对昏君隋炀帝无限憎恨;它不畏强暴,不畏权势;它爱憎分明,有灵有情,成了美好事物的象征。也许如此,琼花才博得历代文人骚客的赞叹。琼花正因这些传说和赞咏而扬名于世。世人因此视琼花为稀世奇花异草,视为人间少有,天上仙花落人间的仙葩,并把能够到扬州一睹琼花芳姿引为人生快事。在扬州历史上出现的“三春爱赏时,车马喧如市”的赏花盛况,即是这一反映。
扬州市府一年一度的"烟花三月节",其中就包括观赏琼花,其实如果只搞些形式上的,就很容易成为"穷花节".为官持家者切记:古有为赏花而亡国的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