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旅游印象(三) (2002年)

作者:谐和。  于 2007-12-11 08:0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旅人游记|通用分类:其它日志

俄罗斯印象(三)

作者:谐和

这回来说 -- 钱,住房和人口问题。

在俄国,所有的官方或者半官方的旅游机构,象大型旅馆,博物院,美术馆,歌剧舞剧院,地铁。。。。。等等都只收卢布,不收外币,而外币基本上限于美元,欧元,瑞士法朗和日元,其它的货币不灵。

你如果想去博物馆,皇宫参观,或者看芭蕾舞歌剧,最好是先换好卢布,这些地方不收外币,而这些地方又恰恰是旅游者最爱去的地方。想来是政府有规定,要在外国游客中将外币‘回收’,把贬值的卢布换出去。在俄国入关时,其他项目都不需申报,唯独要申报带了多少外币入关,出关时也要老老实实填写你带了多少外币出去,数额大了(大概超过了1000美元),就要被带去一旁盘查询问一番,甚至出不去。看来,这个国家现在对外币正处于‘饥饿’状态,这确实是个问题。想想看,20年前,一美元兑约0。50卢布的比价,到1994年‘休克’开始时,变成了1:6,再后来,情况越来越糟糕,到了1998年,休克变成昏死,一个美元就可以换30个卢布甚至更多。也就是说,如果20年前叶尔钦向山姆或约翰牛借了一美元,当时还账,只需掏0。5个卢布,现在却要掏30个卢布出来,你说急不急死人!还有那些借‘民主改革’之风的大佬们,将国有企业掏空贱卖,把国有资产装进自己的腰包,一拍屁股,换成美元等外币,存瑞士或者美国银行去了。卢布在这样的‘改革’下,怎么能不大贬而特贬?

去俄罗斯的游客出门时发现身上没有卢布,怎么办?不要紧,街上到处都是外币兑换所,银行也处处可以见到。印象中,俄国的银行很多,经常见到的是‘俄罗斯’和‘阿尔法’银行,不太清楚哪些是私人的,哪些是官方的,外国银行也不少。我在莫斯科的导游奥尔加对我说,她们家都把钱存在瑞士银行,不存在俄罗斯的银行,因为俄国银行不可靠。要我,我也会这么作,想想看,在一夜之间,你发现你存钱的那个银行突然倒闭,你一生的积蓄被人‘抢’了,是个什么滋味?俄国老百姓在这十年里可是尝够这种滋味了。

在我住的那个旁波罗地海的旅馆楼下有两家银行的换钱所,一个叫‘建设和开发银行’,一个叫‘维京银行’。在旅馆里换钱比较安全,可是看看那价位:买进价是一美元兑换28个卢布,卖出价变成一美元兑换31个卢布,于是一买一卖之间,这个‘维京人’和‘建设和开发’就赚了3个卢布,一百元赚300个卢布,‘弹指一挥间’。

大街上的换钱所倒不这么明火执仗,牌子上都写着,买进价是一美元兑换30个卢布,卖出价也不过31。5个卢布。这样的地方,外面站着带枪的保安,里面有无处不在的保镖,不知是什么人开的,大有被抢过的紧张。我一次也没有在这样的地方换过钱,一是看着那个阵仗害怕,二是有旅游书告知,最好不要在街上的换钱所换钱,不安全也容易受骗。倒是进去瞟过一眼,在涅夫斯基闹市区里,换钱窗口前的人还不少,很多本地人,有个年轻人就乾脆在门口数美元,绿花花的一大叠,也不知是真钱还是假的。

在莫斯科和圣彼德堡市区,我还真没有见到过私人住宅小楼,俄国城市居民基本上还是住在公寓里。有钱的人在乡下可能有个别墅,豪华的程度以钱而异。一般的市民,但凡吃得饱穿得暖的,可以在乡间拥有一个小平房外加一畦小菜地,种上土豆西红柿黄瓜什么的,自种自吃,多余的就拿去集市上卖或者储存起来过冬。俄国人对这种乡下的住处,不管是豪华的还是简陋的,一律称作‘达恰’(DACHA),据说大约30%的俄国城市居民拥有这样的乡间住宅。一到夏天的周末,城市里面人烟稀少,想必都去了‘达恰’。本来嘛,国土这么辽阔,又不象香港新加坡那样,弹丸之地,寸土寸金,再加上人口稀少,乡间的空地多得很呢。人们可以买一个达恰自住,也可以向别人租一栋达恰,全看你自己的荷包。

我在去彼德堡的火车上看见过郊外的这些‘达恰’,很象咱们农村的那些村子,一栋栋单门两窗的小瓦房,墙壁或砖或土或木,十分简单,所不同的是,达恰的常住者,几乎都是城市居民。房子外面有一块小小的菜地,小菜秧子正青青地生长。这是修建在平地上的‘达恰’,想来,修在树林中和山坡上的达恰必定又另有一番情趣。莫斯科的导游奥尔加就有一处达恰在乡下,她谦虚地说,只有穷人才会拥有达恰,他们就靠着在达恰种的土豆玉米蔬菜养家和过冬,因为莫斯科的冬天很长,城里市场上的蔬菜又太贵,吃不起。她的母亲和孩子们一个夏天都住在乡下种菜养鸡,她则待在城里挣钱。如果周末没有旅游团接待任务,她就去乡下,从周五晚上住到周一早晨回城。

莫斯科和彼德堡市中心的居民楼多为18-19世纪的老建筑,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外观,墙柱子上雕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花草,和巴黎的街道很相似。建筑物里面往往是个巨型大院,很深很大,没有阳台的公寓房间,面对着面,窗户紧闭。有的大院里甚至有花园和儿童玩的滑梯,大概是苏联时期改建的居民区。我曾经壮胆走进一个靠近涅夫斯基大街的大院里,幽深得吓人,犹如在森林里穿行。走了个穿通,没见一个人影儿,安静得令人怀疑这里住着人。现在,这种在市中心的住宅都贵得赫人,一般是500-600美元租金(15,000-18,000卢布)一个月,在圣彼德堡闹市区附近,最高的租金达1,500美元(45,000卢布)一个月。

我问过彼德堡的导游奥克萨娜,彼德堡附近工厂一个技术工人每月工资多少,她说是5000卢布左右(圣彼德堡是俄国制造业,精密仪器和造船业中心),于是,普通人住这种公寓几乎是不可能。实际上,有人说俄国经过伟大的美利坚哈佛经济专家和叶利钦的‘休克疗法’改革后,现在的市场经济是‘黑社会’形式,各式各样的大佬在那里开银行,买大楼,放高利贷,然后把钱转到外国银行去买楼包小蜜。我在彼德堡市中心看见的那些漂亮的18-19世纪建筑物的一层楼多半都被私人银行和酒吧占据着,门口站着持枪的保镖,肮脏的小乞丐穿梭其间。楼里面的住户也一定是每个月付得起15,000-45,000卢布的阔人,那些曾经在花园里玩过的儿童们,已经不存在了。

俄国的建筑,如果按时代分,大概有三个阶段:一是18-19世纪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外观结实美丽,雕梁画栋,现在多为富人居住或者国家征用。第二个阶段是斯大林时代,许多建筑物上面有个克林姆林宫似的尖塔,象莫斯科大学主楼和乌克兰旅馆,作为标志性的建筑,一般的居民住宅也还坚实耐用,讲究质量和外观,这些建筑以前的住户多为政府官员,科学家艺术家和普通人,据说现在由于租金上涨而工资不涨,许多人都搬出去了。现在,最便宜也是最让俄国人嘲笑的是1970年代如雨后蘑菇般粗制滥造的居民楼,他们叫那作‘赫鲁晓夫楼’,因为是那个小个子秃头在那个年代下令修建的。我在莫斯科和彼德堡都听见他们嘲笑这种居民楼,觉得是一种城市的耻辱。不幸的是,俄国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住的就是这种‘赫鲁晓夫楼’。

在彼德堡那几天我每天从旅馆旁边的‘赫鲁晓夫楼’下经过,小而黑的窗户里传出来炒菜和说话声,不时有个穿背心的胖女人从懊热的厨房里探出头来吸一口新鲜空气,和楼下的人正好打个照面。楼房的外墙剥落,露出里面的填充物,阳台的预制板栏杆变了颜色,马上就要垮掉的样子,从那下面走过便下意识地缩着头,生怕有东西掉头上。不过,在居民区里可以见到学校和商店,可是,学校的操场上设施陈旧,野草横生;教室的窗户上钉着大木板,也许是玻璃窗太贵,将就用木板代替。走在居民小区里不见什么人影,也很少见到孩子们玩耍,不知人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有个感觉:这个国家病了,缺乏人气。实际上,现在对俄国经济最大的威胁之一是她的人口下降,尤其是男性人口的下降。奥克萨娜告诉我,在彼德堡,由于医生工资低,医院缺经费,许多病人,尤其是老人,得不到应有的治疗而死去。现在在彼德堡,死去的人数是出生人口的两倍,人口呈负增长。回来翻了翻书(MICHAEL  KORT:RUSSIA),说的是,苏联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医疗保健网,可是在1990年代以后,保健网由于缺乏经费而逐渐名存实亡。由于农村穷人大量涌入城市,加上连年打车臣,1993年竟然在莫斯科和圣彼德堡爆发了多年绝迹的白喉,一下子死了30万人。从1992年到1997年,大约有3。5百万年龄60岁以下的俄国人死亡,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1890年代旧俄时期的人口死亡水平。在这个数字中,男性的死亡数字最为惊人,今日俄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已经从十几年前的63。8岁下降到57。3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的数字,俄国男-女平均寿命的差值相差14年,也就是说,平均每一个女人在丈夫死后,还要作14年的寡妇。这个数字已经是世界之冠,可以上吉尼斯大全。

这样的人口比例和负增长,恐怕是经济增长的最大障碍。尤其是这片土地占了世界1 /6的面积,相当于两个美利坚或者N个欧洲。难怪有人惊乎(忘了是叶利钦还是普丁),再这样下去,过不了这个世纪,俄国,作为一个国家,就会从地球上消失了。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谐和。最受欢迎的博文
  1. 情人节已过,还是要谈谈尺寸的问题 [2015/02]
  2. 朗朗和李云迪,更喜欢谁? [2011/01]
  3. 魏则西现象的悲哀 [2016/05]
  4. 剖腹产和婴儿奶粉,救人耶?害人乎?(一) [2015/08]
  5. 从李开复患癌薛蛮子嫖娼说起 [2013/09]
  6. 猝死和慢死 [2013/11]
  7. 严歌苓和冯小刚,演砸了 [2017/12]
  8. 欣闻小贺梅一家人回到重庆。笑一声给贝克捐款者 [2011/08]
  9. 回家(1)----重庆见闻 [2012/09]
  10. 烂苹果也有春天哦 [2014/01]
  11. 毛泽东解决了挨打邓小平解决了挨饿,习近平要解决 挨骂的问题 ... ... ... ... [2013/09]
  12. 武汉新冠肺炎的谣言来源和发病时间点 [2020/02]
  13. 中国和美国换了把交椅。这个世界怎么啦? [2014/12]
  14. 仇恨重庆的“打黑唱红” 者,您的屁股干净吗? [2011/04]
  15. 手把手教你作酒酿(醪糟,佬米酒,糯米酒) [2010/03]
  16. 卡扎菲,白骨精和国际政治 [2011/10]
  17. 儿童节问题:出国真的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吗? [2009/06]
  18. 美国的“政治捐款”制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贪污和腐败-旧文重贴 [2015/02]
  19. 谷哥走了,谷姐来了,很好很好! [2010/03]
  20. 美国在北太平洋搞生物战的可能性--从SARS说起 [2013/04]
  21. 真的是不比不知道,高级的中国动车! 2012年的动车旅行记 [2015/10]
  22. 用事实反驳倍可亲“平凡往事” 其人, 借医院看病吹捧美国人性辱骂中国人性 [2010/02]
  23. 帮穷不帮富,助善不助恶 [2011/08]
  24. “2012” ,包藏着祸心的好莱坞马屁片 [2009/11]
  25. “零团费” 的记忆 [2010/08]
  26. 某些美籍华人,如果美国在亚洲挑起针对中国的战火,你能幸免吗?! [2010/07]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8 21:5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