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解析

作者:gs02xzz  于 2011-2-14 12:0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1评论

关键词: 心理, 情感,心理分析,哲学


自我的解析

当人们被问到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最为恐惧和害怕的事时,很多数人会回答死亡,
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了。即使有些人在生活里经历过可怕的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
和痛苦,他们依旧会为延长生命而想尽办法。但是死亡有多么痛苦却无人知道,人
们可以亲身感受精神和肉体上的任何痛苦却无法亲身感受死亡的痛苦,人们可以亲
身感受到他人的死亡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却无法亲身感受自己死亡的痛苦,因为死人
是无感觉的。那么可见死亡本省是没什么痛苦可言的(除非你死亡后真的进了地狱)。


那么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为什么害怕死亡呢?我们是害怕死亡的后果。死亡的后果就
是没了生命,没了生命也就没了生活,也就是失去了我们在生活里拥有的一切。这
种对死亡的害怕感觉只会存在于活着的人的思想和幻觉中,而不会存在于死者的脑
海里,因为死人是无思想的。所以当一个人真的死去后,这种活着的时候对死亡的
恐惧感觉反而消失了。

那么这种死亡导致的后果,即失去了我们在生活里拥有的一切,真的是那么可怕吗?
有些是,有些恐怕不是。比如有权有势的人一旦死去,他们家人或盟友可能会由于
失去了他们的保护而遭受灾难,这将是可怕的事。相反一个毫无厉害冲突的百岁老
人的无疾而终,却不是什么可怕的事。然而无论可怕还是不可怕,关键一点是死亡
是命中注定和无法改变的,是迟早的事,那么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我们还有必要恐惧
和还怕吗?照理说不应该。所以说无论是死亡本省还是死亡的结果都不应该令我们
感到恐惧和害怕,只有别人的死亡才能令我们感到恐惧和害怕。

当我们问四十岁的人,如果给他们一次光阴倒回的机会,他们愿不愿意回到二十年
前从二十岁从新做起。我想大部分的人会说愿意。如果我们再告诉他们,在他们得
到这样的机会后,他们的新的二十岁到四十岁的经历和感受将会和以前的那个一模
一样,恐怕就没有那么多的人会说愿意了。如果我们再告诉他们,他们的新的二十
岁到四十岁的经历和感受将会比以前的那个痛苦一倍,恐怕更少的人会说愿意。这
后者好比是说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一次下油锅和一次金榜题名然后是死亡的机会,
另一个是两次下油锅和一次金榜题然后是死亡的机会,人们多数会选择前者。人们
之所以希望时光倒转是期望于新的生活会更幸福和愉快,但这只是一种想入非非的
幻想,因为你还是你。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再给你一次机会的话,你还会以相
同的方式来感受自己的想法和自己于外界的关系,你感受的结果最多是一模一样。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最幸福的人是早逝的儿童,因为他们还没有
成熟到能感受自己和外界关系中复杂的一面,也不会经历在感受自己和外界时所产
生的痛苦,而且他们认为在人的一生里痛苦和不快的感受远远超过了幸福的感受。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日常生活感受中不好的一面,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感受,是否有办法把这种痛苦和不快的感受减少到最低。

人们日常会生气,或气愤。为什么呢?我们在此先举两种生气的原因,一个是与自
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关,如别人把坏事冤枉到自己头上,或没有把自己做的好事
算到自己头上;另一个是与别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关,如好人被冤枉,坏人没有
得到报应。第一种情况有时会令人丧失理智,做出抱憾终生的事。人们对第二种情
况的反应虽然不如第一种情况激烈,但它也会常常错误地左右人的判断和行为。总
之,两种情况都是他人做了不对的事。

显然气愤和生气是一件对自己身心不利的行为,因为它令人不好受,身心皆受到伤
害。那么我们为什么还会因为他人做了错事而做出伤害自己的事呢(即生气)?是因
为我们愚蠢吗?恐怕不完全是,至少在主观上不是。那么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希望
通过生气来纠正和惩罚这种不公和错误。我们本能地认为自己生气的行为能纠正,
证明,和惩罚别人的错,但事实上,如果别人能被纠正的话,平和而从容地指出别
人的错误也能纠正他,并不需要生气;如果别人的错能被证明并让他罪有应得的话,
通过司法程序或公众舆论也能达到目的,并不需要生气;如果以上所述的正常途径
都不行的话,大发雷霆搬地生气也没用,它只能证明当事人的无能为力。希望通过
生气来惩罚别人的想法也是一厢情愿的幻觉,这种情感类似于自残,即希望让相关
的人了解自己的生气来使相关的人产生内疚和恐惧感以达到惩罚他人的目的。但是
他人真的会因为你的生气而感到内疚和恐惧吗?你这样想是建立在别人同意你的观
点的基础上。然而在一开始正是因为别人不同意你,你才生气,所以说这个基础是
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是别人后来假装的。由此可见生气这种为他人的错误而伤
害自己的行为要么出自于愚蠢要么出自于自私。

以上两种生气的情况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的,还有一种是没有什么事实基础
的幻想型的生气,如求偶的失败和签证的失败等情况。为什么有些人会因为对方拒
绝他们的求偶而生气,有时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呢?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幻想觉当作
了现实,把本来还没有成立的关系想像成已经存在,忘记了拒绝是对方绝对的权力,
就像自己也有权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人一样。签证的失败也是如此,有些人甚至一辈
子都对拒绝他签证的国家怀有敌意,给不给签证的是根据标准和要求来判断的,签
证官不可能针对个人来决定,他甚至不认识被拒签的这个人,可是有些人就会把它
当作是针对他们个人的决定。结果他们生了半天的气,而对方却丝毫不知,所以说
这种情况是纯粹的幻觉。

仇恨类似于气愤,它并不是大多数人每天都经历的感情,但它比气愤要强烈百倍,
是一种希望至对方于死地感情。仇恨就像火焰,在毁灭对方之时也将毁灭自己,甚
至所有身边的亲人。仇恨者坚信自己是正义的化身,坚信只有通过自己才能伸张正
义,并不惜牺牲自己,但同时往往也会牺牲无辜的别人。

电影“赵氏孤儿”讲得就是一个典型的复仇故事,它的英文名子叫“牺牲”,本是
指主角程婴的自我牺牲,但程婴的自我牺牲也牺牲了他的无辜的义子赵武。他先设
法让赵武在屠岸贾身边长大,受教于屠岸贾,并使赵武和屠岸贾产生父子般的感情,
然后等赵武长成少年后把屠岸贾杀死赵武一家的事向赵武和盘托出,以希望赵武能
杀死屠岸贾以报仇,即报赵家的仇,也报程婴的仇。赵武本是个无知的婴儿,这里
却被程婴用来作为报仇的工具,并不惜让赵武以弑父的方式报仇(屠岸贾是赵武的义
父)。这种以不孝之举来表现孝的行为并非是孝,就好比以不道德之事来彰显道德并
非真道德一样。对于赵武来说这是件非常不公平的事,因为他没有选择,被迫犯下
了弑父之罪。这个少年的心理将受到致命的打击,即使他最后能从复仇的行动中活
下来,它也将毁了他的一生。也许有人会说赵武也想报仇,这并非不公平。如果先
让赵武在一个中立的地方长大,然后再让赵武选择,赵武可能选择复仇,也可能选
择不复仇,但他很可能选择前者。如果他选择复仇,他还可以选择复仇方式,他很
可能不会选择这种弑父的方式来复仇。但是对于程婴来说这些道理都不存在,因为
仇恨早已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他只坚信他是正义的化身,而实际上他也是邪恶
的化身。天下没有定理说仇一定要报,报不报因人而异,因教而异,有称赞报的,
有称赞不报的。

担心是另一个流行的日常活动,这是一种比较明显的利己行为,即担心得不到自己
想得到的或失去自己已经得到的。有些人可能会反驳说,他们从来不为自己担心,
他们从来只为别人担心(如子女等)。这种为别人的担心一定是为与自身利益有关的
人,既有物资利益上的,也有精神利益上的,人们决不会为了陌生人和自己的敌人
的利益而担心。所以说无论如何担心是一种比较明显的利己行为,这并没有任何不
妥之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其利己的一面,以至于没有意识到担心的程度大小与
自身利益的大小有着直接的正比关系,而且这种感情不仅完全是自找的而且完全于
事无无补。担心本身改变不了任何事,只有计划和行动才能改变事情。

如果是人们自找的,那么它就变成了一种选择,人们可以自找它,也可以放弃它,
因为没人强迫。但在这种选择中,很少有人会选择不担心,或不显示出自己的担心,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无法将担心这种感情和计划行动区分开来,有时人们用
担心来代替行动,有时用它来作为计划行动的动力或监督机制,有时希望用担心这
种感情来宣示自己对他人的关爱和不自私。事实是,如果能做出正确的行动,又不
想作秀的话,人们就完全不用担心了。

猜疑则是一个比担心还要常见的,对自己伤害性更大的日常活动。猜疑大概起源于
人的防犯心理。人类在其漫长的奋斗与生存的进化中,已在其遗传基因里埋下了防
犯之心。正像心理学家说的,人做的最多的梦是有关逃跑的梦,因为人类祖先为逃
避灾难,经常在不断地奔跑和躲避,时间一长,这种防范的本能就被刻进了人类的
基因。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人对于眼前和背后的任何潜移中的人和物都有一种本能反
感和警惕。

人们对所有的人和事都可能猜疑,即使是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猜疑也有猜对的时
候,但即使是对的时候,猜疑也无法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纠纷,因为猜疑是建立在
无证据的基础上,不可告人,只得自己默默地处在这种自我假想的被攻击的状态之
中。但也有愚蠢而霸道之人会因为猜疑而向对方进攻,比如经常有人会因为路人或
别人无意中看了他一眼而产生猜疑,认为别人在仇视他或在打他的主意,有时甚至
会为此和别人发生语言和肢体的冲突。

猜疑最容易发生在于自己有关系的人身上,如亲戚朋友,和邻里同事,似乎别人的
一举一动都在针对自己,而且在这些情况下的猜疑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和对别人对自
己都将产生更大的破坏作用。

毫无疑问猜疑是折磨人的一种事,那么有办法克服这种心理么?有一个办法也许能
帮助人减少猜疑。那就是把外界和周围所发生的事,如别人看你一眼,别人的窃窃
私语,别人提出了不同意见等等,只看作事实,而不用自己脑海里想像和揣测的证
据加以分析和演绎而得出一个想像中的暗示。如别人冷眼看了你一下,事实即别人
冷眼看了你一下,你就知道这些,你并不知道它意味了什么,不去做任何多出这个
事实的分析和结论,仅此而已。另一个办法是开诚布公,你可以把你的疑问告诉对
方以寻求答案,但如果你没有极大的勇气和智慧的话,这样做往往会把事情搞得更
糟糕。

还有一种几乎是纯幻觉的猜疑,或称为失败的幻想。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为了达
到一个目的,对当事人使用出所有的暗示,但就是不愿意直接说。不但如此,此人
还希望通过自己的暗示和暝想让对方先提出。对方可能毫不知情,当对方无动于衷
时,此人则会心怀不满。这是一种令人痛苦的状态,要想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
唯有先发现和承认自己身处其中,然后在实际的选择面前做一个选择,而这种实际
的选择往往是好坏参半,不像幻觉中的选择那么完美。

忧伤往往发生在人们失去了自己本拥有的人和物,如亲人和贵重物品,这种感情一
旦产生会持续很长,有时甚至是一辈子。轻微忧伤有时不是百分之百的坏事,有时
轻微忧伤有点像思念能给人一种安慰和心理满足。但忧伤绝对不会是百分之百的好
事,极度的忧伤绝对是百分之百的坏事。其实忧伤是一种毫无意义但却伤害自己的
行为,因为你所失去的亲人或物永远也不会知道你在为其忧伤,除了伤害自己以外
它不会改变任何事。

嫉妒是一种几乎天天都在发生的情感,它产生于当身边其他的人得到了你自己想要
得到的但又没有得到的东西时,它对人的心身是百分之百的有害,但人们却会不由
自主地去做它。嫉妒往往产生于可比的人之间,越可比,越有可能产生,因为对于
不可比的人,如对于有高不可攀的地位的人,人们的嫉妒可能会转化成羡慕甚至敬
仰。

人们倾向于把嫉妒的原因怪罪于别人,但实际上责任在自己。比如当甲嫉妒乙挣得
钱比他多,职务比他高,读的学校比他好时,这个差距的实际原因是自己没有挣更
多的钱,没有得到更高的职务,没有和读更好的学校,而不是因为乙做的更好,因
为即使没有乙, 还会有丙或丁来填补这个在自己之上的位置。也就是说如果自己没
有得到那个更高更好的位子,一定有其他人会的到它。而当这个其他人是与自己地
位相等的人时,嫉妒就会产生;而当这个其他人的地位比自己高出许多时,这个嫉
妒可能会变成羡慕甚和敬仰。其实我们本该承认自己能力或运气的不足,平静地接
受事实,而不需要用这种令人难受的嫉妒来折磨自己,但是我们做不到。

那么有人会反驳说他人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获取了优势,所以令人愤愤不平。若如此,
如给你选择,你是会选择通过这种不正当的途径来获取呢?还是不屑这种手段?如
果你是前者,你也不应嫉妒和忿忿不平,因为你努力的不够;如果你是后者,你应
该谴责和不耻这种人或手段而不是嫉妒。如果你谴责和不耻一种人或一个事,你会
认为那是坏人坏事,你自己希望避而远之。如果是你的敌人做了这种事,你也许应
暗中高兴,你也许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惩罚这种坏人坏事;如果你的朋友做了这种
事,你应该为其惋惜。无论如何你不应嫉妒和愤愤不平,除非你是个伪善的人。讨
厌这种情感也类似于这种情况。人们又一次主动地心甘情愿地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
了自己。

另一种日常感情是内疚,因自己的错误给他人尤其是亲人和友人造成了伤害而内疚,
而且无法原谅自己而产生痛苦。俗话说天下没有后悔药可吃,难道人们非得内疚和
为此而痛苦吗?即使人们都知道内疚没有任何弥补的作用,但人们依旧要内疚,似
乎想通过自己的痛苦来弥补错误。人们会想,如果伤害亲人和友人,又不内疚的话,
那还是人吗?其实有一种办法能够使人从内疚的痛苦解脱出来,那就是自己原谅自
己,但在自己能原谅自己前,自己一定要能先原谅别人的错误,并且认可一种超人
的力量给了自己这种原谅自己的权力,但是最终要做到自己原谅自己是件非常难的
事。

以上所述的这些情感和行为是我们生活中糟糕的一面,是我们生活中痛苦和不愉快
的来源,是我们明知无用但又无法摆脱的困境。我们的情感就像化学反应一样地起
作用,但我们又无法控制这些化学试剂的来源和数量,它基本上完全被本能所控制。
无论是富人还是不富的人,当官的人还是普通的人,有学问的人还是没有学问的人,
无论生活在哪,工作在哪,人们都如此。而且越是富贵和有地位的人,这种化学反
应的效果越强,产生的痛苦也越大,因为他们的赌注和风险更大,所以说在这方面
人是公平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从中得到解放和解脱呢?我们还没有灵丹妙药,但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解放应该首先从自己的精神和情感的困惑和枷锁中解放出来,
然后再从外界和物质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如果做到了前者,后者就会自然地到来。
如果一个人一味地只追求从外界和物质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他的内在枷锁反而会越
来越紧,只会适得其反。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3 回复 Cateye 2011-5-9 10:52
本人以为,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源于对死亡的无知,因为死人不能复活,向我们讲述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宗教试图解释死亡,但尚不能令人信服。恐惧源于无知。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16 22:0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