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我和儿子一起成长系列之一(征求意见稿)

作者:平凡往事  于 2011-4-28 10:4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原创文学|已有31评论

 
     

 

引言:



儿子睿8岁出国,先后在加拿大和美国读完小学和中学,18岁时宣誓成为美国公民。同年在得知自己被美国名校录取时,睿不无遗憾地对我说:如果我出生在美国,一定要去参加美国总统选举! 遗憾的是作为父母,我们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一。 降生




我手里拿着一份参考消息,在xx医院妇产科外面的走廊里焦急地等待着儿子的出生。



临进产房前,作为高龄产妇的老婆,曾用半真半假的口吻嘱咐过我:

孩子出生以后,千万别忘了问医生,儿子是否有豁唇,或其它不正常的体征,特别是他的手和脚。

经她这么一说,我顿时紧张起来。产房外的走廊里,等待的人虽然不多,但每个人都是一付忧心忡忡的样子。许是受环境的影响,我的心里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七上八下起来。就在这时,只见从产房里走出一位医生,一边提问,一边让我在一张单子上签字。



如果有危险,保大人还是保孩子?

都保,大人和孩子都保!

你只能有一种选择!

保大人!

此话一出口,我突然感到有些不安,仿佛真的发生了什么。我站在产科的外面,简直像受刑一般,那种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将近12点40分左右,一位护士抱着一个婴儿从产房中出来,并大声喊道:

xx的爱人在吗?

在,我就是。

我忐忑不安地走上前去,

我老婆还好吗?

放心吧,母子都平安。

我这才开始仔细端详起护士怀中的儿子来,只见他一付可怜兮兮的样子,满脸胎渍不说,浑身上下还皱巴巴的,和想象中的一点都不像。我把刚出生的小孩,当成墙上年画中的娃娃了。



我突然想起老婆的嘱咐,于是赶紧问护士 :

他没有什么问题吧?

没问题。

手指和脚趾,你都仔细看过了吗?

护士扑哧的笑出声来:

一切正常,是10分!



儿子一切正常,是10分!我鹦鹉学舌般地向躺在病床上的老婆重复着护士的话。

那天反复出现在我头脑中的是那些似懂非懂的医学术语: 术前患者家属签字,脐带绕颈三周,羊水,催产针。



但真正让我激动不已的是初为人父的事实,这种由孩子到父亲的变化对我而言无疑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童年


睿从小到大,我几乎没有管过他,更别说像其他家长那样言传身教了。当人家带着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一些专业技能如画画,弹琴,跳舞,武术等时,我可能正为所谓的事业陪客人喝酒,在舞场中鬼混,在夜店里K歌,或在某个角落里和别人为利益讨价还价,我真的算不上一个好父亲!

有一天我正坐在公司里处理业务,突然接到幼儿园老师打来的电话:
睿拉裤子了,麻烦你赶紧准备些换洗衣服送过来。
找她妈去啊,她不是就在你们医院里工作吗?
你爱人正在给病人做麻醉,离不开。

我极不情愿地离开办公室,先赶到百货大楼给孩子买了套换洗衣服,和一条毛巾被,然后才不慌不忙地赶往幼儿园。

等我到了那里,眼前的一切,让我感到非常揪心。偌大的空间里所有床位都空着,唯独儿子一个人,光不出溜地站在自己的小床中间,正眼巴巴地往门外瞧。我赶紧跑上前去,迅速把新买的衣服给他穿好,然后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在整个过程中儿子没说一句话,他的眼里没有怨,也没有眼泪。我感到心中一阵绞痛,一个人受到委屈时,最想当着亲人的面宣泄出来,更何况是个孩子呢!睿没有这样做,这说明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一定是没有把我当成他的亲人。作为一个父亲还有比这更失败的吗?

儿子从小节俭,这一点很像他的母亲。有一次我骑车带孩子在家附近玩耍,我非常喜欢让孩子坐在前粱上的那种感觉,这样显得我们之间很亲,很近,也方便交流。在经过地摊时,我看到有人卖草莓,就停下车买了两斤。睿当时没有说什么,只是把头扭向一边不再理我。在回家的路上,他突然冒出一句让我听后啼笑皆非的话来:

见啥买啥,怪不得妈妈总骂你呢!

我不禁哑然失笑。才5岁的孩子就知道拉大旗做虎皮的道理,而且还运用得恰到好处。

还有一次,我和儿子经过一处公共垃圾箱时,里面散发出阵阵臭味。我马上拉着儿子飞一样地跑开了。停下来后,我有些像恶作剧似地问儿子:

告诉爸爸,是我的脚臭,还是那个垃圾箱臭?

那是不一样的!

他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对我的问题没有正面肯定和否定,却给出一个说得过去的结论来。儿子小小年纪,处世如此圆滑,即不得罪我,又巧妙地回答了我的问题,而我和他妈都是那种胸无城府的人。

睿也有顽皮和天真烂漫的时候。比如有一次,我指着天上的云彩问他:

云在做什么?

在天上散步!

才5岁的孩子,他不是诗人,但他起码比我有想象力!


还有一次,我去学校接他。随着一阵铃声,学生们排着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走出了教学楼。我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儿子。我和他的目光有过几妙钟短暂的接触,我甚至看到了他眼神中兴奋的光芒。而当我想叫住他时,他却突然把头扭向别处,仿佛我不存在似的。直到队伍解散时,他才像突然见到了我撒着欢儿向我的怀里扑来。我这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做给老师看的。而值得我欣慰的是,一个7岁的孩子已经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

睿在国内只读过小学一年,记得他当时的班主任姓王,刚从师范毕业不久。王的素质很低,动辄打骂学生。她曾经用一本书把一个女孩的脸划出一条很大的口子,缝了好多针。睿不喜欢中国学校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老师太法西斯。直到现在,提起在国内上小学的事,睿还心有余悸。刚出国那会儿,我经常问他同样的问题:
国内和国外的老师有什么不同?
中国老师打人。
国内好还是国外好?
国外好!
如果说王属于中国教师队伍中的个别现象,那么睿真的很不幸。

睿是左撇子,对此我和他妈一直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上学校后,王就逼儿子用右手写字。这我可以理解,我们小时候老师也是这么要求学生的。在国内这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国外这就属于侵犯人权了。由于突然改成右手写字,睿一时适应不了,从而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成绩。为了评先进班级,每逢考试,王就让睿向当医生的妈妈要诊断书; 而考试的当天就留在家里,等考试结束后再来去学。睿怕我们去学校找王,因此一直隐瞒实情。如果碰巧被我发现问他为什么没有去学校,他就谎称学校放假。我和他妈当时谁也没在意,更没有想到孩子是在撒谎。而睿回到学校后,因交不出病假条没少挨王的体罚和打骂,这些还是他长大后才告诉我们的。有几次王直接把电话打给他妈索要病假条。起初他妈怕不答应她,王会因此把气撒在孩子身上,所以就违心地开了诊断书。谁知王得寸进尺,最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妈终于到学校直接去找王理论。但之后又非常后悔,整天提心吊胆,生怕王会因此给睿穿小鞋。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在国内学生家长要看老师的脸色并投其所好,而国外情况却恰恰相反。如果多次被人投诉,教师的资格就难免不保了。






三。 移民加拿大

我是拿工作签证出国的,从一个家庭的意义上讲我算是打前站的。一年半以后,老婆和儿子才凭着移民纸漂洋过海来加拿大和我团聚。那时我虽然对未来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但已经渐渐适应了国外的生活,而且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朋友圈。这无疑对家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尽快安定下来很有帮助。那年儿子还不到八岁,在国内上小学一年级。对移民这样的大事,除了好奇外,就是从此以后我们全家可以生活在一起了。我不知道,由于生活的改变给儿子的心理会带来怎样的伤害或喜悦。但我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你们,出国是我们大人的选择,在这件事上孩子完全是被动的。我不想以此标榜自己的高尚,更不想说什么出国全是为了孩子。不是,起码我不是,我就是为了自己,为了能实现梦寐以求的出国梦。


在加拿大上小学很简单,只要告诉校方,家庭住址和大人的联系方式就可以了。而不像美国那样首先要检查孩子在国内时的医疗本,看是否接受过美国认可的预防措施,否则必须去医院补齐所有缺项才能入学。如果没有那个大黄本子,孩子上学的事免谈。我和他妈商量后决定让儿子就近上了一所小学。至于应该上几年级,我们却完全没有概念,于是就按在国内上学的进度入学了。事后想想作为家长,这种做法对孩子极不负责任。起码应该事先听取一下‘过来人’的意见,再权衡利弊,设身处地去考虑孩子的适应能力,然后根据情况再做决定。幸好加拿大小学学习的内容比国内浅,否则睿一句英语不会就很难跟上进度以及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另外,加拿大学校里气氛宽松,老师和同学们又非常友善、乐于助人,从而也大大地缩短了睿适应的周期。

一个月下来,我惊奇地发现,儿子眼里的忧郁消失了,而且还多了几分自信。每次当我问起他是否喜欢新学校时,他总是仰起头来,毫不犹豫地说:喜欢,非常喜欢! 他的班主任还专门让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steven关照儿子,并安排他们同桌,使得儿子很快就如鱼得水般地习惯了一切。放学后,儿子在steven 的陪同下到离学校只有五分钟路程的after school,等我们下班后去接他回家。after school很像国内的学前班,是专门为那些放学后家里没有大人照顾、又不符合政府规定可以独自留在家中年龄的孩子们准备的。在after school里,不但有各种专业教师,还有许多玩具、书本和零食。正因为有了它,双职工的家长们才能安心工作。加拿大是个福利很好的国家,新移民可以免费享受许多公共福利,如after school、医疗保险、各种职业培训班等,而且许多都是免费的。难怪一个曾经在国内做过高官的朋友经常感慨地对我说:加拿大才是毛主席所说的、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国家!

儿子很快就喜欢上了国外的生活,只是还没有加拿大土生土长的孩子那么open、坦然和真诚。平时我们出去散步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儿子的同学。而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即使才认识不久,彼此还不熟悉,但都会主动和儿子打招呼。起初儿子很不习惯,为了掩饰不知所措,他总故意装出一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样子。有时在我们一再催促下才勉强挤出来一句:HI !对此我和他妈都很不以为然。虽然我们自己还没有完全习惯这种与人相处的方式,但我们还是以家长自居,简单粗暴地训斥他的不礼貌。现在想想,当时儿子也很无奈,他出国才几天,就要直面和国内大相径庭的语言环境、风俗习惯和文化氛围,又如何能从容自若地应对这一切的变化呢? 作为家长,我们很少设身处地去想他的处境和难处。不仅如此,还经常为了所谓的面子,无理地去指责孩子,这是一种自私更是修养问题。

我们这些受中国教育长大的人与西方社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出国后虽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许多,但有些东西永远都无法改变。因此有时少说比多说更有意义,尤其是那些连我们自己都还没有完全弄明白的问题,就更要三缄其口,这才是一种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其实孩子们也和大人们一样,需要时间和学习,去适应和融入到一个文化、语言、环境都是全新的社会中去。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付出代价,也会犯许多错误,这就是成长过程。

我们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总会习惯性地找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为自己开脱,却吝啬得不肯给孩子们机会和时间,用我们望子成龙的一厢情愿,采取拔苗助长的方法,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意志和价值观去生活和成长,这是一种对孩子人格的亵渎和践踏,更是一种犯罪行为。

有一天老婆突然告诉我,接儿子时老师说他的数学成绩有点退步,希望我们当家长的能做些什么。回家后我翻了翻他的课本,里面都是些最基本的乘法运算。于是叫他过来:
6乘8是多少?

他拿个纸写了半天才得出结果,用的是加法累计的方法。

用九九表重做! 我大声呵斥道。

忘了。
他眼泪巴巴地看着我小声说。

其实这也不能怪他,因为在国外做乘法时不用九九表,是我犯了经验主义。但即便如此我还是用了几天的时间,硬逼他背熟了九九表。两周后,他拿回的卷纸上有一个用红笔圈着的100分。我不知道儿子是用什么方法做到的,我也不关心过程,但结果却是我满意的。从小学到中学,这是我唯一的一次检查睿的作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没有尽到一个作父亲的责任。如果不是西方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善和健全,使得孩子们有一个良性的成长空间;如果睿一直在那个动辄就不让他考试的王老师的教育下,不知道现在会变成什么样子,更别说能考上美国的名校了。但也许正是由于我们的无为,才有了睿的有所为。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和他妈的意见破天荒的一致:顺其自然!如果不是必需,绝不干涉孩子的选择,因为孩子有权力享受自己的人生,而任何人都没有权力以任何理由剥夺它。我们的下一代是要在未来的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生活在西方社会的国度里。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感知对与错,有利于孩子心智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千万不要试图把我们的梦想和价值观,变成望子成龙的一部分,这样做是一种残忍,更是一种自私。



Read more:


高兴
1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7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1 个评论)

2 回复 平凡往事 2011-4-28 10:51
本稿只求意见,不需要感想,谢谢!
3 回复 leahzhang 2011-4-28 11:23
   多用儿子的话,少用你的评论,会更生动,更吸引人。儿子说的话常常更真实,有他自己的亲身体会和经验。比如,你问问他在国内幼儿园被老师欺负时是怎么想的?
1 回复 平凡往事 2011-4-28 11:52
leahzhang:    多用儿子的话,少用你的评论,会更生动,更吸引人。儿子说的话常常更真实,有他自己的亲身体会和经验。比如,你问问他在国内幼儿园被老师欺负时是怎么想的 ...
意见很好,非常感谢
1 回复 smartman 2011-4-28 12:31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a good article but not excellent.

1. at first sight, i thought you intended to write an essay/prose.  somewhere in the middle, i found you intended to write a critics and express your thoughts.  then, suddenly, you changed the tone back into a prose again.  the style is inconsistent.  in particular, your used a descriptive language from the beginning to tell a story.  suddenly, you began to insert your own opinions or comments violently that broke your language's beauty, so violently at the cost of sacrificing your article's natural smoothness.  one bad example is you insisted you went aboard originally for your own purpose, not for the benefit of your son.  that is fine if you brought it out.  but you repeatedly emphasized that and criticized others, implying they were hypothetical but you are the only honest, genuine gentleman -- at i read out such feeling from your article.  i had no intention to argue with you here on the correctness of your opinions but i have every reason to argue with you that you are ruining your article's style.  are you writing a critics to argue with others or are you writing a prose, a more or less poetic prose to describe your sad, but also sweet story?  i am confused!  my conclusion is you hated other's opinions so strongly that you have to write your own's  out outspokenly, defend yourself without reservation, in order to make yourself happy! (Bo Tu Bo Kuai).

2.  from the beginning, i felt you intended to write your son's grown-up story and your own is used as a background to make his brighter.  so, you have successfully kept all your writing centered at your son, which is pretty good and successful, until some time you had an abrupt change.  i looked back into your article's title, you seemed to express both your and his.  if so, you had better express both from the beginning to make me fully aware this is a prose for a dad and son together, not for your son alone.

it is after midnight and i had time to read your article once only. that is my first impression.  i might be wrong but i meant what i said -- my first impression after first reading.
3 回复 平凡往事 2011-4-28 12:37
smartman: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a good article but not excellent.

1. at first sight, i thought you intended to write an essay/prose.  somewhere in the midd ...
求你,写中文。
2 回复 宜修 2011-4-28 12:59
儿子从小节俭,这一点很像“她”的母亲。
1 回复 宜修 2011-4-28 13:01
他总是条件反射般的冒出一句,中国的老师打人。--冒号+引号
2 回复 平凡往事 2011-4-28 13:28
宜修: 他总是条件反射般的冒出一句,中国的老师打人。--冒号+引号
文章我看了,第一篇好,再充实一下内容,去掉8。
3 回复 ryu 2011-4-28 13:34
http://my.backchina.com/home.php?mod=space&uid=282517&do=blog&quickforward=1&newblogforward=1&id=110044
0 回复 风天 2011-4-28 18:39
鲜花易送,意见难提啊。
3 回复 潇湘格格 2011-4-28 18:45
读后感到第二、三段内容不错。只是觉得写你自己的想法占文章的内容量大,而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及他的思想等太少一点。不好意思啊!可能说得不对,别见怪哟。
1 回复 石竹苑 2011-4-28 19:38
“让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童年和少年的生活很重要,这样他们才有一个完整的人生!千万不要试图把我们的梦想和价值观,变成望子成龙的一部分,”

非常赞同,
2 回复 若水无痕 2011-4-28 22:32
这篇文章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儿子从出生到在中国、加大拿等地读书的成长、成才的故事,文章透着深邃的哲理,值得为人父母者参考和借鉴。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儿子的出生过程,可以看出一个初为人父者对孩子深沉的爱,场景描写等小说的写作手法的运用,使这一段读起来颇为生动。但我认为,美中有所不足的,这部分结束有些突兀,应该想办法在结尾部分让文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一段文字。此外,初为人父的心理描写还不够,比如在医院外等候的焦虑和无措还没完全表现出来,不能给人以很深的印像。

文章的第二部分非常感人,儿子在幼儿园需要换裤子,而做为父亲却很不情愿地前往送裤子,发现儿子当着身子在孩子中间却没有哭,此时作者深感自责,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读来引人共鸣。此段中描写儿子懂事、有趣、富有想像力的几件事也非常真实地刻画了孩子特有的天性,让儿子的形象鲜活起来。我认为,不足的此段标题拟的不准确,还不如直接用“童年”为题,与第一部分呼应。还有关于王老师的描写,议论性的语比重较多,表述不客观,不如第一部分效果好。建议将中国老师教学和第三部分加拿大老师教学这两部分有意在行文上形成前后对比的效果,凸现儿子在成长中学校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关于儿子在加国成长的一些片断,结束点题,观点鲜明,但不足的结尾一段议论的片幅过长,语言不够精炼,建议进一步提炼句子,用一两句点题即可,使文章立意深远,行文虽尽,但其意犹未尽。

以上拙见,仅供你参考。
2 回复 平凡往事 2011-4-28 23:51
潇湘格格: 读后感到第二、三段内容不错。只是觉得写你自己的想法占文章的内容量大,而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及他的思想等太少一点。不好意思啊!可能说得不对,别见怪哟。
意见非常好,我也有同感,但有许多话想说,又不知道如何安排
2 回复 平凡往事 2011-4-28 23:58
若水无痕: 这篇文章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儿子从出生到在中国、加大拿等地读书的成长、成才的故事,文章透着深邃的哲理,值得为人父母者参考和借鉴。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儿 ...
五体投地的佩服,手舞足蹈地thanks! change it now!
4 回复 若水无痕 2011-4-29 00:21
平凡往事: 五体投地的佩服,手舞足蹈地thanks! change it now!
岂敢岂敢,你的文章有你特有的风格,俺说的也不一定对
2 回复 平凡往事 2011-4-29 00:35
若水无痕: 岂敢岂敢,你的文章有你特有的风格,俺说的也不一定对
你知道,我也明白议论太多,会破坏全局,但那也是我真想对别人说的话。删了心痛,但还得删。
2 回复 yzfoto 2011-4-29 00:36
若水无痕的建议很好,很详细。
我回去又看了你的序列之二,我觉得这篇新的之一应该把你和儿子游泳的故事加进去。移民美国的过程很重要,你忽略了,你的题目是美国梦,为什么从加拿大要去美国呢?是你的梦?儿子的梦?
你儿子与你,特别是儿子在生活中,在学校里肯定还有好多有趣儿的故事,不妨多描述些会更讨人喜欢。
2 回复 若水无痕 2011-4-29 00:51
平凡往事: 你知道,我也明白议论太多,会破坏全局,但那也是我真想对别人说的话。删了心痛,但还得删。
理解,那段议论写的很好,只是在你的这篇主题里用墨稍显过多,可以单独作为一篇文章写出来。
3 回复 若水无痕 2011-4-29 01:03
yzfoto: 若水无痕的建议很好,很详细。
我回去又看了你的序列之二,我觉得这篇新的之一应该把你和儿子游泳的故事加进去。移民美国的过程很重要,你忽略了,你的题目是美国 ...
谢谢~
12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平凡往事最受欢迎的博文
  1. 拍案叫绝:女大学生,丁字裤 [2010/01]
  2. 成都選秀門女生當眾脫光(这些女人还要脸不?)转贴 [2010/12]
  3. 我在美国补牙的经历(我还能相信她们吗?) [2011/07]
  4. 成名也脱,凤姐裸了! [2011/01]
  5. 贺岁片《让子弹飞》(全)(youtube在线) [2010/12]
  6. 中国女人喜欢裸? [2011/07]
  7. 我在北美捧“铁饭碗!” [2010/10]
  8. 国内国外那里活得更好? [2011/01]
  9. 怎样的聚会才算成功? 看看我们家里的圣诞聚会!(附多张照片) [2010/12]
  10. 我在国外看脱衣舞的经历 [2008/12]
  11. 回国杂记(十四) 把腐败进行到底 附多图 [2011/02]
  12. 为了传种,就要乱伦?(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离奇故事) [2012/07]
  13. 中国,您还是那个我们曾经热爱的祖国吗? [2012/06]
  14. 一个不照镜子男人的自白(附本人照片) [2010/01]
  15. 日子如果都能如此过---晒晒美国华人的幸福生活(有图有真相) [2012/07]
  16. 找个女人做老婆 [2010/12]
  17. 在美国,房子真的属于你吗? [2011/02]
  18. 心有余悸(教会是怎样成了我心里的鸡肋) [2009/08]
  19. 占座 (希望你过得比我好,而我在有生之年也能为你占一次座!) [2010/09]
  20. 另类情书 [2010/05]
  21. 男人,你就忍了吧! [2011/03]
  22. 同乡会,看看我们的故事(组图) [2010/05]
  23. 村中女人看过来,贝克佳丽面面观! [2010/09]
  24. 我,真的老了! [2010/12]
  25. 中国真的是培养奴才的摇篮吗? [2010/04]
  26. 喜欢了买,大嫂! [2009/03]
  27. 没有自由的日子(一字一泪!) 多张真人秀片片 [2010/02]
  28. 郑重声明 [2009/03]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14 11:4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