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俊峰杀人,不属于正当防卫 [2013/09]
- 朗朗国宴演奏之我见 [2011/01]
- 转帖:紧急动员:决战最高法院, 请投庄严一票 捍卫你孩子公平竞争入学名校的机会 [2012/02]
- 方舟子错了:南周不是党产,而是国产 [2013/01]
- 川普总统令的危险:重建意识形态的围墙 [2017/01]
- 试谈胡温民生方面的政绩 [2012/04]
- 二十三年太久 (三) [2012/06]
- 从手段,机会和动机,看究竟谁才是朱令案的嫌犯 [2013/05]
- 我看贝壳村最近的争吵:网络辩论,也要有潜规则 [2012/03]
- 六四前夜再谈民主 [2015/06]
- 中国的主流传统文化是愚民的文化 [2012/02]
- 另类右翼领袖 Richard Spencer 称合法移民对美国危害更大 [2016/11]
- 讨论:六四的镇压是不是带来了稳定和经济发展? [2010/06]
- 真正的美国价值 ——看电影“间谍桥”有感 [2015/11]
- 同情罗秦, 但不明白贺梅父母为什么要两次转让抚养权? [2011/08]
- 声讨日本对华的罪行, 不是民族主义 [2011/09]
- 后谈九一一: 另一组不能忘却的数字 [2011/09]
- 日本地震,本村又有人抛出天谴论 [2011/03]
- 理科思维看儒学之一 [2013/03]
- 柴玲有资格宽恕吗? [2012/06]
- 薄熙来下台, 未必是民主法治的胜利 [2012/03]
人们喜欢挨鸡蛋,还是接受鲜花?貌似这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当然是鲜花喽!且慢,最近一期的《经济学人》(1月4日)中有一篇文章提到了一个由多伦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两个经济学家做的试验,试验结果可能是你更喜欢。。。挨鸡蛋!
话说这两位经济学家去了一家中国生产电子元件的工厂,研究怎样使奖金的效益更高。大多数人可能会提议增加奖金的数目,但这两位经济学家却把注意力放在发奖金时,应该如何遣词造句。
在星期开始的时候,一组工人被告知,如果他们达到了某一产量目标,他们会得到80元的奖金。而另一组工人则被告知,本周你们会有80元奖金,但如果没有完成某一产量指标,你们就会失去这笔奖金。
从客观上讲,虽然这两种叙述方式不一样,但得到奖金的条件是一样的。但是在一个所谓的“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的心理定律下,第二种叙述方式应该更为有效。因为工人们认为奖金已经是他们的了,因此会更为努力地工作以防失去它们。
一星期之后的结果果然和预计的一样。
害怕失去是比争取得到更为有效的动力,而且这个差别在长期之内都是一致的,并不是工人们对奖励系统的理解有误。
人真是个矛盾的动物。要搞清为什么会这样,可能还得请心理学家,脑神经学家,生物学家等等一起出手。
这种“损失规避”其实可以解释许多事情。比如,你想让别人发好帖吗?那就给他/她颗大鸡蛋!让他/她感觉有失颜面,保证立刻重整旗鼓,再接再励,佳作不断,比献一朵鲜花好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