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特殊历史背景、政治地位,使得作品有机会在更多非传统意
义音乐会的场合演出。前文所述,文革时期演出此作,播映字幕、悬挂画像,作为国家意志
传达的形式,那么在文革结束后,是否有特殊的演出形式,产生不一样的文化表现呢?或许
是巧合,以下所述几件个案,多与钢琴家郎朗有密切关系。
二○○五年,由余隆指挥,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广州珠影乐团、星海音乐学
院交响乐团联合演奏,郎朗担任独奏,在广州体育馆内以超大编制演出钢琴协奏曲《黄河》,
除以上艺团之外,还安排一百名钢琴演奏员,以百架钢琴音量伴奏。46这样的演出规模前所
40 參見附錄中所列第五、十一號影音出版品。
41 如音樂會《光華再現》,臺北市立國樂團,2008 年 8 月 31 日,(臺北)中山堂。
42 如音樂會《經典名曲協奏之夜:黃河‧梁祝》,國立實驗國樂團,2004 年 10 月 23 日,(臺北)
國家音樂廳。
43 參見《中國民族器樂獨奏曲集:笙》,CD,廣東音像出版社(未編號),發行年份待考。
44 如音樂會《傳奇》,高雄市立國樂團,2004 年 6 月,(高雄)至德堂;音樂會《和平頌》,上海
飛雲民族樂團、南京民族樂團,2015 年 5 月 1 日,(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
45 參見《將軍令》,CD,NAXOS(82026),1993 年發行。
46 參見附錄中所列第廿號影音出版品。
-11-
未见,也打破文革时期乐团为钢琴「让路」的局面,又因应演出场馆规模,以及必须呈现独
奏钢琴音色,演出使用扬声装置,以人工方式调整音量,在视觉上伴奏极大、独奏极小,但
听觉上却颠倒错置,形成听觉感官与视觉感官不对称的奇特现象。换言之,在这样的演出情
境下,作品并非供人谛听,而是予人观看。
二○○七年八月八日,系二○○八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俗称「北京奥运」)倒计时
一周年,天安门广场举办胜大庆典,其中高潮节目即是钢琴家郎朗演奏〈保卫黄河〉,由余
隆指挥北京交响乐团协奏,此节目经由中央电视台全程实况转播,传达到众多阅听人眼(耳)
中。47节目呈现方式是:在天安门广场靠国旗一侧,搭建象征「天圆地方」的舞台,演奏者
及团队置于中央,郎朗演奏一架大红色钢琴,天安门城楼以灯光装置四射光茫,俟演奏到〈东
方红〉旋律时,直播镜头为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打出特写,再缩至远景,可见灯光变化、烟
花爆发。镜头对画像的特写,略似文革时期钢琴协奏曲《黄河》电影的设计,而乐器与舞台
的红色基调,又予人强烈的视觉暗示,在这次演出中,可见作品仍能被征用作国家意志的展
现,但与文革时期不同的,是这仅是特定节庆的暂时征用,并非作品长期的功能。值得一提
的是,在实况转播中,除乐声以外,并无听到烟花等其它噪声,究竟经何技术处理,令人玩
味。
二○一五年九月三日,在北京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七十周年文艺晚会」,亦邀请郎朗演奏〈保卫黄河〉,现场并无指挥与乐队,协奏部份以预录
代替。48郎朗身着西式燕尾服、演奏黑色钢琴,背后是演员搬演战争情节,并搭配幻灯投影
与电子屏幕,令人民大会堂产生黄河浪涛的视觉影像。而此段节目,或许碍于时长,并未全
乐章演奏,而是有所取舍。如此演出,则又展现另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经过现代科技手法,
凸显钢琴炫丽演奏、乐队可以省略,这与二○○五年的演出相反,又巧合地成为作品原生之
初「三突出」概念的现代体现,且完全突出钢琴主角,忽略作品其它元素的真实呈现。又,
在超大尺度舞台环静下,独奏钢琴之现场表演,如何与预录乐队严格合拍,亦属技术难题。
二○○六年,郎朗便与国际唱片大厂 Deutsche Grammophon(简称「DG」)推出专辑
《Dragon Songs》(大陆译作《黄河之子》,台湾译作《龙之歌》),选择钢琴协奏曲《黄河》
为主要内容,由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演奏,49DVD 版本则使用二○○五年的超大编制演
出实况录影,这是西洋唱片厂牌进军华人市场时,投其所好的表现。无独有偶,另一位涉及
西洋唱片厂牌商业包装的钢琴家李云迪,于二○一一年在EMI发行《红色钢琴》专辑,由
陈佐湟指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奏50,与郎朗《Dragon Songs》类似都是灌录钢琴协奏曲
《黄河》与中国钢琴小品曲目,作为炒热中国市场的主打商品。二○一四年九月二十六至二
十七日,外籍音乐总监 Jaap van Zweden 领导的香港管弦乐团,演出之「国庆音乐会」,便以
47 參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C0eCkkEeIM,2015 年 9 月 4 日檢索。
48 參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X-uLODZtns,2015 年 9 月 4 日檢索。
49 參見附錄中所列第十九號影音出版品。
50 參見附錄中所列第廿四號影音出版品。
-12-
钢琴协奏曲《黄河》及数首中国艺术歌曲为主要内容,引发香港乐评人朱振威批评:「回顾
近年国庆音乐会曲目,其实看不出有甚么焦点或心思,要么西方经典(德伏扎克出奇地频频
出现)搭上一两首『西方认识的』中国作曲家作品,要么就是一堆中国小品或搭上《黄河》
或《梁祝》。」51显见在西方视角下,钢琴协奏曲《黄河》已成为「中国音乐」最为表面、粗
浅的代名词,于是在诸多演出或商业出版,被过于泛滥的使用,在不深究的情况下,钢琴协
奏曲《黄河》已有如文化速食或即食品,供人方便地一开即用。
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网络众筹节目《黄河大合唱》」,52企图仿照 Eric Whitacre
虚拟合唱团之形式53,对《黄河大合唱》加以改编,增加乐器样式,征集网友演奏(唱)并
上传影片,最终合成推出,用以纪念对日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实际上,所谓「大型网络众筹
节目《黄河大合唱》」的成品,是针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改编,其〈黄河船夫曲〉、〈黄
河颂〉与〈保卫黄河〉的配器织体,都与钢琴协奏曲《黄河》极为相似,并在〈黄河颂〉主
题安插大提琴、二胡、阮咸等乐器的独奏,反而更加脱离《黄河大合唱》原貌。在〈保卫黄
河〉曲调尾部,亦衔接上钢琴协奏曲《黄河》使用的〈东方红〉旋律,这实际上是对《黄河
大合唱》的文本误读。又从另一角度看来,这正是钢琴协奏曲《黄河》,已成为另一种符码,
既承载着国家意志对抗战的「历史叙事」,亦可象征或替代其原始母体《黄河大合唱》,成为
文化强势力量。
最后的高潮,是东方红,这可能会让左派津津乐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