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不知含蓄美为何物(图文) [2009/08]
- 原来这是人性化呀! (图片) [2009/08]
- 土得掉渣的洋名字 [2009/06]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一) [2008/09]
- 从“今生不回中国工作”看某些华人的奴性 [2009/05]
- 这里的腐败静悄悄 [2009/05]
- 说说人脉和人际关系 [2009/02]
- 胖人在美国备受歧视: 人性化哪去了呢? [2009/09]
- 救市计划一定不会取得成功 [2009/03]
- 人生应当有梦 [2008/12]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七) [2008/10]
- 为什么只有招架之功? [2009/04]
- 出车祸后怎么办? [2009/02]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四) [2008/09]
- 潇潇芙蓉国, 枝枝醉美人 [2008/10]
- 投票啦! 征联公布 [2009/04]
- 正告63和老猫! [2009/09]
- 有一绝对, 悬赏1000分求下联!! [2009/04]
- 吴钩声明 [2009/09]
- 男人一定要赚钱! [2009/05]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十七) [2009/04]
- 小沈阳算什么东西? [2009/05]
- 悬赏问树名 [2009/06]
- 民主就是想干啥就干啥? [2009/06]
又是秋风染红叶, 黄叶村里寻雪芹
题记:这里是香山。我居住在香山几日,目的是拜谒大文学家曹翁。
一部《红楼梦》,使曹雪芹这位中国十八世纪的伟大作家跻身于世界文学巨匠之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倾毕生心血铸红楼,这个观点恐怕没有人反对。
英年早逝遗梦红楼,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多见的。这个观点恐怕也没有人反对。
曹翁著书于那个黄叶村?京华何地是大观园?这个问题早有争论了。首先声明:这篇文章不涉及这个问题。只是写几段文字,借以凭吊多才多艺而命运坎坷的文学巨匠曹翁。
据新闻媒体报道:1971年在香山正白旗村39号旗下老屋,发现了曹雪芹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消息传来,令研究红学人士非常振奋,他们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考证之后,肯定了正白旗村39号老屋是曹雪芹的旧居。并于1984年4月22日在曹雪芹生活过的旧居建立了曹雪芹纪念馆。
同年秋天,我和文化馆的几位老师来到了北京西山正白旗村曹翁生活过的地方。
正是深秋时节,北京香山红叶如火。这次我们无暇欣赏红叶,而是情系黄叶。
在红叶如火的西山脚下,我们来到黄叶飘落的正白旗村。穿过门前“两株如力士擎天,一株如藏龙探海”的三棵古槐,就看见一个院落。友人告诉我:这就是“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流水野芹麻”的,昔日曹雪芹著书的地方,也就是今天被称作曹雪芹纪念馆。
这个地方叫做黄叶村——北京香山正白旗三十九号老屋。原房主姓苏叫成勋。在1971 年4月份一次修缮房屋时,发现了藏在白灰墙皮里的,曹雪芹酒友鄂比写给雪芹的菱形题诗,此消息传播出去立刻引起红学研究者们的轰动。据苏成勋讲,这个山村自清朝以来就叫黄叶村,清乾隆时期这里为八旗驻军的兵营,才改名为正白旗。这一带满山都是树,秋天来临,先是黄栌叶、枫叶由绿变红再变黄,接着是柳叶、柿子叶由青变黄,故卧佛寺又名黄叶寺。(景华《曹雪芹故居之谜》)
纪念馆是以曹雪芹当地的旧居为中心整理起来的。目前唯一的原始建筑,是一排十二间清代制式营房。东边七间,是原存的旗下老屋,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在北京市领导的指示下进行了保护性落架重修。西边五间,是在进行了调查、考证后又补建的。
走进院门,绕过影壁,十二间房屋,由东向西依次分为五个展室。第一展室是曹雪芹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布置,主要是为了表现当时旗人的生活环境。屋内“落地罩”、“排叉”、现在我们叫隔断,均与《红楼梦》十七回中怡红院一段描写景物完全相同。屋中的两付风筝,一付“富非所望不忧贫”,一付“师于万物”即:狮,鱼 ,(佛教符号) 三种图案,反映了曹雪琴本人的为人及写作原则。
望着风筝,我眼前出现了想象中的曹雪芹,这位身高魁梧,方脸宽额的汉子,见邻居老爹没有了炊米之粮,儿女们又熬熬待哺,曹雪芹来到他们身边,用竹篾教给他们编扎风筝的技艺,并告诉这位穷苦的大爹,到西直门外卖与官宦公子哥们可换回银两。第二展室,是发现题壁诗文的所在——抗风轩,也就是曹雪芹当年写《红楼梦》的屋子。第三展室是曹雪芹在西山生活、创作的环境。第五展室有关曹雪芹身世的重大发现的西轩题壁诗残片,是告诫人们世态炎凉的菱形楹联式的诗词。曹雪芹的书箱以及《废艺斋集稿》中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双钩摹本影印件,第五展室,是与故居有关的辅助展览,其中有故居八景的照片,表现了曹雪芹与此地的密切关系。所展出的家谱、地契、碑文拓片,证实了老屋的历史年代和曹雪芹所著《石头记》与它们的联系。
走出曹雪芹纪念馆,心胸里压抑的感情不知道如何宣泄才好。深秋的风在我们面前打着飞旋儿,把飘落在地上片片黄叶卷上半空。彷佛是在祭奠曹翁的灵魂……
有资料说,曹雪芹诞生在南京城里一户满族显赫的家族。在清政府定鼎北京而实现天下统一的历史变迁中,曹氏家族因对皇帝主子效忠有功而步步发迹,一直做到了满洲上三旗内务府的要员。到了康熙年间,曹家的地位也走向了极盛。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连续被外派出任权力很大的江宁织造。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就有五次以曹家为行宫。这是何等的荣耀。正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雍正继位以后,以追查曹家欲反叛朝廷的亲王勾结和织造财资亏空为由被革职抄家。实际曹家是皇党权贵内部矛盾争斗的牺牲品。雪芹的父亲曹頫从赫赫炎炎的皇亲地位被贬为王爷牵马坠蹬的奴才,曹家也从此沦落为奴。此时少年的曹雪芹目睹了由锦衣玉食的繁华沦落为餐饭食发愁的经历,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铭刻下深深的烙印。《曹雪芹身世之谜》文章说“这罕见的人生反差,让十分敏感而又爱动脑筋的曹雪芹感触无限。这异常深刻的人生体味,勾起了他在艺术创作上不可遏止的灵感与冲动。?lt;/SPAN>
风中飘落下带有秋凉的雨丝,我们依旧没有离开,用好奇的眼睛搜索着,企图发现一切和关曹雪芹有关的故事。
是那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西山脚下,头枕金山北傍卧佛寺,西望香炉峰的曹雪芹展览馆挽留了我们?还是这里的遍地多情的黄叶挽留了我们?。秋雨中,我们几乎踏遍了这里的青山、村落、黄叶、溪水,寻觅到了《红楼梦》里的“青埂峰”,尽管我知道这是《红楼梦》里“情更疯”的谐音。但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作者为情感而发出的呐喊。寻觅到了卧佛寺樱桃沟里的,那块不沾汗水和油脂的黛青色的石头(《红楼梦》书中黛玉芳名的由来)上生长的一棵树木的“木石姻缘”,这一切都是《红楼梦》情节和人物的原型……
曹翁著书是否北京西山的黄叶村?
曹家败落以后,年轻的曹雪芹在清廷专门为皇族子弟开办的宗学学校里,找到一份差事。这期间他结识了名将多尔衮的第五世孙子敦诚、敦敏。敦氏兄弟二人也是朝廷权利倾轧中的受害者,感情相容,秉性相投,因而成为了莫逆之交。乾隆二十一年前后,三十多岁的曹雪芹迁居香山,开始了创作《石头记》的艰难历程。有关资料介绍当时的情况是:家徒四壁,衣食无着,破屋中仅有一桌、一凳一支毛笔而已。
不少资料都以同情和关心地笔法,写出那些关心他著书的人们。
其中有为他写作到处收罗旧皇历当稿纸的爱妻;有替他变卖字画而换来食物和笔墨的儿子;有送来米汤的瞎眼睛老婆婆和邻居,还有敦诚和敦颐兄弟二人的时常资助……。
“劝君莫谈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杯冷灸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寄怀曹雪芹》。《四松堂集》抄本,诗集卷上)这就是曹雪芹的好朋友敦诚在乾隆二十二年秋天时,任喜峰口松亭关税务差使时写给移居北京西郊曹雪芹的诗,勉励他不要向厄运低头,不要去乞求富门而继续专心写书。四年后的秋天,敦诚和他的哥哥敦敏去西郊访问曹雪芹,留下了“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茶赊。衡门偏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的《赠曹雪芹》一诗,道出了当时在黄叶村著书的曹雪芹的生计艰难,以及对梦中那昔日江南繁华的老家的怀念。但是,著名红学家蔡一江教授在《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对著书黄叶村和敦诚的诗提出了质疑。“黄叶村——乡村,有秋色好的意思。在此之前,雪芹《红楼梦》书稿已基本完成,交付脂砚斋加批誊清。不料在誊清中八十回后被借阅者迷失五、六稿而未能抄出,终使全书成为废稿。所以不能据此时敦诚寄怀念曹雪芹的诗句,以为小说是在香山西郊山村中撰写的”。这是否定的意见。还有一种肯定的意见,在1979年第二辑《红楼梦学刊》一书中,朱屺瞻的国画《著书黄叶村》,画面上是逶迤远去的山峰,山脚下满树秋叶掩映着从山半腰淙淙流下来的溪水,山溪边,树木下是一间茅舍,茅舍中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个人影儿——他可曾就是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凝眸沉思的雪芹曹翁么?
雪芹曹翁啊,你究竟在那个黄叶村著书呢?
我们仍在刻意搜寻为他饿着肚子昼夜著书而送饭的山民;寻访者曹雪芹的诗友们怎样在春风里来到这间破屋听他吟诵书中情节;寻访者敦氏兄弟怎样在飞雪中沿着石砌的曲径,拿着酒浆菜肴呼唤曹翁开门;清夜万籁俱寂时分,写到伤心处的曹雪芹怎样挥泪恸哭之后奋笔;清晨朝晖里的曹雪芹怎样揉着熬夜的双眼在和孩子们嬉戏……
历经十载,增删五次,曹雪芹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家境徒变、妻离子夭折、酷暑热难耐、风雪灌破屋。饥肠辘辘时“日望西山餐暮霞”;情绪所至时“夜观星空自悲鸣”,日以继夜,奋笔疾书。终于完成煌煌巨著《石头记》,震惊文坛《红楼梦》。在公元乾隆二十八年(即1764年)2月1日声声辞旧岁的爆竹声中,心力交瘁的雪芹驾鹤西去。时年四十九岁半,可谓是英才早逝。
在北京黄叶村植物园的,有一座高2.4米的曹雪琴的雕像,静静地屹立在那里,深邃的眼睛,看着前来凭吊的人们。
“秋色招人上古顿,西风瑟瑟敞平原。遥山千叠白云径,清磬一声黄叶村。”曹雪芹已经伴随着远处寺庙的清磬之声,手握着流淌着墨汁的毛笔,于饥饿、劳累和精神的极大悲痛之中,在黄叶村的茅草房子里驾鹤西去了。他的诗友敦敏为我们留下了凭吊曹雪芹的《西郊同人游眺兼有所吊》的诗。同时,也为震惊世界文坛的《红楼梦》的写作地,留下了后人们瞻仰的无限遐思。
火烧云又把黄叶村染上了一层橙红色的色彩,在炊烟四起的黄昏,我们告别了黄叶村。
黄叶村,中国乡村中多么普通的一个小村庄。因为有了曹雪芹这位中国的大文豪,有了赢得盛赞的《红楼梦》,山川也欣然生辉,溪水也多情灿烂,草木也富有了诗情画意……
(吴钩转贴, 3-28-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