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不知含蓄美为何物(图文) [2009/08]
- 原来这是人性化呀! (图片) [2009/08]
- 土得掉渣的洋名字 [2009/06]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一) [2008/09]
- 从“今生不回中国工作”看某些华人的奴性 [2009/05]
- 这里的腐败静悄悄 [2009/05]
- 说说人脉和人际关系 [2009/02]
- 胖人在美国备受歧视: 人性化哪去了呢? [2009/09]
- 救市计划一定不会取得成功 [2009/03]
- 人生应当有梦 [2008/12]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七) [2008/10]
- 为什么只有招架之功? [2009/04]
- 出车祸后怎么办? [2009/02]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四) [2008/09]
- 潇潇芙蓉国, 枝枝醉美人 [2008/10]
- 投票啦! 征联公布 [2009/04]
- 正告63和老猫! [2009/09]
- 有一绝对, 悬赏1000分求下联!! [2009/04]
- 吴钩声明 [2009/09]
- 男人一定要赚钱! [2009/05]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十七) [2009/04]
- 小沈阳算什么东西? [2009/05]
- 悬赏问树名 [2009/06]
- 民主就是想干啥就干啥? [2009/06]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七)
(吴钩原创于倍可亲网. 10-5-2008)
我和陶的足迹虽遍及全南京城, 但一致认为南京最胜的风景当在鸡鸣寺、解放门, 台城到九华山一带。用”风景”两个字其实不是太恰当, 而应该说是那里的古韵流芳风尘千年的六朝金粉和明代遗迹, 就象一幅山水画, 浸满了历史的浓墨重彩, 吸引了陶和我常常在古城头上陶醉忘情, 流连忘返, 与那台城之魂和附丽于台城周遭蜿蜒起伏的山水融为一体.
我和陶总是从鼓楼沿北京东路向东前往鸡鸣寺和台城一带. 记得那一次是在清明后的一个星期日, 从北京东路岔路口到鸡鸣寺再到解放门的几百米路上, 两边是连成片的樱花树, 花瓣挂满了树枝, 樱花密密麻麻, 粉红粉红的一团团一镞镞, 从路的一头望去, 满眼皆是, 没有尽头; 微风拂过, 粉红嫩白的花瓣随风飘舞, 拂拂扬扬, 或紧或慢, 带着雪花的从容美好, 又有柳絮的轻柔飘逸, 在眼前似雪如絮一样飘落, 轻拂在我们脸上、衣上, 飘落到附近的楼檐上, 落在街道的中间和两旁, 落在我们的眼里, 留在我们的心里。
陶走在铺天盖地的樱花丛里, 步履轻盈, 心情愉悦, 笑貌眯吟; 她蓦一回首, 那密密麻麻的樱花成为映衬她少女风姿的一幅背景, 在飘漫的樱花瓣里, 她的颜面被映照得更显粉色, 在柔舞的樱树枝前, 她的身容更显婀娜多姿, 袅袅婷婷.
她看到我在悄然观赏她, 快步过来重又携着我的手, 兴高采烈的看着我, 说: “我最喜欢春天来这里看樱花.”
这个景象十年来如诗如画, 常常在我的心头萦绕, 在我眼前栩栩如生, 寄托着多少我对那段日子的回忆缅怀.
观赏了一会樱花, 我俩先来到鸡鸣寺, 顺着门前的石阶, 一口气就登临寺顶.
我记得鸡鸣寺黄墙青瓦,古刹钟声荡气回肠, 金壁辉煌的正殿, 侧翼有一木结构宝塔, 轻盈玲珑,七层八面,重檐翘角、上挂72个风铃.
我俩登上了宝塔, 依着塔外一圈扶栏, 环顾南京市容. 清晨的南京市, 还笼罩在一层淡雅薄雾里, 略显宁静. 一阵微风佛过, 那许多风铃叮哨作响,苑若天乐合奏.
可能是我俩去得早的缘故, 那天宝塔里就我们俩, 仿佛不记得遇见其它游客. 我和陶在宝塔上好一阵相拥相吻, 和一番恋爱中的男女均不能免俗的海誓山盟. 陶对我越来越依恋, 当我吻她时, 她顺着我, 迎着我, 用臂搂紧我, 闭着眼, 尽情地享受着男友热烈的吻带给她的快乐.
下得塔来我们重去正殿, 殿前的香炉里青烟缭绕. 觉得好玩, 我和陶各取了一枝香, 点上, 到殿里高大威严的佛象前, 站着, 举着香, 摆出虔诚样, 各默默祷告了几句.
出得殿堂, 我笑问陶: “小姐刚刚祷告了什么啊? 是不是学秋香哪, 但愿得:
月老牵红线, 姻缘早日联.
但求鸳梦稳, 不求登凌烟.”
陶用挽着我的手推我一下: “去, 做你的梦, 要唱也得你唐伯虎唱呀; 不过呢, 我刚刚祷告的确实和我俩有关.”
我趁热打铁道: “那小姐就说说, 怎么个有关.”
陶说: “就不说, 不让你知道.”
说话间, 我们来到正殿边的一大片竹林前. 春竹葱葱郁郁, 翠竹下苔藓与小草相间, 偶见稚嫩的小竹笋, 有些刚刚破土, 露光闪闪, 倔犟地向上生长, 山边一条溪沟若隐若现, 春草和繁花乱红相互掩映, 还仿佛闻到花的幽香在流动的晨雾中弥散.
我俩在面向竹林的一条登子上坐下. 陶依偎着我的肩, 看着周遭的景色, 若有所思的昵喃道: “
南朝名寺藏帝王,
香烟袅袅抹胭脂.”
念罢, 她叹息一声, 睨我一眼, 道: “你也说说, 我刚念的’南朝名寺藏帝王’是个什么典故啊?”
我听了, 知道陶又在考我, 提起精神先回她两句云: “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然后我把记得的一些零零星星六朝旧事徐徐讲出来, 努力要过陶的关: “
这几句诗所提到的南朝名寺和南朝四百八十寺, 指的就是这片古建筑群, 享有盛名的鸡鸣寺, 诗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南朝各代皇帝崇尚佛教、广建寺庙.
梁武帝萧衍于大通元年也就是527年在此建寺, 名为同泰寺. 梁武帝本人也曾4次"舍身"进守当和尚,再让群臣用重金为他赎身,所以那时寺庙,极其宏伟秀丽,资产颇丰, 仅同泰寺就有6座大佛殿,十多座小佛堂.
后来降臣侯景作乱, 同泰寺毁于战火. 据说, 当年侯景突然兵变, 太监也调拨出去抗击, 只留下柴禾与米. 梁武帝虽有菩萨心肠, 却不知道长明灯也可用来点火烧饭,最后终于活活饿死了.
一千多年来,此寺几建几毁,至明代朱元璋在此建鸡鸣寺和那座直插云霄的药师佛琉璃宝塔,塔内供奉的药师佛为众生消灾延寿,所以香客常年不断.”
陶听了满意, 点头称道: “还不错, 知道些历史; 那你再讲讲这’后庭花’和殿旁那口’胭脂井’的典故吧.”
我一听, 忙道: “哎呀, 小姐, 你以为你男朋友是天才, 什么都懂啊? 不过, 好象跟南唐的末代君主李煜或李后主有关, 他被誉为词中之帝, 作品千古流传, 尤其这两首, 是泣尽以血的绝唱, 念来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啊.”
我于是在陶面前吟了起来: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还有这一首, 更有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雕栏玉砌’应该就是指的这一片南唐小朝庭的宫殿楼阁”
陶听了, 没动声色地说道: “你讲的南唐李后主和他的诗词都没错, 不过比我所说的和’后庭花’有关的南陈王朝陈后主亡国故事晚了整整四百年呢. 南唐李煜李后主是在公元937年-978年, 南陈王朝的陈叔宝陈后主是在公元553~604年. 这李后主和陈后主确实挺让人混淆的. 不过, 你该听过这首陈后主为他心爱的贵妃张丽华所作的《玉树后庭花》吧.”
陶说着, 端正了一下本来斜挨着我的身体, 用朗诵诗词的声调念道: “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我听了, 拍一下脑袋, 道: “想起来了, 杜牧的《泊秦淮》 里的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就是指你刚诵的这一首”
陶点头道: “没错, 这首《玉树后庭花》, 绮艳轻荡,歌声哀伤。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
我知道六朝历史是陶的一个研究主攻方向, 于是央求陶: “那你就给我讲讲这陈后主’后庭花’的故事吧, 我还真有些胡涂.”
陶见我要她讲六朝故事, 顿时来了精神, 用她那柔美的声音, 如数家珍似的娓娓道来: “
在汉、唐两大帝国中间, 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 中国南方先后有孙吴、东晋和宋、齐、梁、陈6个汉族政权在南京(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建都,史家称为“六朝”。
陈朝(557年-589年)由陈武帝陈霸先建立, 陈历5帝,共33年。陈朝末代皇帝后主陈叔宝,纵情声色,不理政事,又造成百姓流离,国家空虚。
说起“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这首有名的亡国之音, 不能不提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
公元569年(南朝陈宣帝太建元年)、陈叔宝立为太子,张丽华应召入宫,年仅十岁,为孔妃的侍女。有一天,被后主偶然遇见,后主大惊,端视良久,对孔妃说:“此国色也!” 陈叔宝见她长得很漂亮, 对她产生好感, 但因张丽华尚年幼, 没有被临幸. 数年后,遂临幸她,生了皇太孙陈深.
公元582年(南朝陈宣帝太建14年),陈宣帝死,陈叔宝即位为陈后主,立张丽华为皇贵妃,宠倾后宫.
公元584年(孙后主至德二年),陈后主在光照殿前筑了临春、结绮、望仙三楼阁,楼高数丈,高耸入云, 连着宫室数十间,阁中所有的窗框门槛,皆用名贵的沉檀香木制成,每逢惠风徐来,香闻数里,阁下积石成山,引水为池,植以奇树名花. 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居结绮阁,龚、孔二贵嫔,居望仙阁,其中有复道连接, 宛如人间仙境。地址就在现鸡鸣寺一带.
张丽华有一头如云的秀发, 发长七尺, 涂上发膏, 梳成高髻, 光彩照人, 熠熠生辉, 并且脸若朝霞, 肤如白雪, 目似秋水, 眉比远山, 顾盼之间光彩夺目, 照映左右, 使陈后主神魂颠倒。张丽华曾于阁上梳妆,有时临轩独坐,有时倚栏遥望,看见的人都以为仙子临凡,在缥缈的天上,令人可望不可即. 更难得的是,张丽华还很聪明, 能言善辩, 记忆特别好, 遇有百官, 陈后主置张贵妃于膝上, 共同处理.
陈叔宝热衷于诗文,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和朝廷命官, 不理政治, 天天与陈叔宝一起饮酒做诗听曲。歌曲有陈后主为张丽华所作的那篇《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流传最广的有“壁户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十字. “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成为有名的亡国之音。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问。
公元588年(孙后主桢明2年),隋兵南下攻打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前线驰书告急,陈后主只知饮酒作乐,竟把告急书封放在张丽华的床头,忘记启封,清朝诗人宗元鼎《吴音曲》诗云:“壁月庭花夜夜重,隋兵已断曲河中,丽华漆上能多记,偏忘床头告急封。”就是咏及此事的。
公元589年,隋军破城,陈后主宫嫔十余人奔至后堂景阳殿,与张丽华、孔贵嫔三人并作一束,同投井中。隋兵入宫,执内侍问后主藏到哪里去了。内侍指井说:“这里。”里面漆黑一团,呼之不应,上面往下扔石头,才听到里面有求饶的声音。用绳子拉上来,士兵奇怪怎么这么重,本来以为后主体胖,出来后才发现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绑在一起同束而上, 同成为俘虏。隋兵皆大笑。据说三人被提上来时,张丽华的胭脂蹭在井口,后人就把这口井叫“胭脂井”。但也有人不耻于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的行为,把它叫做“辱井”。
张丽华被井水湿体,衣裙贴身,显得体态更加秀美,晋王杨广素慕张丽华之美,为其丽容所动,欲娶她为妻。隋军元帅高颎说:“武王灭殷,戮妲已,今平陈国,不宜娶丽华,乃命斩之。” 结果,杨广的风流梦破灭,张丽华被斩于青溪中,结束了她风流的一生,死时年仅29岁(生于公元560年, 卒于公元589年).
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灭亡了。中国自从公元316年西晋灭亡起,经过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获得了统一。”
听到这里, 我对陶道: “《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流传千古的诗作, 是他献给爱妃张丽华的一首爱情诗, 作为一个无上威严的皇帝,居然写诗歌唱一个他心爱的美女,也实属不易.”
陶点头同意道: “陈后主确是一个有才华的诗人,当然也是一个风流皇帝。唐代张祜写的诗云: ”
轻车何草草,独唱后庭花,
玉座谁为主,徒悲张丽华。
也可见陈后主这首诗对后人的影响,以及他歌唱美人造成的风波。后世李隆基歌唱他的杨贵妃,李煜歌唱他的小周后,可以说都是在学他。”
我对陶说: “今天向你学了不少; 以前来鸡鸣寺,也知道有口井非常有名, 只是没太在意. 今天到要去仔仔细细看看这口胭脂井.”
于是, 我和陶很快来到不远处的胭脂井.
我仔细地察看了一番青石井圈, 试图找寻张丽华的胭脂痕迹, 可哪里还能找到一丝美人的气息啊, 不禁感叹道: “张丽华真是红颜命薄啊.”
陶在一旁, 看了道: “即使真有, 还不早就让雨水冲掉了, 哪里还能看到胭脂啊.”
胭脂井周围大树掩蔽, 阳光从树丛里忽隐忽现的穿入, 四遭春草幽幽, 偶尔几声鸟啼, 伴几句不知名的虫鸣, 稀稀疏疏几个游人, 更显得冷冷清清. 历史的变迁真可谓沧海桑田,陈朝那个繁华的京城,如今早已面目全非。从前胭脂井旁的繁华三阁,也早已被隋文帝下令毁为平地,砖头搭了城墙,今非昔比了.
见这情形, 不禁有些感怀, 我脱口吟了一首诗道: “
临春结绮望仙楼, 玉树花艳后庭歌.
隋军直破朱雀门, 胭脂井下尚风流."
陶听了, 没贬也没夸, 道: “我也吟一首吧, 是以前和同学来游鸡鸣寺时作的:
玉树后庭花已残, 胭脂井边香魂哀.
楼榭亭台风流逝, 豪华不复青溪寒.”
我听了称赞道: “到底才妹妹做的就是品位高一等.”
谈论着诗, 我和陶开玩笑说: “要不陶大美人在井口上盖一个唇印, 让后面的游客不致失望, 也好和张丽华一比.”
陶嗔我一眼, 生气道: “亏你想得出, 这是一段耻辱的亡国历史, 你却把这当作风流韵事来玩味, 还有没有一点良知了.” 说着, 摆出不再理我的架势.
我被陶这么一说, 还真觉得自己有些猥琐齷齪, 自我解嘲道: “哎呀, 说得我脸红耳赤的, 都无地自容了, 恨不得挖一地洞钻进去; 对了, 就跳进这胭脂井里得了.” 说罢, 朝井口走去.
陶看了, 并不拉我, 说: “你跳吧, 我才不拉你呢; 对了, 就是还少两个美人和你捆在一起跳呢, 何不先找两个来.” 说完, 陶自己禁不住呵呵的笑了.
我一听, 哈哈大笑, 对陶道: “好啊, 这下你也低级趣味了一次, 咱俩扯平了, 不用跳了.”
说笑着, 已经是中午, 我俩就到鸡鸣寺内的素斋馆吃了素面.
餐后我们离开鸡鸣寺, 前往不远处大约一里外的台城.
(未完待续)
南京鸡鸣寺的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