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历加拿大Boxing Day [2008/12]
- “洗尽贫 立刻强 涨得奖” 看中国人调侃 [2012/11]
- 也谈上海人 [2008/12]
- "马马虎虎"的由来(转编) [2010/02]
- 楚歌--张学友 [2011/10]
- 天津方言源于淮北方言 [2010/01]
- 周立波模仿中共三代领导人 [2009/01]
- 老三届,新三届,小三届 [2009/03]
- 情网--还是张学友 [2009/02]
- 自爱、自恋和自私的区别(转贴) [2009/01]
- 我思念故乡的小河 [2009/03]
- 朱之文普通的农民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 [2011/03]
- 生日决定性格(ZT) [2009/05]
- 周一要为Tickets 出庭了 [2009/03]
- 琼花--四海无同类,维扬一株花(编辑) [2008/12]
- 男性每天看漂亮女性几分钟可延寿4至5年(ZT) [2010/01]
- 北美面试点滴 [2009/05]
- 笑话两则 [2009/02]
- 我和你-- 鄧麗君 [2009/03]
- 走四方---四海为家龙行北美 [2009/02]
- 路见不平一声吼----大老爷们的声音 [2009/02]
- 白颜知己(ZT) [2009/04]
- 读你-----送你一首老歌,自测一下感觉 [2009/02]
- 新年伊始骗你没商量 [2009/04]
- 碧螺春简介(ZT) [2009/05]
- Tickets 出庭归来 [2009/03]
- 家父周年祭日,无尽的怀念和哀思 [2009/01]
一、“胡哥”——尊称,还是昵称?
鄙见以为,“胡哥”一语既是尊称,也是昵称,代表了广大民众对胡总书记的真切爱戴和由衷敬意。
用“哥”表达对男人亲昵的尊敬,自古有之。隋炀帝被杀后,越王杨侗继位,为拉拢当时势力强大的李密,呼之为“宗哥”。唐太宗李世民为显示自己的权威,在写给自己儿子的信中落款为“哥哥敕”。
在现代,“哥”依然保留着亲昵尊称功能。澳门大佬何鸿燊不喜欢人们叫他“赌王”,他中意的称呼是“燊哥”。称呼某人为“哥”,是对民间领袖的亲昵认同。“胡哥”称谓的出现和风行,反映了广大民众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近与爱戴,江湖与庙堂,兄弟与姊妹,国家与社会,契合无间,共享和谐。
二、为何独是“胡哥”?
众所周知,网络言论几近无政府的自由。网民对一个人的尊敬之情往往是自发而生的,其间虽也会有些别有用心者的操控与炒作,但最终来看都无碍宏旨,相比于网络的自由,这些人的力量着实微弱、不堪一击。“胡哥”称呼的背后,是不可抗拒的现实逻辑。
依循常理,作为国家政治首脑,除非有极强的民间亲和力与影响力,很难获得网民的追捧和热爱。许多政治笑话发轫于网络,可以从反面说明这个问题。在网上,只有“胡哥”独享殊荣,说明了现实生活中的胡总书记多么深得民心!
从胡哥的陈旧茶杯、老式皮鞋,网民们看到了中国前途之希望;从胡哥的睿智谈吐、敏捷思维,网民们发现了中国领袖之魅力;从胡哥的低调作风、务实性格,网民们感到了中国气派之深沉;总之,胡哥的点点滴滴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表明了中国公民政治热情之高涨,政治理性之觉醒。
只有讲政治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只有爱领袖的国家才是有秩序的国家!
三、网民爱胡哥,是否有私意?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网民热爱胡哥的理由,有公的大方面,也有私的小考虑。出于公心,网民由衷爱戴胡哥;出于私意,网民更是乐于追随胡哥。考究这种私意,不能不提及中国的游民传统。
对游民问题深有研究的王学泰先生曾经说过,游民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游民组织的建构模式是家庭式的,具体来说,是平等的兄弟式关系。所以,那些社会经验多、阅历丰富、能力突出的,往往被尊为 “大哥”。桃园结义,刘备为哥。梁山聚义,宋江为哥。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网民是现代社会的信息化游民,他们也需要结盟,需要“带头大哥”。网民之所以热爱胡哥,在私心的层面,是想让敬爱的胡总书记成为他们的大哥,带领他们伸张正义、实现权利,引导他们正确前行、不走歧路,凝聚他们组织起来、融为一体,保障他们自由言论、幸福生活。
四、尊奉胡哥,好处几多?
好处多多,无法详述,述举三点,一斑窥豹:首先,胡哥是党政军的最高领导人,代表了中国社会的最高权威,以他为首,自然顺风顺水。
其次,胡哥亲民爱民,不仅经常性地实地考察民间,嘘寒问暖,而且有时间就会亲自上网,了解民意,“网上问政”。
最后,胡哥加盟网络,可以让那些试图封锁信息、实施网络独裁的人不寒而栗、心有所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