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有人体臭味吗?----兼谈油耳与腋臭的关系 [2009/11]
- 也谈医生的无奈 [2009/07]
- 你相信“肾开窍于耳”吗? [2009/08]
- 学学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010/06]
- 老人记忆力的“无奈” [2009/07]
- 老人探亲的“无奈” [2009/07]
- 我的贝壳村里的“黄颜”们 [2010/05]
- 家有贤妻 不再无奈 [2009/07]
- 新桃花源记 [2009/07]
- 预示你会长寿的15个征兆(转发) [2009/09]
- 今天是我的生日啊,我的朋友! [2009/12]
- 【试试看】 有关于您--- 2009年年龄的秘密(ZT) [2009/11]
- 这一生最美的祝福--转发 [2010/05]
- 周末放轻松,测试一下您的脑力!(ZT) [2009/08]
- “游子”吟 [2008/01]
- 看!村民们中突出的“一双手” [2009/08]
- 从“发如雪”,谈到“白发” [2009/08]
- 母亲节,纪念我们家两代母亲! [2010/05]
- 一座"特殊的坟" [2009/07]
- 原来如此 [2009/08]
老人探亲的“无奈”
近读rtc4rtc的博文:
十八岁的女人象足球,场上有22个人在争抢;
二十八岁的女人象篮球,场上有10个人在争抢;
三十八岁的女人象乒乓球,场上有两个人在推来推去;
四十八岁的女人象高尔夫球,能打多远打多远。。。别气愤,笑一个!
我看后。一点也笑不出来。作者这番调侃,无可厚非,确也反应了某些现状。可我联想到的是,许多老人来美探亲,也有另一种“无奈”。
我把上文稍加修改一下:
五十岁的父母像篮球,儿女都争抢;
六十岁的父母像排球,推来推去,轮流赡养;
七十岁的父母像高尔夫球,打出去,越远越强。
八十岁的父母像足球,临门一脚,踢出去,最好别回头望。
我可不是危言聳听。加州湾区,就有很多例证。我们家也类似。老人退休后,在美工作、学习的儿女邀请父母来美探亲,本是一件好事。说白了,老人来,十有八九,是来照顾第三代。我老伴,说是来探亲,到达美国的第三天,我们的小女儿,生了一个“大女儿”,名叫琳达。五年后,我们的小女儿,又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我不久也跟着来“探亲”,帮老伴一起带。
有人形容:老人们来探亲,是主人,但说话不算数;是佣人,但没有正式工资;是客人,但每天要干活。这是现实!
当然,我们也靠子女开车,到处游逛一下。要不,我们怎么能在自由女神像,白宫,航空博物馆,大瀑布,优山美地,金门大桥,神秘点,红木公园等处,留下身影?
我们能体会儿女们的苦衷。在加州的保姆费,每月得$1500-1600,还要管她的吃住。和国内保姆费相比,可不是小数。当前经济萧条,更是能省就省,挖掘(不是剥削)一下父母的剩余劳动力,也体现老人们,有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一举三得,老少三代同堂,自有一番天伦乐趣,何乐而不为?
问题的焦点是:子女们最担心的是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一旦来个脑中风,心梗,偏瘫,谁来出医药费?谁来天天床边照顾?我挺羡慕一位牧师的老母,活到九十多岁,头天晚上的晚饭,吃得好好的,可第二天清早,她没有了响动,“睡”过去了。牧师说:她已安息主怀!你看,她老人家没有一点痛苦,儿女们也没受累,多好!可我们能这样自由选择吗?可遇而不可求啊!
听闻一:台湾一老人带了不少钱,来到美国探亲,把钱存到子女的户头上,用儿子的名义买了房子。不到几年,媳妇嫌老人这个不是,那个不是,要赶老人走。气得这位老人直跳脚。
听闻二:从南京来的老两口,来加州女儿处探亲,五年来,他们已拿到绿卡。老人们嫌寂寞,跟我诉苦:不会开车,不敢随便出门;不懂英语,连电话都不敢接;天天守着个电视,又没有几个中文台。几次三番要女儿买票,让他们回南京。可这位“孝心大大的”女儿也诉苦,跟我说:这儿空气好。食品,药品,都有FDA管着,回国!什么东西都要提防“假冒”,为啥想不通,非要回去?
听闻三:一对老两口兴致勃勃地来到加州,帮带孙子。等到孙子大了,送去托儿所。有子女早晚接送,倒也相安无事。日子一长,本来是在国内特别培养的一位媳妇,现在老是对公婆“看不顺眼”。老两口就害怕看到媳妇那副拉长的脸,整天提“心”掉“胆”(照医生的职业眼光,这里可有两处脏器受到精神损害!)。这对老两口和我们诉苦。在大家的帮助下,也是碰巧,没有等太长时间,他们终于搬到一处老人公寓。自此,媳妇从不上门,儿子只有在特别的节假日,才“敢”来探望,要不,媳妇还会生气。儿子夹在父母和媳妇之间,要平衡感情,难哪!
以上虽属听闻,实乃真人真事。
我的看法是:儿女们尽早为老人申请个医疗保险,加州有医疗白卡,入籍后,可有红蓝卡;儿女们尽早为老人登记,住进低收入老人的公寓房。我们老俩口的现状,就是如此。
从此,不再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