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不知含蓄美为何物(图文) [2009/08]
- 原来这是人性化呀! (图片) [2009/08]
- 土得掉渣的洋名字 [2009/06]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一) [2008/09]
- 从“今生不回中国工作”看某些华人的奴性 [2009/05]
- 这里的腐败静悄悄 [2009/05]
- 说说人脉和人际关系 [2009/02]
- 胖人在美国备受歧视: 人性化哪去了呢? [2009/09]
- 救市计划一定不会取得成功 [2009/03]
- 人生应当有梦 [2008/12]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七) [2008/10]
- 为什么只有招架之功? [2009/04]
- 出车祸后怎么办? [2009/02]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四) [2008/09]
- 潇潇芙蓉国, 枝枝醉美人 [2008/10]
- 投票啦! 征联公布 [2009/04]
- 正告63和老猫! [2009/09]
- 有一绝对, 悬赏1000分求下联!! [2009/04]
- 吴钩声明 [2009/09]
- 男人一定要赚钱! [2009/05]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十七) [2009/04]
- 小沈阳算什么东西? [2009/05]
- 悬赏问树名 [2009/06]
- 民主就是想干啥就干啥? [2009/06]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四)
(吴钩原创于倍可亲网 9-19-2008)
陶和我一起寻访了许多算不上风景名胜, 却充满浓裕文化韵味的文物古迹.
陶曾带着我去过南京文德桥南岸的乌衣巷; 那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又有个很有意境的相传是, 明朝时候, 兵将执行一次任务,隐蔽在城南的一片地方,身着乌衣,在黑暗的夜里,冒雨等待黎明,后来这个地方就叫乌衣巷.
不过乌衣巷最吸引陶的还是刘禹锡那首著名的七言绝句《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看看乌衣巷觉得也没什么, 就是一条老巷子, 几所旧房子, 也没几个游客, 但陶却兴致勃勃,又是让我帮她在那些房前屋后和匾牌前拍照, 又是拿支笔在那记记写写的.
我在一旁不无揶揄的说: “莫非陶才女将来要出什么大作哪?” 她听了也不恼, 也不回敬我, 只管做自己的事.
我俩一起访过碑亭巷,那里有曹雪芹故居和江宁织造府的遗迹. 我对曹雪芹故居情有独衷, 以前已去过多次, 再陪陶前访也还兴致昂然.
曹公故居我早在第一次到南京时就去访问过, 那时还很小, 没上初中吧, 但对雪芹在这'也曾金马玉堂, 也曾绳床瓦灶’下写出红楼一梦这真真切切、虚虚幻幻,悲悲啼啼的千古文章的地方, 我心向往之, 到南京后就奔碑亭巷去了.
从曹公故居出来, 我俩走在碑亭巷里. 陶揶揄我说:”红学家, 有何感触啊?”
我对陶说, “有是有了一首, 吟着觉得还不太顺”
陶道: “念来听吧”
我就诵道:
陋室褴裳藏傲骨,游人添愁不忍睹.
写尽人间无限事, 恍若尘封玉栏阁.
陶拍了两下手, 说: “这么好, 还谦虚什么”
我说: ”那里敢在中文系才女面前显丑啊; 妹妹也吟一首吧”
陶沉思片刻, 诵道:
三生事业付秋风, 朱楼明月共一梦.
千红一哭万艳悲,女儿心事古今同.
我脱口称道: “绝句, 千古绝句, 相信现在世上只有陶妹妹才能作出如此好诗”
陶扬了一下她的头发, 不无骄傲的说: “过奖了”
就这样, 我俩常常穿街走巷,足迹遍及许多有些连老南京都没听说也没去过的地方; 我现在仍能想起的有汉府街, 丹凤街, 石婆婆庵巷, 杨将军巷, 西善桥, 桃叶渡, 龙蟠里, 虎踞关, 羊皮巷, 珍珠桥, 牛市(古时交易牛的地方), 弓箭坊(造弓箭的地方, 相当于明朝的兵工厂), 金银街, 邀笛步, 三山街,大功坊,长干里, 等. 陶每次都认真的做着笔记, 还让我拍很多照片交给她.
去过的这些地方中, 让陶和我觉得最浪漫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当属邀笛步和长干里.
邀笛步是著名典故“停艇听笛”的发生地。相传东晋名乐手桓伊爱好音乐,善吹笛,一日王徽之路经此处,泊舟清溪邀伊吹奏,吹罢《三调》后自己离去,主客二人自始至终一言未发。据说此曲即为后来著名的《梅花三弄》.
我记得在邀笛步的一棵大梧桐树下, 陶靠着我坐在一条石櫈上, 呤着她平时爱听的那首电视片梅花烙里主题曲《梅花三弄》的歌词, 她眼里竟无意识的流下了泪:
红尘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
若非一番寒澈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 最销魂梅花三弄.
弄的我心里怪难受的, 只好一个劲的安慰她. 其实这词和笛曲《梅花三弄》没有什么关系, 琼瑶作词不过借这个名而已, 可陶觉得此词很有深情, 因此触动了她女儿心灵最深处的某根情愫了.
另个值得一提的是长干里. 在古代,人们送友人出南京城,便以送到长干为止,再折一根柳枝相赠,表达依依不舍。因此,在文人的诗歌中频繁出现长干里,代表着极美的意境。李白著名的“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造就了“青梅竹马”的典故,被传为美谈.
在长干里, 陶拿着我帮她折的一根柳枝, 学着古装戏里看来的送别的样, 俏皮地把柳枝相赠给我, 拖腔拖调的道: “君啊, 小女子就到此地, 不再远送, 君自一路保重, 一路行好”, 逗得我俩都哈哈大笑.
在一次访问中, 陶曾认真的和我说, 她确实在考虑写一本有关南京历代文化变迁沿革的书, 现在就是走访搜集些资料, 等毕业后就起笔.
我听了, 说: “妹妹才高八斗, 做事又如此认真, 一定会写出一篇传世之作, 我就有幸成为第一个阅读者了.”
陶说: “那是自然, 你陪着我, 不辞辛苦, 毫无怨言, 那也有你的功劳呀.”
我逗她说: “算了吧, 什么我的功劳, 到时最多在序中提一句: 感谢夫君对我的一惯支持和理解, 关心照顾我的生活起居云云.”
陶听了脸一红, 捶我一下, 道: "哎呀, 你那么坏; 就算那样, 我还能指望你照顾我的生活? 看你平时公子哥似的, 还不我照顾你啊”
我忙说: “我学, 我学, 一定学; 放心, 一定得照顾好你这个大作家呀”
陶瞋我道: "谁能信你呀, 尽是甜言蜜语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