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生男

作者:平凡往事  于 2012-4-26 23:3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3评论

 
 
 
转文
 
 
1958~1961年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旷日持久的大饥荒不仅降低了出生率,而且还改变了生男生女的比例。根据近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上的统计结果,在1960年4月出生的新生儿(即在1959年7月怀孕)中,每千名新生儿男孩占521名,而到了1963年10月,每千名新生儿中男孩数量降低到510名。之后在不到2年时间内男孩数量急剧增加到518名,然后增加缓慢,到1982年时达到520名。  1958~1961年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旷日持久的大饥荒不仅降低了出生率,而且还改变了生男生女的比例。根据近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上的统计结果,在1960年4月出生的新生儿(即在1959年7月怀孕)中,每千名新生儿男孩占521名,而到了1963年10月,每千名新生儿中男孩数量降低到510名。之后在不到2年时间内男孩数量急剧增加到518名,然后增加缓慢,到1982年时达到520名。   在正常情况下,生男生女的比例基本相等,男孩稍微多一些,但是由于男孩比女孩容易夭折,到成年时男女比例仍大致相同。不仅人类如此,其他动物也大多如此,在一般情况下动物的性别比例相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生物群体的雌雄比例相同,其实很不合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大部分动物都不实行一夫一妻制,一个雄性动物足以使无数的雌性动物怀孕,要满足传宗接代的需要,一个群体只要有少数几个雄性就绰绰有余了,其他雄性只是在浪费资源。但是,为什么在绝大多数生物群体中,雌雄的比例都相同?   有人会说,这正是因为动物后代的性别是没法任意选择的,而是随机的。绝大多数动物的性别是由精子决定的,比如在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带Y染色体的精子决定雄性,带X染色体的精子决定雌性,由于Y精子和X精子比例相同、活力一样,而且每次射精含有几亿个精子,样品库足够大,平等竞争,所以在概率上,生雄生雌的比例相同。   但是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两种精子的比例,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也可以使雄性产生不同比例的精子,或者使卵子有选择地偏向于与某类精子结合,从而使雌雄的比例发生改变。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而是要让雌雄比例保持相同?这是进化出来的,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假定在一个生物群体中,雄性

  在正常情况下,生男生女的比例基本相等,男孩稍微多一些,但是由于男孩比女孩容易夭折,到成年时男女比例仍大致相同。不仅人类如此,其他动物也大多如此,在一般情况下动物的性别比例相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生物群体的雌雄比例相同,其实很不合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大部分动物都不实行一夫一妻制,一个雄性动物足以使无数的雌性动物怀孕,要满足传宗接代的需要,一个群体只要有少数几个雄性就绰绰有余了,其他雄性只是在浪费资源。但是,为什么在绝大多数生物群体中,雌雄的比例都相同?
则是女儿多于儿子。在英国,老夫少妻多发生于上层阶级,而老妻少夫则多发生于社会的底层,因此这似乎表明人类后代性别的比例也存在贫富差异。   但是人类社会的等级并不像动物的等级那么明显而绝对,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指标。等级高意味着掌握的资源多,而等级低意味着掌握的资源少。所以我们也可把问题转化成在资源多时多生男,资源少时多生女。资源最少的时候也就是经常处于饥饿状态、营养不良的时候。据此我们可以预测,女人在长期饥饿时会倾向于多生女孩。大饥荒就是这样一个自然实验,而对它的研究结果也符合这一预测。实际上,饥饿的影响可能是很快速的。此前有研究表明,穆斯林妇女如果在斋月(该月内每日从黎明到日落禁食)期间怀孕,那么更有可能生女孩。   这些当然都是身体本能的反应,而不是有意识做出的选择。我们人类也是长期进化的产物,人类的许多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带着自然选择的烙印,虽然我们未必意识到。   2012.3.28. (《新华每日电讯》2012.4.6.)

  有人会说,这正是因为动物后代的性别是没法任意选择的,而是随机的。绝大多数动物的性别是由精子决定的,比如在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带Y染色体的精子决定雄性,带X染色体的精子决定雌性,由于Y精子和X精子比例相同、活力一样,而且每次射精含有几亿个精子,样品库足够大,平等竞争,所以在概率上,生雄生雌的比例相同。

  但是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两种精子的比例,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也可以使雄性产生不同比例的精子,或者使卵子有选择地偏向于与某类精子结合,从而使雌雄的比例发生改变。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而是要让雌雄比例保持相同?这是进化出来的,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假定在一个生物群体中,雄性数目要比雌性少,比如说是一比四,一头雄性平均与四头雌性交配,这样的话,做为雄性,其基因的传播率是雌性的四倍,也就是说,在进化上,雄性有四倍的优势。如果有一个母体发生了基因突变,倾向于生儿子,她的基因就会很快地在群体中传播开去,在后代中雄性会越来越多,直到雄性和雌性的数目相等,雄性在进化上不再具有优势为止。反过来,如果雄性的数目多于雌性,雌性的数目也会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增加,直到二者扯平。可见,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一个群体的雌雄数目不能不保持大致均等。自然选择之所以会选择出这个结果,其原因又是因为在有性繁殖中,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在基因的传递上,雌雄平等。
  1958~1961年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旷日持久的大饥荒不仅降低了出生率,而且还改变了生男生女的比例。根据近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上的统计结果,在1960年4月出生的新生儿(即在1959年7月怀孕)中,每千名新生儿男孩占521名,而到了1963年10月,每千名新生儿中男孩数量降低到510名。之后在不到2年时间内男孩数量急剧增加到518名,然后增加缓慢,到1982年时达到520名。   在正常情况下,生男生女的比例基本相等,男孩稍微多一些,但是由于男孩比女孩容易夭折,到成年时男女比例仍大致相同。不仅人类如此,其他动物也大多如此,在一般情况下动物的性别比例相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生物群体的雌雄比例相同,其实很不合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大部分动物都不实行一夫一妻制,一个雄性动物足以使无数的雌性动物怀孕,要满足传宗接代的需要,一个群体只要有少数几个雄性就绰绰有余了,其他雄性只是在浪费资源。但是,为什么在绝大多数生物群体中,雌雄的比例都相同?   有人会说,这正是因为动物后代的性别是没法任意选择的,而是随机的。绝大多数动物的性别是由精子决定的,比如在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带Y染色体的精子决定雄性,带X染色体的精子决定雌性,由于Y精子和X精子比例相同、活力一样,而且每次射精含有几亿个精子,样品库足够大,平等竞争,所以在概率上,生雄生雌的比例相同。   但是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两种精子的比例,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也可以使雄性产生不同比例的精子,或者使卵子有选择地偏向于与某类精子结合,从而使雌雄的比例发生改变。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而是要让雌雄比例保持相同?这是进化出来的,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假定在一个生物群体中,雄性

  这个解释还隐含了一个假设:在一个群体中所有的雄性都有相等的交配机会,所有的雌性也都有相等的交配机会,而且雌雄交配是随机的。在某些情形中,这个假设不成立,那么雌雄的比例就不会相等。例如,如果一个生物群体存在着等级,不同等级的交配机会不同,那么,后代性别比例也会发生变化。等级较高的,会生更多的儿子,因为它们的一个儿子可以跟许多雌性交配,传播基因快;而等级低的,会生更多的女儿,生了儿子也不容易找到配偶,生了也白生。

  1985年通过对苏格兰红鹿的研究,证实了这项预测。这种红鹿实行一夫多妻制,母鹿中则存在着等级制度。等级高的母鹿能够抢到更多的食物,长得更强壮,它们的后代能受到更好的照看,结果它们的后代也比平均水平强壮。如果母鹿能够本能地“知道”自己的等级(比如,老是觉得肚子饿或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就意味着等级低),那么等级高的母鹿将会倾向于生儿子,而等级低的将会多生女儿。
数目要比雌性少,比如说是一比四,一头雄性平均与四头雌性交配,这样的话,做为雄性,其基因的传播率是雌性的四倍,也就是说,在进化上,雄性有四倍的优势。如果有一个母体发生了基因突变,倾向于生儿子,她的基因就会很快地在群体中传播开去,在后代中雄性会越来越多,直到雄性和雌性的数目相等,雄性在进化上不再具有优势为止。反过来,如果雄性的数目多于雌性,雌性的数目也会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增加,直到二者扯平。可见,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一个群体的雌雄数目不能不保持大致均等。自然选择之所以会选择出这个结果,其原因又是因为在有性繁殖中,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在基因的传递上,雌雄平等。   这个解释还隐含了一个假设:在一个群体中所有的雄性都有相等的交配机会,所有的雌性也都有相等的交配机会,而且雌雄交配是随机的。在某些情形中,这个假设不成立,那么雌雄的比例就不会相等。例如,如果一个生物群体存在着等级,不同等级的交配机会不同,那么,后代性别比例也会发生变化。等级较高的,会生更多的儿子,因为它们的一个儿子可以跟许多雌性交配,传播基因快;而等级低的,会生更多的女儿,生了儿子也不容易找到配偶,生了也白生。   1985年通过对苏格兰红鹿的研究,证实了这项预测。这种红鹿实行一夫多妻制,母鹿中则存在着等级制度。等级高的母鹿能够抢到更多的食物,长得更强壮,它们的后代能受到更好的照看,结果它们的后代也比平均水平强壮。如果母鹿能够本能地“知道”自己的等级(比如,老是觉得肚子饿或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就意味着等级低),那么等级高的母鹿将会倾向于生儿子,而等级低的将会多生女儿。   人类似乎也存在这种现象。1997年,英国科学家公布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老夫少妻的后代中儿子多于女儿,而老妻少夫的后代

  人类似乎也存在这种现象。1997年,英国科学家公布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老夫少妻的后代中儿子多于女儿,而老妻少夫的后代则是女儿多于儿子。在英国,老夫少妻多发生于上层阶级,而老妻少夫则多发生于社会的底层,因此这似乎表明人类后代性别的比例也存在贫富差异。
数目要比雌性少,比如说是一比四,一头雄性平均与四头雌性交配,这样的话,做为雄性,其基因的传播率是雌性的四倍,也就是说,在进化上,雄性有四倍的优势。如果有一个母体发生了基因突变,倾向于生儿子,她的基因就会很快地在群体中传播开去,在后代中雄性会越来越多,直到雄性和雌性的数目相等,雄性在进化上不再具有优势为止。反过来,如果雄性的数目多于雌性,雌性的数目也会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增加,直到二者扯平。可见,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一个群体的雌雄数目不能不保持大致均等。自然选择之所以会选择出这个结果,其原因又是因为在有性繁殖中,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在基因的传递上,雌雄平等。   这个解释还隐含了一个假设:在一个群体中所有的雄性都有相等的交配机会,所有的雌性也都有相等的交配机会,而且雌雄交配是随机的。在某些情形中,这个假设不成立,那么雌雄的比例就不会相等。例如,如果一个生物群体存在着等级,不同等级的交配机会不同,那么,后代性别比例也会发生变化。等级较高的,会生更多的儿子,因为它们的一个儿子可以跟许多雌性交配,传播基因快;而等级低的,会生更多的女儿,生了儿子也不容易找到配偶,生了也白生。   1985年通过对苏格兰红鹿的研究,证实了这项预测。这种红鹿实行一夫多妻制,母鹿中则存在着等级制度。等级高的母鹿能够抢到更多的食物,长得更强壮,它们的后代能受到更好的照看,结果它们的后代也比平均水平强壮。如果母鹿能够本能地“知道”自己的等级(比如,老是觉得肚子饿或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就意味着等级低),那么等级高的母鹿将会倾向于生儿子,而等级低的将会多生女儿。   人类似乎也存在这种现象。1997年,英国科学家公布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老夫少妻的后代中儿子多于女儿,而老妻少夫的后代

  但是人类社会的等级并不像动物的等级那么明显而绝对,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指标。等级高意味着掌握的资源多,而等级低意味着掌握的资源少。所以我们也可把问题转化成在资源多时多生男,资源少时多生女。资源最少的时候也就是经常处于饥饿状态、营养不良的时候。据此我们可以预测,女人在长期饥饿时会倾向于多生女孩。大饥荒就是这样一个自然实验,而对它的研究结果也符合这一预测。实际上,饥饿的影响可能是很快速的。此前有研究表明,穆斯林妇女如果在斋月(该月内每日从黎明到日落禁食)期间怀孕,那么更有可能生女孩。
数目要比雌性少,比如说是一比四,一头雄性平均与四头雌性交配,这样的话,做为雄性,其基因的传播率是雌性的四倍,也就是说,在进化上,雄性有四倍的优势。如果有一个母体发生了基因突变,倾向于生儿子,她的基因就会很快地在群体中传播开去,在后代中雄性会越来越多,直到雄性和雌性的数目相等,雄性在进化上不再具有优势为止。反过来,如果雄性的数目多于雌性,雌性的数目也会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增加,直到二者扯平。可见,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一个群体的雌雄数目不能不保持大致均等。自然选择之所以会选择出这个结果,其原因又是因为在有性繁殖中,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在基因的传递上,雌雄平等。   这个解释还隐含了一个假设:在一个群体中所有的雄性都有相等的交配机会,所有的雌性也都有相等的交配机会,而且雌雄交配是随机的。在某些情形中,这个假设不成立,那么雌雄的比例就不会相等。例如,如果一个生物群体存在着等级,不同等级的交配机会不同,那么,后代性别比例也会发生变化。等级较高的,会生更多的儿子,因为它们的一个儿子可以跟许多雌性交配,传播基因快;而等级低的,会生更多的女儿,生了儿子也不容易找到配偶,生了也白生。   1985年通过对苏格兰红鹿的研究,证实了这项预测。这种红鹿实行一夫多妻制,母鹿中则存在着等级制度。等级高的母鹿能够抢到更多的食物,长得更强壮,它们的后代能受到更好的照看,结果它们的后代也比平均水平强壮。如果母鹿能够本能地“知道”自己的等级(比如,老是觉得肚子饿或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就意味着等级低),那么等级高的母鹿将会倾向于生儿子,而等级低的将会多生女儿。   人类似乎也存在这种现象。1997年,英国科学家公布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老夫少妻的后代中儿子多于女儿,而老妻少夫的后代

  这些当然都是身体本能的反应,而不是有意识做出的选择。我们人类也是长期进化的产物,人类的许多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带着自然选择的烙印,虽然我们未必意识到。

  2012.3.28.

(《新华每日电讯》2012.4.6.)
数目要比雌性少,比如说是一比四,一头雄性平均与四头雌性交配,这样的话,做为雄性,其基因的传播率是雌性的四倍,也就是说,在进化上,雄性有四倍的优势。如果有一个母体发生了基因突变,倾向于生儿子,她的基因就会很快地在群体中传播开去,在后代中雄性会越来越多,直到雄性和雌性的数目相等,雄性在进化上不再具有优势为止。反过来,如果雄性的数目多于雌性,雌性的数目也会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增加,直到二者扯平。可见,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一个群体的雌雄数目不能不保持大致均等。自然选择之所以会选择出这个结果,其原因又是因为在有性繁殖中,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在基因的传递上,雌雄平等。   这个解释还隐含了一个假设:在一个群体中所有的雄性都有相等的交配机会,所有的雌性也都有相等的交配机会,而且雌雄交配是随机的。在某些情形中,这个假设不成立,那么雌雄的比例就不会相等。例如,如果一个生物群体存在着等级,不同等级的交配机会不同,那么,后代性别比例也会发生变化。等级较高的,会生更多的儿子,因为它们的一个儿子可以跟许多雌性交配,传播基因快;而等级低的,会生更多的女儿,生了儿子也不容易找到配偶,生了也白生。   1985年通过对苏格兰红鹿的研究,证实了这项预测。这种红鹿实行一夫多妻制,母鹿中则存在着等级制度。等级高的母鹿能够抢到更多的食物,长得更强壮,它们的后代能受到更好的照看,结果它们的后代也比平均水平强壮。如果母鹿能够本能地“知道”自己的等级(比如,老是觉得肚子饿或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就意味着等级低),那么等级高的母鹿将会倾向于生儿子,而等级低的将会多生女儿。   人类似乎也存在这种现象。1997年,英国科学家公布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老夫少妻的后代中儿子多于女儿,而老妻少夫的后代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6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3 回复 白露为霜 2012-4-26 23:48
那么等级高的母鹿将会倾向于生儿子,而等级低的将会多生女儿。

  如果这条适用于人类,皇帝就没有女儿了。康熙有35子20女。乾隆有17子10女。hmmmm.
3 回复 我们的元首 2012-4-27 03:21
累死了!!太长了!!
3 回复 shen fuen 2012-4-27 06:44
521-518=3
统计误差~1.5%x520=8
the difference 3 is insignificant, period.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平凡往事最受欢迎的博文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07:2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