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俊峰杀人,不属于正当防卫 [2013/09]
- 朗朗国宴演奏之我见 [2011/01]
- 转帖:紧急动员:决战最高法院, 请投庄严一票 捍卫你孩子公平竞争入学名校的机会 [2012/02]
- 方舟子错了:南周不是党产,而是国产 [2013/01]
- 川普总统令的危险:重建意识形态的围墙 [2017/01]
- 试谈胡温民生方面的政绩 [2012/04]
- 二十三年太久 (三) [2012/06]
- 从手段,机会和动机,看究竟谁才是朱令案的嫌犯 [2013/05]
- 我看贝壳村最近的争吵:网络辩论,也要有潜规则 [2012/03]
- 六四前夜再谈民主 [2015/06]
- 中国的主流传统文化是愚民的文化 [2012/02]
- 另类右翼领袖 Richard Spencer 称合法移民对美国危害更大 [2016/11]
- 讨论:六四的镇压是不是带来了稳定和经济发展? [2010/06]
- 真正的美国价值 ——看电影“间谍桥”有感 [2015/11]
- 同情罗秦, 但不明白贺梅父母为什么要两次转让抚养权? [2011/08]
- 声讨日本对华的罪行, 不是民族主义 [2011/09]
- 后谈九一一: 另一组不能忘却的数字 [2011/09]
- 日本地震,本村又有人抛出天谴论 [2011/03]
- 理科思维看儒学之一 [2013/03]
- 柴玲有资格宽恕吗? [2012/06]
- 薄熙来下台, 未必是民主法治的胜利 [2012/03]
Tom Honks 扮演 Abel 的律师 Donovan,一个保险公司的律师,被公司合伙人选择来承担这个别人不愿意承担的任务。正如他开的玩笑那样:“Everyone will be happy if I lose”。尽管他从未为间谍或叛国者辩护过,但他却相信美国的司法制度,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公正的审判,在家人不理解的情况下,开始了为国家敌人的辩护。
在与 Rudolf Abel 第一次见面中,Abel 问他为什么同意代理他,Donovan 回答说,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人被你们抓住了,希望你们也能好好地待他。然后告诉他的受理人他们之间的所有谈话,只能保持在他们两人之间,起诉之前不能和其他人透露。
这个貌似例行公事的条文马上就受到了考验,不过不是在Abel 一方。FBI的警员开始询问 Donovan 讲了什么?却遭到了 Donovan 的一口拒绝,因为违反了律师和客户之间的保密协议。FBI警员吃惊地大叫:“你说什么?他是我们国家的敌人!我代表的是政府!没有规定说政府不能知道!” Donovan回答说:“从你的姓氏上,我知道你的父母大概来自德国,我呢,是爱尔兰后裔。我们都来到美国,是什么把我们维系在一起?是美国的宪法。那就是规定!” 然后扬长而去。
当他和监察官,法官讨论开庭日期的时候,书生气十足地提出因为准备不充分,应该延长三星期,引起法官的一顿臭骂。
Rudolf Abel 迅速被陪审团定了三项重罪。在与 Abel 的再次见面中,Abel 在面临可能的死刑判决面前所表现的镇定和淡然赢得了 Donovan 的尊敬。Abel 一直拒绝和美国政府“合作”,宁愿被囚禁,并且有可能遭受酷刑,甚至被送上电椅。他对他自己国家的忠诚令 Donovan 下决心让他免于一死。
他专门造访法官,劝法官让 Abel 活下来。理由是,第一,以后有可能他改变想法,告诉美国政府想知道的东西;第二,如果某一天美国方面有人落入苏联之手,或许可以拿 Abel 去交换。法官在最后一刻听从了他的建议,判了 Abel 三十年徒刑。听众席中立刻大乱,有人大叫为什么不吊死他?
Abel 显然自己也未料到如此到判决。他在其后的会谈中问 Donovan 为什么从来没有问他是不是间谍?因为他有可能真是个间谍呢?Donovan 回答说,你做了什么不是我关心的。他们说你做了,他们要去证明,不是我。我只关心你是不是受到了公平的裁决。
为了这个公平裁决,Donovan 并没有在三十年有期徒刑的结果面前止步。他进一步上诉美国高等法院,以警方没有持合法的搜捕证而搜查Abel的住所为由。尽管高院最终以5-4否决,但结果依然十分接近!
这是“间谍桥”里面 Donovan 完成的第一项任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挽救 Abel 的第一条理由并没有成立,Abel 在狱中始终保持沉默。不过,第二条理由在五年之后真的发生了。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能猜到了。为了不进一步破坏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读者的胃口,我这里就不再讲述了。不过可以预告的是,Donovan 的足智多谋和对道义的固执坚守, 使得美国在这次交换战俘中赢得了超过预期的胜利。
二十多年之后,冷战以东方阵营的自我轰然崩溃而告结束,而西方阵营并没有直接地发射一枪一弹。这样的结局,仿佛影片已经给出了原因。一方是 Donovan 所坚信并且可以实现的“每个人都应该得到辩护,每个人都是重要的”的社会(“Everyone deserves defense. Everyone matters”),另一方是可以向试图翻越柏林墙的自己的公民开枪的政府,孰赢孰败,已见端倪。
昨晚电影散场回家的路上,夜雨中听着收音机播放的巴黎人质一个接一个的被屠杀的新闻,感到格外凄冷。然而,远处的点点灯火,在黑暗中摇曳着,依然散发着橘黄的光芒,仿佛要温暖路人的心。对于每一个人的尊重,以及对于法律的尊重,是不是可以再次战胜无视生命的野蛮?我的内心也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