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英雄特朗普 [2020/01]
- 张春桥被捕后对中国未来惊人预言 [2019/10]
- 中共下届常委会预测 [2015/09]
- 俄罗斯面临危机/美国中东崩溃/中尼铁路/乌军自杀性反攻 [2023/06]
- 我们一天天烂下去 [2015/09]
- 江森哲什么人? [2019/06]
- 一个令人震撼的上海骗子 [2011/12]
- 加拿大,艰难大! [2015/06]
- 王沪宁吃了一记响亮耳光 [2015/10]
- 莫言诺贝尔文颁奖词的本质是为灭绝中国人制造舆论准备 [2015/10]
- 英文重要,那彭麻麻的英语水平到底如何? [2015/09]
- 你真的相信“毛泽东晚年糊涂了”吗? [2019/11]
- 为什么美国不出美女 [2017/03]
- 薄熙来,你大胆往前走! [2012/02]
- 今日欢呼任大炮 [2020/03]
- 否定毛泽东,就是要否定中国文化! [2017/01]
- 压力山大---中国出生率低的原因 [2018/10]
- 不可理喻的中国外交 [2017/02]
- 董卿姐姐,明珠暗投 [2019/09]
- 谁更民主?为什么中国不要民主比较好? [2018/01]
- 上山下乡是人生的最大财富 [2018/11]
- 文明板块的大碰撞,和美国的敌人到底在哪里? [2017/02]
- 荒唐的请愿,荒唐的闹剧 [2013/05]
- 崔永元:社会主义的改革 却改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2018/06]
- 毛泽东思想没有惹到你吧? [2018/02]
- 什么元培人?不就反革命么? [2018/03]
- 对毛的评价其实就是对自己的评价 [2018/02]
- 金三应该得和平奖 [2018/05]
- 川猴奋起千钧棒? [2023/04]
严歌苓小说三块,第一是道听途说,其实也是有功力小说家的素材主要来源。第二就是个人经历有关。第三其实也是,不过是和美国有关,算是两种文化的碰撞。《花儿与少年》属于第三种。豆瓣评分才7.2,和她偶看不下去的4部道听途说打平,属于她的低档。不过,这其实应该主要归置于国内读者对碰撞文化的不适应,不感兴趣。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就水平言,《花儿与少年》应该可以打到8.2-8.5,还是很不错的。 里面表现的美国西方文化,和那些极其典型的西方人物,读来似曾相识,内中的中西文化矛盾,华人的艰辛,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只是,才149页的中篇给人刚刚展开就突然结束的感觉。如果再加200来页,可以是一个人物结局更完整的长篇。不过,再一想,其实人物刻画都已经完成,有血有肉,故事,结局,反而倒是不那么重要了。。。笔力了得。
梁青平
初看书名,以为内容与那首耳熟能详的西北民歌有关。读完后才知道,还是沿袭了严歌苓一贯的移民和文革题材。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晚江的中国女子,为了寻求物质上的幸福,和丈夫离婚并嫁到美国。10年后,两个家庭以及两个家庭的孩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才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爱的依然是前夫。
娇艳欲滴的花儿,命运多舛的少年,花儿与少年的暗喻和指向是什么?从书中自能找到答案。小说写得精彩纷呈,耐读好看,字里行间呈现出纯粹意义上的唯美和凄清。与严歌苓以前写的《绿血》、《少女小渔》和《扶桑》的风格一脉相承,是一种没有经过东西方文化碰撞,决不可能得到的文化精髓。
严歌苓曾经是一名部队文艺兵,后来开始文学创作,再后来赴美留学。从舞蹈演员、军人到旅美作家,严歌苓本人的经历,就像一部起伏跌宕、耐人寻味的长篇小说。她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上丰富的想像力,糅合进这部《花儿与少年》里。
小说里的男女主人公,也是舞蹈演员,他们是两具几近完美的躯体,本应拥有同样完美的生活。可是,他们却被自己设置的“预谋”,拖入暗影憧憧的危险地带。无奈的逃遁,恶意的反抗,专横的压制,暧昧的天伦……小说没有交待结局,也没有必要交待结局,严歌苓就此解释:“故事的发展虽然时时都有可能完结,但它不可能像《雷雨》那样爆发起来,反而像在梅雨天那样郁闷和腐烂下去。”因为“时间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转到今天,虽然这对男女有爱,但没有物质基础,一切反抗和冲动,最后都给人无限的悲哀和讽刺感”。
有评论家称这部小说为21世纪的《雷雨》,两部小说皆为家庭式的悲剧,反映了家庭生活中两代人的苦难,属同一类型。和曹禺先生的不朽巨著相提并论是否合适?我们姑且不作评介。毕竟曹禺先生笔下的历史目的感,是我们这代人无法企及的。但是不能不佩服严歌苓,她的聪慧,她的灵性,她的过人之处,在于充分调动起一些戏剧、电影的元素和场景,特别是在人物动作的设计,故事细节的推进上,巧妙安排了层层叠叠的矛盾及冲突。这样她笔下的人物便显得尤为真实、形象、丰满、鲜活。故事读起来,自然独特精致,引人入胜。此类写作手法,对作者的文学和艺术功力要求很高,非一般人所能做到。这也是她的小说多次列入美国的一些“最畅销书排行榜”的原因所在。
严歌苓的小说,故事性强,人物有个性,文字的委婉和简约,是另一大特点。比如她不拒绝写性,但她写得不暴露,不直接,始终保持着自然、纯真和健康,并富有诗意的性感。与目前国内一些作家,热衷于动物性的描写有极大反差。“一个女人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连最后的性感也没有了,那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旅居海外多年,严歌苓对这种不正常现象报以宽容,她说:“这也许是女性主义走到极端的表现,不过就像一阵风那样,总会过去的。国外也曾风靡过这种现象,但慢慢地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唾弃。”
书的后面,有一篇短文,是严歌苓自己写的跋。她说,《花儿与少年》是她和朋友“貌似胡扯的谈天的结果,当然百分之九十是我的想象。”“想像力是最重要的,生活经历虽然重要,但想像力更重要。作家对事物不仅要做到举一反三,更应该举一反百,想像力是一个人能不能做作家的决定因素。”原始素材中的一些人物,启发了她对“迁移”一词的思考。“对我们这种大龄留学生和生命成熟后出国的人,‘迁移’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和感情上的……我们不可能被别族的文化彻底认同,也无法彻底归属祖国的文化,因为我们错过了她的一大段发展和演变,我们已被别国文化所感染和离间。”这种游走于母体文化和别国文化间的无所归属,被严歌苓进一步引申为“错位归属”。或许正是“错位归属”,丰富了她的文学语言,拓展了《花儿与少年》里荒诞而美丽的境界。
初看书名,以为内容与那首耳熟能详的西北民歌有关。读完后才知道,还是沿袭了严歌苓一贯的移民和文革题材。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晚江的中国女子,为了寻求物质上的幸福,和丈夫离婚并嫁到美国。10年后,两个家庭以及两个家庭的孩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才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爱的依然是前夫。
娇艳欲滴的花儿,命运多舛的少年,花儿与少年的暗喻和指向是什么?从书中自能找到答案。小说写得精彩纷呈,耐读好看,字里行间呈现出纯粹意义上的唯美和凄清。与严歌苓以前写的《绿血》、《少女小渔》和《扶桑》的风格一脉相承,是一种没有经过东西方文化碰撞,决不可能得到的文化精髓。
严歌苓曾经是一名部队文艺兵,后来开始文学创作,再后来赴美留学。从舞蹈演员、军人到旅美作家,严歌苓本人的经历,就像一部起伏跌宕、耐人寻味的长篇小说。她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上丰富的想像力,糅合进这部《花儿与少年》里。
小说里的男女主人公,也是舞蹈演员,他们是两具几近完美的躯体,本应拥有同样完美的生活。可是,他们却被自己设置的“预谋”,拖入暗影憧憧的危险地带。无奈的逃遁,恶意的反抗,专横的压制,暧昧的天伦……小说没有交待结局,也没有必要交待结局,严歌苓就此解释:“故事的发展虽然时时都有可能完结,但它不可能像《雷雨》那样爆发起来,反而像在梅雨天那样郁闷和腐烂下去。”因为“时间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转到今天,虽然这对男女有爱,但没有物质基础,一切反抗和冲动,最后都给人无限的悲哀和讽刺感”。
有评论家称这部小说为21世纪的《雷雨》,两部小说皆为家庭式的悲剧,反映了家庭生活中两代人的苦难,属同一类型。和曹禺先生的不朽巨著相提并论是否合适?我们姑且不作评介。毕竟曹禺先生笔下的历史目的感,是我们这代人无法企及的。但是不能不佩服严歌苓,她的聪慧,她的灵性,她的过人之处,在于充分调动起一些戏剧、电影的元素和场景,特别是在人物动作的设计,故事细节的推进上,巧妙安排了层层叠叠的矛盾及冲突。这样她笔下的人物便显得尤为真实、形象、丰满、鲜活。故事读起来,自然独特精致,引人入胜。此类写作手法,对作者的文学和艺术功力要求很高,非一般人所能做到。这也是她的小说多次列入美国的一些“最畅销书排行榜”的原因所在。
严歌苓的小说,故事性强,人物有个性,文字的委婉和简约,是另一大特点。比如她不拒绝写性,但她写得不暴露,不直接,始终保持着自然、纯真和健康,并富有诗意的性感。与目前国内一些作家,热衷于动物性的描写有极大反差。“一个女人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连最后的性感也没有了,那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旅居海外多年,严歌苓对这种不正常现象报以宽容,她说:“这也许是女性主义走到极端的表现,不过就像一阵风那样,总会过去的。国外也曾风靡过这种现象,但慢慢地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唾弃。”
书的后面,有一篇短文,是严歌苓自己写的跋。她说,《花儿与少年》是她和朋友“貌似胡扯的谈天的结果,当然百分之九十是我的想象。”“想像力是最重要的,生活经历虽然重要,但想像力更重要。作家对事物不仅要做到举一反三,更应该举一反百,想像力是一个人能不能做作家的决定因素。”原始素材中的一些人物,启发了她对“迁移”一词的思考。“对我们这种大龄留学生和生命成熟后出国的人,‘迁移’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和感情上的……我们不可能被别族的文化彻底认同,也无法彻底归属祖国的文化,因为我们错过了她的一大段发展和演变,我们已被别国文化所感染和离间。”这种游走于母体文化和别国文化间的无所归属,被严歌苓进一步引申为“错位归属”。或许正是“错位归属”,丰富了她的文学语言,拓展了《花儿与少年》里荒诞而美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