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不知含蓄美为何物(图文) [2009/08]
- 原来这是人性化呀! (图片) [2009/08]
- 土得掉渣的洋名字 [2009/06]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一) [2008/09]
- 从“今生不回中国工作”看某些华人的奴性 [2009/05]
- 这里的腐败静悄悄 [2009/05]
- 说说人脉和人际关系 [2009/02]
- 胖人在美国备受歧视: 人性化哪去了呢? [2009/09]
- 救市计划一定不会取得成功 [2009/03]
- 人生应当有梦 [2008/12]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七) [2008/10]
- 为什么只有招架之功? [2009/04]
- 出车祸后怎么办? [2009/02]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四) [2008/09]
- 潇潇芙蓉国, 枝枝醉美人 [2008/10]
- 投票啦! 征联公布 [2009/04]
- 正告63和老猫! [2009/09]
- 有一绝对, 悬赏1000分求下联!! [2009/04]
- 吴钩声明 [2009/09]
- 男人一定要赚钱! [2009/05]
- 我心底那道永远的流光 (十七) [2009/04]
- 小沈阳算什么东西? [2009/05]
- 悬赏问树名 [2009/06]
- 民主就是想干啥就干啥? [2009/06]
跟周立波比,小沈阳算什么东西?
问上海籍同事目前沪上如日中天的“海派清口”演员周立波,其表演形式是否接近年初因演出春晚小品《不差钱》而红遍大江南北的小沈阳,同事一脸不屑,仿佛我根本不应该把两人相提并论: 跟周立波比,小沈阳算什么东西?
相对于在北方的受落,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必播的春节晚会,在南方的收视率节节败退。据报道,春晚在上海的收视率还超过10%,但到了广东就只有近5%,而海南才不过是1%。
也正因如此,把因春晚窜红的谐星和先后在上海两大剧院演出30多场、场场爆满、票房总收入超过人民币600万元、连上海市长韩正也去捧场的周立波相比,许多上海人都觉得不是味道。
周立波自创的“海派清口”脱口秀,有人觉得有香港喜剧演员许冠文和黄子华等表演的“栋笃笑”的影子。它以幽默盘点时事为主,跟传统滑稽戏的说学做唱不同。例如,他的“清口”里有与股市相关的段子,就有人揶揄:“股票这东西是小沈阳下几辈子也玩不了的东西。”
不管是细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衣食住行改变的《笑侃30年》,还是戏说新老上海前世今生的姐妹篇《笑侃大上海》,以上海滑稽戏演员出身的周立波,“一身西服、一本提示夹、一个人、一张嘴、一台戏”,盘点许多被“政治正确”主流媒体忽略的民生课题,让不少观众笑弯了腰、笑出了泪。有人计算,他近两小时的演出中,“观众笑声达680次”。
周立波以通俗表演艺术创造“票房奇迹”的事迹,被沪上媒体喻为“周立波现象”。有关部门日前还特邀学者和文化人等参与有关研讨会,希望能从中窥探海派文化发展的前景。
学者前往观赏周立波的表演,更逃不出沪上媒体的“法眼”。著名学者余秋雨观赏后说上海“一百年才出一个周立波”,就被沪上大小传媒竞相报道。余秋雨后来解释,在艺术领域里面,带头的往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同一个人,有时候几百年都只有一个人:“周立波是清口表演的开拓者,他把滑稽与上海文化结合在一起,认真寻找生活中的幽默情节,结合之后奉献给观众,这就是表演的门路。”
因《百家讲坛》和《文中有话》等节目更为大众熟悉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去看了演出后同样被记者逮着,要他做点评。他认为要早几年,周立波完全不可能“火成这样”:“上海本土文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边缘化。但是最近这几年,上海开始改革户籍政策,开始接纳更多的人来到这座城市。……上海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就会发现少了点什么自己的东西。周立波的出现,正好符合了上海人在经济站上一个新高度后,对于本土文化的一种需求。”
由于上海已普遍使用普通话,让人觉得由京派文化掌握了话语权。为此,钱文忠觉得主要以上海话演出的周立波“让上海人走出文化上的自我矮化,是一件好事情”。
周立波本身也多次强调不担心演出只有上海人看得懂,他说:“上海的语言类节目,为什么一定要把上不上春晚作为标杆呢?既然是上海的语言类节目,自然要立足上海,上海有1800万人,多么大的市场,如果每个人都来听‘海派清口’,那就是将近40亿元收入。”
他所流露的自信可见一斑,其演出段子也穿插了调侃北方人,甚至是央视的笑料,收到了很好的“笑”果。他也对上海文化的批评进行反批评,一改许多文学和戏剧作品中,上海人斤斤计较的刻板印象。
当沪剧日渐没落,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演的京剧、越剧却获得许多上海人的掌声时,周立波的出现让许多上海人重拾了对当地文化的信心;当老上海们感慨每天乘坐的公交车(巴士)不再以熟悉的沪语报站,他们对地方语言的热爱、对现实的不满也都尽显于那“680次”的笑声中。所以,周立波能不红吗?
(何惜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