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历加拿大Boxing Day [2008/12]
- “洗尽贫 立刻强 涨得奖” 看中国人调侃 [2012/11]
- 也谈上海人 [2008/12]
- "马马虎虎"的由来(转编) [2010/02]
- 楚歌--张学友 [2011/10]
- 天津方言源于淮北方言 [2010/01]
- 周立波模仿中共三代领导人 [2009/01]
- 老三届,新三届,小三届 [2009/03]
- 情网--还是张学友 [2009/02]
- 自爱、自恋和自私的区别(转贴) [2009/01]
- 我思念故乡的小河 [2009/03]
- 朱之文普通的农民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 [2011/03]
- 生日决定性格(ZT) [2009/05]
- 周一要为Tickets 出庭了 [2009/03]
- 琼花--四海无同类,维扬一株花(编辑) [2008/12]
- 男性每天看漂亮女性几分钟可延寿4至5年(ZT) [2010/01]
- 北美面试点滴 [2009/05]
- 笑话两则 [2009/02]
- 我和你-- 鄧麗君 [2009/03]
- 走四方---四海为家龙行北美 [2009/02]
- 路见不平一声吼----大老爷们的声音 [2009/02]
- 白颜知己(ZT) [2009/04]
- 读你-----送你一首老歌,自测一下感觉 [2009/02]
- 新年伊始骗你没商量 [2009/04]
- 碧螺春简介(ZT) [2009/05]
- Tickets 出庭归来 [2009/03]
- 家父周年祭日,无尽的怀念和哀思 [2009/01]
记得大学时,计算机FORTRAN语言课上,授课的张老师上课时虽然尽力使用普通话但仍夹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俺那时年幼想家,且打电话基本上不可能,所以那口音听起来倍感亲切。也许是与家乡话近的缘故,所以上课时总是易于打瞌睡,下课见到老师总感觉不好意思。
后来和张老师混熟了,就询问其出处,不料张老师的回答让俺大为意外,他根本就不是故乡人。他说他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从那时起,俺就纳闷,为何两地相差这么远,口音确是如此地接近。毕业到了南方,接触天津人的机会不多,倒也时常关心天津方言与江淮一带方言的关系。后来看到过有人写明朝期间朱氏父子屯兵天津的文章,近期又发现村里不少自称天津人的兄弟姐妹,所以自己又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终于坚定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天津方言源于俺的故乡。村民兄弟姐妹有不同看法者请私下交流切磋!以下是俺从网上借来的研究成果:
天津话近于凤阳音,又似徐州语,类同淮安言,最像宿州话。
天津方言的历史和这座城市的历史一样久远。天津方言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天津方言区是一座全国罕见的方言孤岛。天津话这棵特立独行的方言之树的根,并不是在海河两岸土生土长的,而是从外乡漂浮来的。
根据天津方言在语调上的特点,也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把普通话的一声高音、高平调读成低音、低平调,即起音低,落音比起音还低的这个特点,中国人类学家李世瑜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天津展开了实地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画出了天津话的边界——在地图上,这个区域呈倒置的等腰三角形。天津旧城是天津方言的中心,“方言岛”的东、南、西三面被静海音系所包围,北面则被北京音系所包围,几百年来,天津方言仅能“占领”九平方华里的旧城和十几座村镇,始终陷入其它音系的重重包围之中。
天津方言岛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天津民间流传着“燕王扫北”的故事。明代朱元璋称帝后,封了很多藩王。四子朱棣握有重兵,且屡建战功,故遭朱元璋忌惮。为削弱他的实力,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让他带领大批老弱残兵到北京、天津一带戍边。燕王朱棣不但扫北得胜,还把他从家乡安徽带来的士兵安置在天津地区戍边屯垦。朱棣夺取帝位后,为天津赐名,还设立了天津卫。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明初有戍天津者,因家焉” (天津县新志汪来传);“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 (天津卫志毛恺德政碑)。 说明了明初天津人口的主要构成是“军事移民”。这些移民实行军事建制,“家庭承袭,邻里相望”,形成相对牢固的“语音社区”,于是,具有低平调的江淮方言成了天津卫的通用语。
为了进一步明确天津话的来源,1986年,李世瑜等人开始了天津方言寻根之旅,他们从天津出发,在江苏和安徽北部进行寻访。
李世瑜先生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天津话与以宿州为中心的淮北地区的方言最为接近,并认为,天津话脱胎于此。这个地区的发音属于中原官话的宿州-徐州片区,而淮河以南则属于江淮官话,还是有不少差别的。
蚌埠、凤阳一带方言只与天津话的阴平(一声)都读低平调,其他的音调都与天津话有差距,特别天津话是没有入声字,而蚌埠、凤阳的方言都保存了许多入声字。而宿州地区的方言则与天津话非常接近,李世瑜用天津话与当地人对话中,当地人甚至没能认出李世瑜是外地人,可见其接近程度。
周恩来是淮安人,他虽然在天津工作学习生活过,但他后来为人熟知的口音并不是那时候形成的,而是他的家乡话。这样,他的口音为什么听起来很像天津话就不难理解了。
在固镇所属的安徽北部的宿州市,李世瑜听到了很多的天津话,由此找到了天津方言的“母方言”——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的江淮平原,往北到徐州,往南不超过蚌埠。
二十世纪90年代的几次方言调查,基本印证了李世瑜的“天津方言岛”学说,并在其基础上逐渐归纳出天津方言的其它一些特点。天津人说话语流快,表达能力强,有很多话形容夸张,赋予夸张,修饰性比较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开放、文化教育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广播影视的传送,天津话中的一些古老词汇已经消失,天津话的语音、声调已在明显地向普通话靠拢,而那些方言俚语中准确、生动、形象的部分则会融入普通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