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俊峰杀人,不属于正当防卫 [2013/09]
- 朗朗国宴演奏之我见 [2011/01]
- 转帖:紧急动员:决战最高法院, 请投庄严一票 捍卫你孩子公平竞争入学名校的机会 [2012/02]
- 方舟子错了:南周不是党产,而是国产 [2013/01]
- 川普总统令的危险:重建意识形态的围墙 [2017/01]
- 试谈胡温民生方面的政绩 [2012/04]
- 二十三年太久 (三) [2012/06]
- 从手段,机会和动机,看究竟谁才是朱令案的嫌犯 [2013/05]
- 我看贝壳村最近的争吵:网络辩论,也要有潜规则 [2012/03]
- 中国的主流传统文化是愚民的文化 [2012/02]
- 六四前夜再谈民主 [2015/06]
- 另类右翼领袖 Richard Spencer 称合法移民对美国危害更大 [2016/11]
- 讨论:六四的镇压是不是带来了稳定和经济发展? [2010/06]
- 真正的美国价值 ——看电影“间谍桥”有感 [2015/11]
- 同情罗秦, 但不明白贺梅父母为什么要两次转让抚养权? [2011/08]
- 声讨日本对华的罪行, 不是民族主义 [2011/09]
- 后谈九一一: 另一组不能忘却的数字 [2011/09]
- 日本地震,本村又有人抛出天谴论 [2011/03]
- 理科思维看儒学之一 [2013/03]
- 柴玲有资格宽恕吗? [2012/06]
- 薄熙来下台, 未必是民主法治的胜利 [2012/03]
非常感谢参加其他信仰论坛两周以前举行的“圣诞快乐还是节日快乐”辩论的所有网友!因为按照规定在辩论帖里只谈论个人的观点, 所以我无法在那里对每一位发言的网友一一回应。谨在此一并致谢!
此次辩论共有二十四位网友参加,其中持正方观点为:VANO,活水涌泉,来往加国,异域堂,司徒恭平,白露为霜,海外粪青,来往加国,汉绅和太湖散人。反方为: 在美一方, hellman,宜修,人间的盒子,qionghua,jiandao,隔岸观火,
还有kylelong,怎么也飞不高,sousuo,云暖海流, oneweek和追求永生也发表了对辩论议题的看法,可惜无法对其观点进行归类。
首次尝试,虽然参与的人数还不算多,不过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比如正如异域堂网友指出的那样,辩论的观点还不够对立,应该是只能取一种的选择。因为作为个人,可以向不同的人士用不同的问候语。如果题目加上商店或公共服务和政府场所,就更为明确。另外,应该考虑设立评委评议。
我本人很有兴趣继续举办这样形式的辩论。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深深有感于这些年在网上看到的一些所谓的“辩论”。经常是辩不到几句,就开始问候对方。高级一点的,不说脏话,可是论证功夫也几乎为零。多是感情用事,比谁的嗓门高。鲜有可以有理有据把自己的观点从容不迫地讲出来的。就算是屁股决定脑袋,可也还是要有个脑袋过滤一下,而不是直接就通嘴巴,是不是?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双方不欢而散。
据说美国高中有一个叫LD(Lincoln–Douglas debate)辩论比赛。命题在1至2个月内是固定的一个。但参赛的选手必须同时准备正方和反方。一轮比赛中, n 场你是正方, 另外n 场是反方。 如命题“圣诞快乐还是节日快乐”,第一场你要论证命题正确,对方的论证不对; 而下一场反过来,要论证命题不正确。很有意思, 而且哲学和逻辑水平很高。我觉得我们其实都应该接受一些这样的训练。特别如宗教或着社会问题这类题材,不像自然科学只有唯一的答案,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结论。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如何在不伤害对手的情况下,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聆听对方是否也有道理,以什么论据支持自己的论点。
说到不同观点,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诺贝尔奖得主Robert Aumann曾经写过一篇“Agree on Disgreeing”,大意是说这是不可能的。即如果辩论的双方对一件事都掌握同样的常识,则经过几番辩论之后,双方会达到相同的观点,而不是同意于不一致的意见。并且举例,如“上帝是否存在”,“宇宙如何产生”这样的问题都会有趋于一致的结论。而且计算机专家还证明了所谓“有益”的辩论不会无穷尽地继续,在有限回合之后就会停止,即产生统一的结果。当然这里的假设是双方都是同样理性的,并且在对话的时候,能够不断地根据对方提出的信息修改自己的结果。进一步,计算机科学家 Scott Aaronson 证明,如果对话双方都是诚实的,那么这种对话可以在不太多的几步内结束。
当然,这里考察的对话或辩论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可以说是纯学术的。比如说什么是同样理性,什么是掌握同样的常识。不过至少说明了很多情况下,真理确实是越辩越明的。如果你是真诚的真理追求者,是可以在辩论中接受对方的信息,有可能修改或改变你的立场的。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惊诧而值得深思的结论。
如此说来,辩论不仅能让我们学会以清晰的逻辑推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可以从与对方的交流中得到新的信息和知识,丰富自己,改进和提高自己,向着真理的巅峰更进一步,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除了这个主要理由之外,举办辩论,也有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和参与我们其他信仰论坛的意思。欢迎网友们提出各种建议!
此次辩论共有二十四位网友参加,其中持正方观点为:VANO,活水涌泉,来往加国,异域堂,司徒恭平,白露为霜,海外粪青,来往加国,汉绅和太湖散人。反方为: 在美一方, hellman,宜修,人间的盒子,qionghua,jiandao,隔岸观火,
还有kylelong,怎么也飞不高,sousuo,云暖海流, oneweek和追求永生也发表了对辩论议题的看法,可惜无法对其观点进行归类。
首次尝试,虽然参与的人数还不算多,不过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比如正如异域堂网友指出的那样,辩论的观点还不够对立,应该是只能取一种的选择。因为作为个人,可以向不同的人士用不同的问候语。如果题目加上商店或公共服务和政府场所,就更为明确。另外,应该考虑设立评委评议。
我本人很有兴趣继续举办这样形式的辩论。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深深有感于这些年在网上看到的一些所谓的“辩论”。经常是辩不到几句,就开始问候对方。高级一点的,不说脏话,可是论证功夫也几乎为零。多是感情用事,比谁的嗓门高。鲜有可以有理有据把自己的观点从容不迫地讲出来的。就算是屁股决定脑袋,可也还是要有个脑袋过滤一下,而不是直接就通嘴巴,是不是?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双方不欢而散。
据说美国高中有一个叫LD(Lincoln–Douglas debate)辩论比赛。命题在1至2个月内是固定的一个。但参赛的选手必须同时准备正方和反方。一轮比赛中, n 场你是正方, 另外n 场是反方。 如命题“圣诞快乐还是节日快乐”,第一场你要论证命题正确,对方的论证不对; 而下一场反过来,要论证命题不正确。很有意思, 而且哲学和逻辑水平很高。我觉得我们其实都应该接受一些这样的训练。特别如宗教或着社会问题这类题材,不像自然科学只有唯一的答案,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结论。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如何在不伤害对手的情况下,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聆听对方是否也有道理,以什么论据支持自己的论点。
说到不同观点,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诺贝尔奖得主Robert Aumann曾经写过一篇“Agree on Disgreeing”,大意是说这是不可能的。即如果辩论的双方对一件事都掌握同样的常识,则经过几番辩论之后,双方会达到相同的观点,而不是同意于不一致的意见。并且举例,如“上帝是否存在”,“宇宙如何产生”这样的问题都会有趋于一致的结论。而且计算机专家还证明了所谓“有益”的辩论不会无穷尽地继续,在有限回合之后就会停止,即产生统一的结果。当然这里的假设是双方都是同样理性的,并且在对话的时候,能够不断地根据对方提出的信息修改自己的结果。进一步,计算机科学家 Scott Aaronson 证明,如果对话双方都是诚实的,那么这种对话可以在不太多的几步内结束。
当然,这里考察的对话或辩论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可以说是纯学术的。比如说什么是同样理性,什么是掌握同样的常识。不过至少说明了很多情况下,真理确实是越辩越明的。如果你是真诚的真理追求者,是可以在辩论中接受对方的信息,有可能修改或改变你的立场的。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惊诧而值得深思的结论。
如此说来,辩论不仅能让我们学会以清晰的逻辑推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可以从与对方的交流中得到新的信息和知识,丰富自己,改进和提高自己,向着真理的巅峰更进一步,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除了这个主要理由之外,举办辩论,也有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和参与我们其他信仰论坛的意思。欢迎网友们提出各种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