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俊峰杀人,不属于正当防卫 [2013/09]
- 朗朗国宴演奏之我见 [2011/01]
- 转帖:紧急动员:决战最高法院, 请投庄严一票 捍卫你孩子公平竞争入学名校的机会 [2012/02]
- 方舟子错了:南周不是党产,而是国产 [2013/01]
- 川普总统令的危险:重建意识形态的围墙 [2017/01]
- 试谈胡温民生方面的政绩 [2012/04]
- 二十三年太久 (三) [2012/06]
- 从手段,机会和动机,看究竟谁才是朱令案的嫌犯 [2013/05]
- 我看贝壳村最近的争吵:网络辩论,也要有潜规则 [2012/03]
- 中国的主流传统文化是愚民的文化 [2012/02]
- 六四前夜再谈民主 [2015/06]
- 另类右翼领袖 Richard Spencer 称合法移民对美国危害更大 [2016/11]
- 讨论:六四的镇压是不是带来了稳定和经济发展? [2010/06]
- 真正的美国价值 ——看电影“间谍桥”有感 [2015/11]
- 同情罗秦, 但不明白贺梅父母为什么要两次转让抚养权? [2011/08]
- 声讨日本对华的罪行, 不是民族主义 [2011/09]
- 后谈九一一: 另一组不能忘却的数字 [2011/09]
- 日本地震,本村又有人抛出天谴论 [2011/03]
- 理科思维看儒学之一 [2013/03]
- 柴玲有资格宽恕吗? [2012/06]
- 薄熙来下台, 未必是民主法治的胜利 [2012/03]
朗朗国宴演奏之我见
朗朗在国宴上的演奏, 近几天成了海外华人的热点话题。国内的报刊和媒体在沉默了两天之后, 也终于忍不住开始了评论。那么,这件事是不是如我们有些朋友认为的那样, 是美国人不急只有中国人自己吃饱了撑的,瞎激动呢?
我认为不是,而是恰恰相反,美国人也急,也在骂呢。没准比咱们还急,骂得还凶呢!只不过人家没到贝壳村来骂就是了。
这里举几个例子。一个是CNN的网站上的网友留言。CNN对每一条主要新闻都有开放评论,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到那里去搜搜, 搜检的目录可以选朗朗的国宴演奏,胡锦涛访美,甚至奥巴玛的国情讲话。这些新闻我都在那里看了,也顺带看了读者的评论。可以说,美国佬们是知道这件事的,不仅知道,还很关心,有些人表现得还很气愤。
接下来的例子是白宫出面澄清。想一想看,如果老美真的都不Care的话,白宫有必要出来解释吗?那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白宫难道是向我们贝壳村民解释吗?显然不是,白宫是要平息美国老百姓心中的疑惑,或者是郁闷啊!呵呵。要澄清吗,当然要说没有政治原因了,否则闹出这个笑话白宫也有责任,是不是?
然后一个是朗朗接受媒体访问,解释这件事。如果看了那家媒体穷追不舍的提问,估计谁都会明白媒体可是认为这是个喂读者的好噱头呢。
当然最新的一个例子是前天华尔街时报对此事的评论,问这是不是故意的?华尔街时报是一份严肃,高质量的报纸,不是什么花边八卦小报。我不认为如果美国人都不关心这件事,华尔街时报会对此费那个笔墨,掉那个价。
在这里且不评论朗朗,毕竟这不会产生什么根本性的影响,对他本人,对中美两国都只是个小插曲而已,但似乎还有一些感慨。
一个感慨是美国人变得敏感了,特别是对中国敏感了。美国人再也不是哼着洋基嘟嘟傻高兴的大孩子了。几个月前曾经在《时代》期刊上读过一篇当家记者在中选时写的综合报道。这位记者花了三个星期时间, 每天按计划开车在全美各地采访。采访形式有的是和社区两党领袖交谈,有的是在咖啡馆里随意与生人聊天,还有的是在普通人家的院子里,和几个邻居们一起开座谈会。他的目的是想看看选民们都在想什么呢?
一开始我对他这种采访方式挺感兴趣,便一路读了下去。本来想啊,中选吗,肯定是谈美国国内的事嘛,医改呀,减税呀,金融呀,等等,反正麻烦事一大堆。令我惊奇的是,这篇文章花了四分之一多的篇幅讲中国。奇怪吧,中国和你美国中选有什么关系呀!
但这是这位记者从他和这么多的美国老百姓,社团,政党领导人谈话之后写的总结,并说老美对阿富汗战场根本就不关心,如果有一处提到阿富汗,那就有二十五次提到中国。美国人普遍认为中国人把他们的工作拿去了,把他们的制造业拿去了,把他们后代的希望也拿去了,美国再也不是第一强国了,马上中国人就会取而代之了。
说实话,看了这篇报道,对美国民众这种对中国的感冒有点吃惊。尽管在生活里也能经常感受到这种担心和评论,但对程度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深,还是没有作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中国确实强大了,强大到令美国人敏感了,痛苦了。看看美国网民们对奥巴玛接受中国四百五十亿美元交易的反应吧。可以说大部分人是感到屈辱的,无奈的,甚至还有伤心的。呵呵。
朗朗偏偏就在这么一个时候,弹了这么一首曲子。
这引起了我下一个感慨。
中国在经济方面是强大了,那么在其他地方也要表现出相应的强大才好。朗朗弹的曲目,他的经纪人应该事先知道,中方有关人员也应该事先知道。朗朗可以说他不知道这首歌的背景,白宫也可以说不知道,可经纪人和中方负责人却不能说不知道。选这个曲,是疏忽,还是有意为之? 看来如果没有维基解密,是不得而知了。但不论哪种情形,都不是什么可以令人骄傲的选择。依照中美关系现有的状况,一方面经济上的反差,一方面军事上的不信任,比如刚刚结束的黄海演习,韩朝危机,对中国政府来说,最不想看到的就是中美双方互相之间有任何误解。
细节,细节啊。所谓“外交无小事”,到今天依然还是一句良言。有时候,一首钢琴曲比四百五十亿美元起的作用可能还要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