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俊峰杀人,不属于正当防卫 [2013/09]
- 朗朗国宴演奏之我见 [2011/01]
- 转帖:紧急动员:决战最高法院, 请投庄严一票 捍卫你孩子公平竞争入学名校的机会 [2012/02]
- 方舟子错了:南周不是党产,而是国产 [2013/01]
- 川普总统令的危险:重建意识形态的围墙 [2017/01]
- 试谈胡温民生方面的政绩 [2012/04]
- 二十三年太久 (三) [2012/06]
- 从手段,机会和动机,看究竟谁才是朱令案的嫌犯 [2013/05]
- 我看贝壳村最近的争吵:网络辩论,也要有潜规则 [2012/03]
- 中国的主流传统文化是愚民的文化 [2012/02]
- 六四前夜再谈民主 [2015/06]
- 另类右翼领袖 Richard Spencer 称合法移民对美国危害更大 [2016/11]
- 讨论:六四的镇压是不是带来了稳定和经济发展? [2010/06]
- 真正的美国价值 ——看电影“间谍桥”有感 [2015/11]
- 同情罗秦, 但不明白贺梅父母为什么要两次转让抚养权? [2011/08]
- 声讨日本对华的罪行, 不是民族主义 [2011/09]
- 后谈九一一: 另一组不能忘却的数字 [2011/09]
- 日本地震,本村又有人抛出天谴论 [2011/03]
- 理科思维看儒学之一 [2013/03]
- 柴玲有资格宽恕吗? [2012/06]
- 薄熙来下台, 未必是民主法治的胜利 [2012/03]
记忆中只有一些片断,有些已经模糊了,有些依然很清晰。
一.我的班主任和严家其的文章
还记得那排教室和外面的荷花塘。我的班主任是个中文系毕业没有几年的小伙子,长得很斯文。他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对时政评论几句,作为开场白,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我们从他那里也学了不少时髦的名词,比如民主沙龙之类的。大约是四月底或五月初的时候,老师拿来一张报纸,好像是中国青年报,上面刊有严家其的文章“论民主三原则”。老师说要我们好好读读,准备在学校的集会上朗诵。
严家其时任体改所所长。学数学出身,文章写得简洁,有条理,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好记。我现在还记得那篇文章写的民主三个原则是:多数人原则,少数人原则,和程序原则。特别对后两个原则印象深刻: 少数人原则:民主要尊重少数人的权利,防止多数人暴政;程序原则:决策和执行过程要程序化, 规则化。尽管当时对政治不懂,也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很多概念是囫囵吞枣般地咽下,不过这篇短文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我学习民主的入门书。
我们的朗诵会,最后还是召开了,在七月份。不过题目按照学校的要求改为统一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班主任老师带了我们三年,后来在我们升高中的时候,调到学校团委。然后考上了外贸学院的研究生,离开了学校。毕业之后在一家中资银行工作。
严家其流亡海外之后,据说是少数有骨气的民运分子之一。即使生活清苦,仍然坚持自食其力,以保持政治观点的独立。
二.三角地的大字报
班里要组织春游,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小干部先到公园看好地形,作了计划,然后拐到了北大校园三角地。
那里可真热闹!大大小小的大字报贴满了布告栏,还有16楼和17楼两幢宿舍楼。有一些条幅挂在了树上。大多数人都在驻足观看,也有人拿着喇叭演讲。可惜绝大部分的内容今天全都忘了,只对三张还有印象:一张是讲中国的群众运动历来就没有好下场。可能因为当时大家都怀着一颗十分兴奋的心情,对这种冷言冷语觉得刺耳罢。另一张是说今天的中国是全民腐败。其他的都是在指责执政党腐败,这个全民腐败的提法,却有新意。当然印象最深的是一副对联:“共产党,比基尼,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新闻界,遮羞布,多种层次,一块的确良(凉)”。这是两条长长的白色条幅,从三角地西侧新华书店旁边楼上的窗户里垂下,用黑色毛笔写着。行人走过,无不莞尔。
“群众运动没有好下场”不幸被言中了。只是估计本文的作者也没有料到政府会以怎样的手段来收场吧。结局之惨烈,在中共执政后的历史上也没有可比的先例。
当时的官倒和腐败比起今天,又算得了什么?如果说当年就是全民腐败,现在可以说是全社会溃烂了。
那条对联,则很快传遍了各大校园,流传至今。 特别是上联。
而那块著名的三角地,于2007年被北大校方清除。三角地今天已经再也不存在了。
三. 游行队伍中的女孩和男孩
没有去过广场,但是目睹过学生游行的队伍。那是“四二六”社论发表之后的第二天。在中关村和海淀黄庄的那条路上,上学的路被游行的队伍堵住了,有戴着纠察队字样的大学生喊着“借光,借光”。大家都停下来看。北大的学生走过来了。最前面高举的是几块写着宪法中关于言论自由的大牌子。上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民有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等。队伍很安静,外面有纠察队拦着,大约是防止外人溜进队伍。
队伍里的学生三三两两,并没有严整统一的步伐。还有人穿着拖鞋。当时最吸引我眼球的,是一个女孩,左手搭在身边男孩的臂弯里,长发向后飘起。那个男孩戴眼镜,抿着嘴,右臂就那么一直端着。
这幅图面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青春,理想和热血。多年过去,也许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会反思,甚至批评学运中组织者的失误。然而,是谁可以对这样年轻的生命开枪呢?无论某些学生领袖有多少错,屠杀手无寸铁的学生和市民都是不可原谅的罪恶。
北京日报“四二六”颠倒黑白的社论,引起了巨大反弹。也可以说是八九学运的一个分水岭。
四.爸爸妈妈的眼睛红了
那天早上妈妈说系里派车,她和爸爸会到看广场上看绝食的学生。吃早饭的时候,妈妈调侃道:“这些孩子绝什么食呀,肯定肚子一饿, 等没人的时候,就悄悄吃点巧可力,饼干什么的。”我本能地抗议: “妈, 你这纯粹是诬蔑呀。人家说绝食那就是绝食,不会吃东西的!” 妈妈还笑: “是吗?咱们看好了。” 临出门的时候,我对妈妈的态度极其不满。
下午放学回家后,爸爸妈妈已经回来了。眼睛都是红红的,肿肿的。我问:“去广场啦?”妈妈抹着眼泪:“唉,我们班里几个学得最好的,都躺在里面绝食。给什么都不吃。”我不禁说道:“妈你也真是的,都这会儿了,还分什么学得好学得不好呀?”妈妈说:“那倒也是。不过那个某某某,还有那个谁谁谁,真的是很聪明啊,我总是让他们上黑板算题的。”唉,没办法,妈妈大概还是从自己喜爱的学生身上更容易引起联想,以此推人吧。
爸爸则坐在沙发里一直不说话,眼里噙着泪水。压抑,沉痛。和早上还算轻松的表情大不一样。
以后的日子里,爸爸妈妈的心情是愈来愈悲愤的,特别是开枪之后。不过那天的下午,是我从小长到那么大,第一次见到他们流泪。
爸爸后来说,学生们最后还是接受了建议,会喝一些牛奶,奶昔等营养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