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不知含蓄美为何物(图文) [2009/08]
- 原来这是人性化呀! (图片) [2009/08]
- 土得掉渣的洋名字 [2009/06]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一) [2008/09]
- 从“今生不回中国工作”看某些华人的奴性 [2009/05]
- 这里的腐败静悄悄 [2009/05]
- 说说人脉和人际关系 [2009/02]
- 胖人在美国备受歧视: 人性化哪去了呢? [2009/09]
- 救市计划一定不会取得成功 [2009/03]
- 人生应当有梦 [2008/12]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七) [2008/10]
- 为什么只有招架之功? [2009/04]
- 出车祸后怎么办? [2009/02]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四) [2008/09]
- 投票啦! 征联公布 [2009/04]
- 正告63和老猫! [2009/09]
- 有一绝对, 悬赏1000分求下联!! [2009/04]
- 吴钩声明 [2009/09]
- 男人一定要赚钱! [2009/05]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十七) [2009/04]
- 小沈阳算什么东西? [2009/05]
- 悬赏问树名 [2009/06]
- 民主就是想干啥就干啥? [2009/06]
日本发动战争成功地阻迟了中国工业化发展
(吴钩 原创于倍可亲网,4-4-2009)
引子:仅甲午战争的战争赔款合计直接赔付日本2.3亿两白银。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相当于清政府五、六年的财政总支出,六、七年的财政总收入。
当时的日本首相在日记中写道:“我一想到这么多白银滚滚而来,在梦里都禁不住要哈哈笑醒。。。。”
日本从中国得到了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用这些钱大兴国民教育,遣派留学生到西洋学习科技,从此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而入现代化国家。。。。
中国人民则陷入了深渊;贫穷困苦引发社会动荡,社会动荡使得更加贫穷困苦,雪上加霜,恶性巡环一轮又一轮。
甲午战争四十年后到了民国时代,日本再次发动侵华战争,战略目标只有一个:打断中国的工业化过程,阻止中国倔起,因为当时正是民国厉史上民族工业发展最快,中国经济重新振兴的时期。
虽然最终日本以战败告终,但可以说日本实现了他们的战略目标:在中国引发了几十年更多的社会动荡,更多的战乱政争,更加的贫穷困苦,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才真正重新开始经济建设。。。。 日本成功地将中国的发展又阻迟了整整四十多年。
小时候,我到江南农村玩,看到中国农村的落后真是触目惊心。听老一辈絮叨,他们童年时的生活,更加贫穷愚昧,艰难困苦得无以复加。。。。。
我没有对这种愚贫投以一个鄙夷,脑子里却浮现出一幅不同的画面:在这些老人还是童年的时候,肚子吃得饱饱的,穿着整齐划一的校服,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坐在几明窗净的教舍里,高声朗诵着课文。。。。
是的,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如果日本没有发动甲午战争,如果我们没有赔给日本那2.3亿两白银,如果我们打赢了那场战争,获得2.3亿两白银战争赔款,如果没有后来日本的侵华战争,如果我们没有以德报怨,不放弃战争赔款,如果。。。。。。
可是,在牺牲2300万人的性命,在国家被打得山破河碎,在抗日战争终于惨胜后,中国人民获得的是,听到蒋介石对全国人民广播中呼吁,要对日本人以德报怨。
我想着这些经历了太多苦难,没有机会受教育,一生和贫穷落后为伍,一生不知生命中许多的“高级享受”为何物的农村老大爷老大妈,嘴里只挤出了三个字:小日本!
----------------------------------------------
发生于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战争涉及的区域也十分有限,但是,这场战争却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即使过去100多年之后,人们站立在威海的刘公岛上,仍然能够感受到那场战争的残酷、沉重和震撼!
甲午战争以前,中国人一直将日本视为“蕞尔小国”,不足挂齿,更未以为患。长期以来,日本的文化、制度等无不模仿、移植于中国,两国贸易也多以中国产品出口日本为主,日本社会基本上“中国化”。然而,在中国遭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后不久,日本也未能幸免于难,同样也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列强的侵略震动了日本朝野,日本人展开了深刻的反思,并以此为契机,发动了一场革古鼎新的明治维新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促使日本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还促使日本经济的巨大发展,在较短的时间里顺利实现了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后的日本,实力大增,蠢蠢欲动,制订了周密的侵略中国的计划。这样,到了1894年,日本找到了借口,发动侵略,中日甲午战争终于爆发。
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全面失败而告终。战争除了直接带来伤残、死亡和破坏外,还给战败的中国带来了巨额的赔偿负担和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中国不仅要支付直接的成本,如伤亡、破坏和赔偿,还要支付高昂的间接成本。这场战争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中国为此付出的成本却十分昂贵,其不仅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国家的缓慢转型,而且也暴露了日本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这就是通过索要巨额战争赔款,切断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所需的资本供给。
甲午战争以中国被迫接受《马关条约》而宣告结束。该条约的主要内容有:1、割让辽东半岛(俄、法、德三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出面干涉,由清政府出3000万两银子“赎回”)、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银2亿两;3、开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商埠;日船得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根据《马关条约》,第二年又订立《通商行船条约》,承认日本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4、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日本在中国制造的货物,与进口货物一样,免征一切杂捐,并享受在内地设栈寄存的优待。
结合战败后的赔款以及战争间的军费支出等项,可以大略地估算出这场战争中国所支付的直接成本。首先是军费支出。有人估计,在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支出的军费在6000万两左右。其次是战争赔款。《马关条约》迫使中国赔偿2亿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又支付了3000万两白银,合计直接赔付日本2.3亿两白银。再次是其他的直接损失,主要有:一是赔付在甲午战争期间被日舰击沉的英船高升号价共3.3万余英镑;二是日军从中国劫获的战利品共值7312000日元,掠夺的民间物资尚不计算在内;三是日军在威海卫驻兵费350万两白银(后中国在三年内偿清赔款,实付150万两);四是中国在战争中所直接遭受的军事损失和人员损失。在上述各项成本支出中,仅军费、赔款和赎辽费三项合计,总数就达3亿两白银,如若再加上其他一些不可估量的直接的经济损失(中国在这场战败的战争中所直接遭受的损失肯定要比日本大得多),这场战争中国所支付的直接成本将是十分巨大的,估计至少也有五、六亿之多。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如用清政府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来换算,则相当于清政府五、六年的财政总支出,六、七年的财政总收入。据吴廷燮《清财政考略》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时,可靠的财政收入为8800余万两,必不可少的支出为1.01亿两,收支相抵,亏空1300余万两。伴随着巨额的财政亏空,户部银库的储银急剧下降。清政府的财政本已入不敷出,加上战争的直接损失和巨额赔款,使得清政府的财政进一步雪上加霜。
在中国政府因甲午战争的战败而支付巨额成本的同时,日本则从这场战争中获益颇丰,对照其战争的损失与获得的收益,其收益率不知要高于一般的经营投资活动多少倍。按照李鸿章的估计,日本实际所耗军费不过1亿两日元,而根据日本方面公布的大大夸大了的数字,也不过2.1亿两日元,约合中国白银1.4亿两。另据日本学者伊原泽周的研究,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海陆军军费支出总计为200476000日元,中国对日战争赔款及赎辽费折合共计365509656日元,补偿军费之外,净赚164033656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