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有人体臭味吗?----兼谈油耳与腋臭的关系 [2009/11]
- 也谈医生的无奈 [2009/07]
- 你相信“肾开窍于耳”吗? [2009/08]
- 学学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010/06]
- 老人记忆力的“无奈” [2009/07]
- 老人探亲的“无奈” [2009/07]
- 我的贝壳村里的“黄颜”们 [2010/05]
- 家有贤妻 不再无奈 [2009/07]
- 新桃花源记 [2009/07]
- 预示你会长寿的15个征兆(转发) [2009/09]
- 今天是我的生日啊,我的朋友! [2009/12]
- 【试试看】 有关于您--- 2009年年龄的秘密(ZT) [2009/11]
- 这一生最美的祝福--转发 [2010/05]
- 周末放轻松,测试一下您的脑力!(ZT) [2009/08]
- “游子”吟 [2008/01]
- 看!村民们中突出的“一双手” [2009/08]
- 从“发如雪”,谈到“白发” [2009/08]
- 母亲节,纪念我们家两代母亲! [2010/05]
- 一座"特殊的坟" [2009/07]
- 原来如此 [2009/08]
您知道“一刹那”有多长?
一刹那情意相牵
一瞬间烟消云散
一弹指魂归故里
一眨眼无悔无怨
您注意到了吗?这首打油诗,可是用了不同的量词。
忆起上小学时,语文老师要我们写文章或日记。当时实在没有生活,写不出啥东西来。但又非得要写,否则老师要用戒尺打手心。同学们和我都是开头千篇一律的写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光阴有如白驹过隙….。
至今,还没有人准确地测定过射箭、穿梭和白马过隙的速度,现在,大概都用形容时间短暂的几个小单位:一刹那、一瞬间、一弹指、一眨眼,…..来形容。那么,它们到底指多长时间?相互之间是否有些差别?猛一听,这4个差不多,其实它们之间可是有着较大的区别呢!
让我们来计算一下。
根据古代梵典《僧只律》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据此可以推算:一天一夜24小时有480万个“刹那”,24万个“瞬间”,1.2万个弹指,30个须臾。一昼夜有1440分,相当于86400秒。那么,一“须臾”等于48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那我们常用的“一刹那”就应该是0.018秒。
归纳如下:
一「须臾」=2880秒(48分钟)
一「弹指」=7.2秒
一「瞬间」=0.36秒
一「刹那」=一「念」之间=0.018秒
看来,在写文章时,为了表达恰切的意思,对上述概念应斟酌选用。
《中庸》中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好比空气,须臾不可离。那么,一须臾就是48分钟。可是,人缺氧,却不能超过5分钟。
那么,“一弹指”又是多长时间?毛主席诗词中有“弹指一挥间”的诗句,于是有人望文生义,以为“弹指”就是用手指轻轻一弹。其实“弹指”并非指真的用手指“弹”,“弹指”“刹那”都来自印度的梵语,是佛教中计量时间的量词,均表示时间非常短暂的意思。一弹指应该相当于400个刹那,也就是7.2秒。
那么,一「瞬间」呢?如上计算,应是0.36秒。也就是360毫秒。我们计算过人的视、听觉反应速度,即看到或听到某一信号,立即做出反应(如扣指,或敲击键盘)。正常年轻人的最快反应速度是200毫秒,慢则250毫秒。而老年人,可长达500毫秒。由此,用360毫秒来大概平均估计一瞬间,也差不多。
如果说,你在一「刹那」之间,做了错误决定,你这一“念”之差,铸成大错,那么,你所用的时间就是0.018秒,不过是18毫秒,忒短啊!。我们今后,要做出重大决策时,可别那么匆忙,古语说:“三思而后行”,确有其道理。
今年春节,小沈阳的台词,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人眼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人眼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啊哈!”那么,人眼一闭一睁,这一眨眼有多长时间呢,据估计,为0.6秒。大概是一「瞬间」的两倍。
人眼看到的闪电,好像也是一「刹那」间,那么它出现的一「刹那」是多久?有人估计,是300微秒,等于0.3毫秒,等于0.0003秒。真的是急如闪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