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生最在乎的人 二 [2007/12]
- 最得意的菜--烤羊排 :)))))))) ZT [2009/11]
-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2008/12]
- Life with Costco(螃蟹,五香牛肉,刀豆肉丝,蔬菜豆腐汤) 星妈博克 [2009/11]
- 比目青口 [2011/01]
- 花花公子 百度 [2009/11]
- 我的真性情 [2007/12]
- 天下任我行 [2008/12]
- 那年春暖花开 [2011/04]
- 山花烂漫 [2011/04]
- 八十年代影星-她们的旧貌新颜5-9姜黎黎,龚雪,刘晓庆,朱碧云,潘虹 [2009/07]
- 小孩 [2011/03]
- 飞雪寒梅 [2007/12]
-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2010/11]
- 过客 [2008/02]
- 青涩如杏 [2009/06]
- 天地之大没有我栖身的地方 [2009/05]
- 铁道游鸡队 [2010/01]
- 缘愁似个长 [2010/01]
- 冷也好热也好 活着就好 [2009/04]
- 虽死犹荣 [2011/01]
- 宿醉 [2009/12]
- 小憩 [2010/02]
- 云湖秋月 [2010/11]
- 在酒楼上 鲁迅 [2010/03]
最近所到之处所见之景都有了耶诞的气息,走在城市林立的广厦丛中,,我常常深深地吸一口,让身体舒展着心情愉悦着.
街道上悬着逼真的树挂,路灯上挂着硕大的雪花,商场里如梦幻世界一样的装饰,店铺里更是花花绿绿各有新意,造型中有老人有鹿有熊有马,够热闹,吸引了一群小孩子来瞧,指着点着.
圣诞快到了,春节还会远吗? 对前者我是满心欢喜地迎着 可是春节,那可是童年最深的体验最丰富的节日,总能牵动浓浓的怀旧.在那个大图里有鞭炮,有春联,有花灯,所有红颜色的东西都是喜庆所不可或缺的,即使食品也是如此,蘸了红点的馒头,带枣的发糕,黄米面的蒸食.可是对一个几岁的孩子,还有什么比一串红艳艳的糖葫芦更让人喜欢呢?七八颗成熟饱满的山楂,穿在一根竹签上,和拨狼鼓似的,它既是个吃的,又象个玩物,拿在手上蹦蹦跳跳着,好象幸福真的要在新年里降临了.我更偏爱上面那层白霜,小心地舔着,走到哪吃到哪,满手都是红的.
后来虽然大了, 物质供应比从前好得多了,还是稀罕这一口.卖糖葫芦的人穿得很乡土,遇到年节生意也还是有的做.并且还做出了花样,桔子和弥猴桃也加入了进来,卖得最快最多的还是原装的.再看那果子,被糖封住,好象被困的红袍美人无奈而从容,一口下去露出雪样的肉来,甜且酸,意犹未尽中,当然要再来一个.开胃去腻的,好象没什么能比得上它.
有一年的春节回河北农村看公婆,因为寒冷大半时间在家躺着看电视.丈夫去串门,晚上回来进了院,兴冲冲地掀开门帘,手里擎着十几串糖葫芦.我腾就坐起来,称了奇.原来堂哥平时种地冬天就靠这个养家的.我倒过意不去了,人家都是给挑得大的没虫眼的.一商量,初一包个红包给送过去了.
害喜的日子里这简直就是救命的东西,不知道是真的生津还是心理暗示的缘故,吃了就踏实了许多.捧着个肚子,看着家徒四壁和四面的墙很宠爱自己的样子.
这点念想到了此地是彻底绝了.权且拿山楂卷和罐头代替.滋味是接近的,可总是差点意思.好在想象的翅膀再次帮助了我.我闭上眼睛,首先看到呼着白汽轰鸣着的火车,有些肮脏的站台,穿着刻板的乘务员,充斥着方便面,牙膏和小便混合的气味的车箱咣当咣当地晃着----那是归家的路在延伸;广场上拥挤的人流,杂沓的脚步,疲倦的面孔,焦灼的眼神---那是归家的游子;忙碌的灶台满桌的菜,酸菜白肉冒热气,水煮肉片一层油,开了瓶的酒那叫一个香,库存的也足够你夜夜笙歌---到家了.
酒酣耳热之际,还是忘不了你—北国红果也相思啊……
百度搜索
糖葫芦是发端于京津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冰糖葫芦或糖葫芦是北京的叫法,在天津则称之为“糖礅”,而在京津以外的青岛则被称为“糖球”(有全国十大民俗节之一的“海云庵糖球会”)。现在则是在中国各地都非常流行的一种小吃。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曾经在他的相声中提到过卖糖葫芦的小贩,在北京四九城和在天津卫叫卖吆喝的口音各有不同。
傳統的冰糖葫芦是在冬天才會在市場上看到的,由於山楂和外面的那層糖被寒冷的氣溫凍住,所以咬起來的感覺,十分地堅硬,像在吃冰一樣,那也是冰糖葫芦的真正的味道。但是近年來,在夏天,也會發現冰糖葫芦,但是由於天氣炎熱,外面的那層糖變得十分地黏,味道和冬天比起來也相差甚遠。
目录[隐藏]
|
传统的冰糖葫芦用山楂(又称山里红)穿成,后来逐渐出现了用山药、黑枣、橘子等制作的糖葫芦,一些高档的糖葫芦还在掏空了果核的山楂中填进一些馅料。近些年来,糖葫芦的用料有很大的扩展,诸如苹果、菠萝、葡萄、草莓等水果都成为制作冰糖葫芦的原料。另外冰糖葫芦虽然名字中有冰糖二字,但原料用的却是普通的绵白糖。将其称为冰糖葫芦主要是因为制成的糖葫芦在山楂果上覆盖着一层晶莹剔透的糖壳,看起来非常像结在果子表面的一层冰的缘故。
[编辑] 制作制作传统的冰糖葫芦须先将洗净的山楂煮熟,横切半扇果子,挖去中间的果核,并且讲究挖去果核但不能将果子分成两半用竹签将山楂穿成串;用铜製的大勺将绵白糖加水熬化,熬糖必须使用红铜或者黄铜的锅,如果用铁锅会使熬出来的糖颜色发生变化,影响最后冰糖葫芦的视觉效果,熬糖是制作冰糖葫芦的关键步骤,火候大了糖会脱水碳化,影响成品的口感和外观;而火候小了加入到糖中的水不能有效挥发,蘸出来的糖葫芦粘牙,口感不好。待糖熬好后,用穿好的果串在糖中一蘸,然后在预先涂好猪油的大理石板上拉出糖风,静置冷却后从石板上起下即成。
[编辑] 掌故民间有很多关于糖葫芦的掌故
- 关于糖葫芦的起源
有民间传说提到糖葫芦起源于宋朝,南宋光宗皇帝为给他的宠妃治病张贴皇榜向民间征集验方,一个江湖郎中揭榜进宫,开出了冰糖水煮山里红的方子,后来验方流传民间形成了现在的糖葫芦。
也有民间传说称冰糖葫芦起源于隋朝,当时的朝廷以一人一枝穿有山里红的糖葫芦奖励功臣,这种方法后来流传民间形成糖葫芦。
- 名牌糖葫芦
过去卖糖葫芦的多是走街串巷的小贩,北京只有两家坐商出售糖葫芦,一家是东安市场(就是现在王府井的新东安市场)里的一个商户,一家是琉璃厂的信远斋。每年过了农历十月,两家的糖葫芦就开始上市,其中尤以信远斋的糖葫芦最有特色,只用一根两寸长短的竹签穿一个大个山里红,称为“独果糖葫芦”。
- 厂甸大糖葫芦
在北京厂甸庙会上,还有一种大糖葫芦,这种糖葫芦用荆条穿成,长度短则三五尺长者甚至可达一丈,葫芦表面刷上饴糖水,整个葫芦的端部粘上或红或绿的小纸旗子,来逛庙会的人常买一个大糖葫芦,举在手中招摇过市,颇为热闹。除了大糖葫芦厂甸庙会还有大挂山里红,就是把百余颗山里红用棉线穿成一圈,购买的人常常把大挂山里红像挂朝珠一样挂在胸前,随走随拽下一颗塞到嘴里。
- 林语堂笔下的糖葫芦
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在他的作品中提到过糖葫芦:“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会听到小贩们叫卖甘美圆润的冻柿子的吆喝声,还有孩子们喜欢吃的冰糖葫芦,裹着糖的小果,五六个串成一串,染上红色招來顾客……”
[编辑] 補充台灣話(閩南語)又稱糖葫蘆為"鳥梨仔膏"。"鳥梨仔"指裡面形狀不大,略帶酸味的醃製梨;"膏"則是外面那一層紅色糖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