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了豹子胆-打黑车 [2014/01]
- 一波多折之四--签证顺利否? [2014/01]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沉痛悼念笔友水影儿。 [2016/11]
- 耸人听闻的基因、染色体 [2012/12]
- 夏至了 - 炸酱面! [2012/06]
- 棉毛裤的故事 [2008/12]
- 中国城奇遇 之一 邂逅(转贴请注明出处-先谢为敬) [2013/10]
- 感悟一句话的效应 [2008/09]
- 一波多折(1)天有不测风云:临行前,女儿的护照丢了! [2014/01]
- 留住父母的痕迹(月亮代表我的心)--回国观感录之八 [2011/03]
- 老爸的电话谎言,你听得出来吗? --回国观感录-- [2013/02]
- 纽约中国城奇遇 之三 发迹(转贴请注明出处。先谢为敬) [2013/10]
- 蒙羞的NYC! (纽约随笔) [2013/06]
- 塞翁失马记--今年得回两趟家 [2008/12]
- 冷漠=伤口上的盐 [2011/08]
- 无着的母爱 [2011/07]
- 苍天有爱,大地深情--《岁月甘泉》中国知青组歌观后 [2011/11]
- “妈,笑眯眯地啊......!”--家有青少年系列 [2012/03]
- “控制狂”老调重弹“Sleep Over”---家有小女初长成(续)-- [2012/06]
- 人到中年重拾梦 [2011/07]
- 剪报情思 [2012/02]
- 另辟职业:当媒婆! [2012/04]
- “真实的大学生宿舍生活”-家有住校大学生的家长慎入 [2009/11]
- 美女也抓狂 [2009/11]
- 忆往怀师话“宜修” [2012/03]
- 青出于蓝的“美二代” [2009/11]
- 也说不良少年--地铁惊魂记 [2009/04]
康弟、老楊:
拜讀了康弟轉來的洪先生的雅作,心中不禁對自己參與塑造的長江版国语话剧《啼笑因緣》氤氳著諸多遺憾與惋惜。
首先,遺憾洪先生伉儷未能在首場時與其姨姐闔府一並前來觀賞,未得以在演出季結束前及時命筆成文,從而大饗讀者與觀眾,更令我等、至少是我、在演出最終落下帷幕之前未得以領教大家嫡傳之真諦。洪先生文中提供的珍貴史料讓我有拜讀恨晚之憾。
其次,因著前面的遺憾(解脫一下自己的負咎感),致自己未能在刻劃劇中人物時更用心地穿越時光隧道、深入人物的周遭與內心,而非單純地“披掛”沈母的衣缽,流於模仿。反省剖析:帶著戲下台多少尚有幾分把握,帶著戲上台卻饒有虧欠。僅此,與劇中人物之距離可略窺一斑。
再次,少年時雖拜讀過張恨水先生的大作,然畢竟尚未涉世,悟性未啟,徒識情節,走馬觀花。來美經年,奔波斗米,遠離書香;致書閣塵封,筆硯銹蝕。不開卷焉能究詳細,不品味焉能領精髓?演出前且不說連原著的扉頁尚未供奉膜拜,縱是連改編的影視作品也未嘗親睹參考。
讀過洪先生的劇評,再總結自己在這部劇作中的表現, “啼笑”之後,更啼笑皆非。感受到的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慚愧,卻終不敢對自己大加撻伐與否定,唯恐貶值了那兩個多月的光陰與勞碌,更糟塌了戏内戏外的“啼”与“笑”、劇始劇終的“因”與“緣”。倘真能如洪先生文中所冀、爾我劇組同仁眾望所歸:有朝一日能重拾舊創、再行切磋,當傾盡心力、呈現給觀眾一部精雕細琢、更為賞心悅目的《啼笑因緣》。
宜修
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附: 刻畫因緣堪啼笑
── 看美國長江劇團新作《啼笑因緣》
|
v 洪 旻 v
|
|
2007年6月19日
|
美國長江劇團,在紐約劇藝中心公演該團第十四劇季新作,話劇《啼笑因緣》,半個多月的精彩演出,給紐約華人社區和熱愛劇藝的美國朋友留下深刻印象。刻畫因緣堪啼笑,劇終人散,腦海裏回味整場成功演出,活脫脫的表演留給人的恰是「啼」、「笑」、「因」、「緣」四字。
啼
美國長江劇團的《啼笑因緣》演出,如鶯聲啼鳴,低徊縈繞,唱響紐約大都會華人社區。
整部戲,從導演到演員,從編劇到劇務,從台前到幕後,他們以敬業樂業的專業精神,一絲不苟的嚴肅態度,平實無華的藝術風格,較好地詮譯了張恨水小說的內涵。
這首要當推編劇/導演陳尹瑩女士對張恨水及其小說的理解。陳導親自撰寫的「前言」,引述對張恨水的評價﹕小說“以情節迂回,故事哀感頑艷取勝”,“而映寫人生,不事雕飾,自然觀感無盡”。奠定了編劇/導演準確捏拿《啼笑因緣》劇情張啟、展開、推進、終局的路向。
編導陳尹瑩女士,除駕馭全劇演員表演,佈景製作,音樂音響,舞台燈光外,連劇情簡介,演員介紹,英文字幕,一應巨細,事必親躬。以嚴謹的藝術追求、高水準的製作,統帥全軍,協調演出,也是劇季新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美國長江劇團版《啼笑因緣》,因地制宜,創造了「城池俯瞰」,「一堂多景」的表演陣式。
所謂「城池俯瞰」﹕即觀眾席節梯如城,演出場地聚似盆池。觀眾在上,演員在下的表演格局。打破了傳統舞台在上,觀眾居下,遐遠延伸的形式。觀眾進場通過表演區入席,這就大大貼近了演員與觀眾的距離,也拉近了觀眾與劇情的位差,使觀眾融入情節,隨劇情的發展、演員的表演亦啼亦笑。
所謂「一堂多景」﹕即把整部戲的舞美、佈景、道具設計,溶集一堂。前景左為沈鳳喜家,右為關秀姑家,收拾了簡單典型的道具,即時變為天橋雜耍、鼓書表演場地。中景是陶伯和府地,後景高踞正中是軍閥劉將軍府。多景緊湊相連,使用竹凳、木凳,高矮茶几,典型簡潔的陳設點明環境,手法極為洗練。這一堂多景,讓觀眾隨燈光聚滅,進入聚焦的表演景區,觀賞劇情的推進擴展。
這種表演形式,打破了話劇藝術拉幕關幕,移堂換景的繁瑣。極大地節省了換景時間。在短短的兩個小時裏,極盡容納原著小說的完整內容,並使全場演出一氣呵成。
極為洗練的舞美、佈景、道具設計,吸收了中國京劇藝術舞台道具的簡明聯想特色,整台場景、幕板以統一斑駁脫落的棕黃顏色,明快、簡潔地襯托劇情,把觀眾一下帶入劇中人生活的中華民國二、三十年代既定時代背景中,既給觀眾預留無盡聯想餘地,也為演員提供了廣闊的表演、發揮空間。
美國長江劇團版《啼笑因緣》,讓人耳目清新,不能不說編創人員,有執著的藝術追求,相當的藝術功力,平實而嚴謹的創作態度。很藝術,很創新,很「沙龍」(Salon)!
笑
「笑中和淚寄深情」。《啼笑因緣》中男主人公樊家樹和三位凡塵女子沈鳳喜、何麗娜、關秀姑的相識相交,恨愛情仇,真個讓人啼笑皆非。
美國長江劇團《啼笑因緣》的演員們,把箇中甘苦演義得當,迸放火花。
女主人公沈鳳喜的扮演者馬千小姐,原是一位頗有成就的舞蹈工作者,此次擔綱女主角,小小的年紀,把一個民初時代,從賣唱女子,到女學生,到迫成軍閥妻室的不同身份,表演得栩栩如生。她和樊家樹的相見相愛,人物的天真善良,又帶有下層女子愛幕虛榮的性格,風情面貌,掌握得恰如其分。沈鳳喜從俊俏,到痴情,到瘋癲,到卒死。環環扣人心弦,引人憐愛,發人同情。
劇中俠膽義士關壽峰的扮演者,周磊先生,在紐約布魯克林大學主修戲劇表演,把一個擠壓在社會底層,卻不甘命運,俠膽仗義,疾惡如仇,游盪人生來去無縱的義士性格,也刻畫得入木三分。
飾演陶伯和的張康先生,是位生物學者,卻酷愛表演藝術,醉心劇藝。他把中上層社會,明哲保身,與世無爭,亂世自樂的雅儒形象,演譯得恰如其分。
此外,沈三弦飾演者王志強先生,把貪得無厭的酒鬼形象,也捏拿得體。若再把社會底層小人物的「貪」、「賴」品格,略再加強,會更加添色。
男主角樊家樹的扮演者吳越坤先生,把天真無邪,涉世不深的富家子弟,表現得十分到位,如把不是揮金如土得紈褲子弟,又不是書呆子,既不能傻,也不能油滑的品格再作升華就會更好。
此外,李依凌小姐飾演的多情俠女關秀姑;宜修小姐飾演的沈大娘都有出彩的演出。
正是這些鮮活的人物形象,支撐起《啼笑因緣》的成功演出。
因
「因緣」不是「姻緣」。
張恨水先生自己說﹕我寫的不是男女姻緣,而是寫人間因緣。「因緣」出自佛家用語,帶有“自有因緣莫羨人”的寓意。說的是一種機遇、機會、巧合以及命運安排等人間諸事,有「因」,有「果」。是世間萬物,因果報應的辯證關係。《啼笑因緣》裏,張恨水先生把佛家用語,演化為文學的內涵,來描寫社會。孕寓了人間悲歡離合,親仇恩怨,變幻莫測、錯綜複雜的社會哲理和深刻底蘊。
《啼笑因緣》成書前,張恨水先生有“茅亭佈局”的佳話。那時張恨水先生的小說,瘋靡中國北方,1929年,上海《新聞報》嚴獨鶴先生特約張恨水先生為南方讀者寫篇小說,南方讀者要看噱頭,到哪里去找噱頭?張恨水先生說﹕“我倒是為此動了動腦筋,是這麼想的﹕不能太隱晦;又不能太明顯,同時,既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具體。主要還得雅俗共賞,騷人墨客不討厭它,而不識字的老太太也能聽得懂,叫得上來……”於是,張恨水先生獨自跑到北京天壇公園,天橋一帶,體查生活,尋找素材。後來就有了張恨水先生《啼笑因緣》初版自序中寫的,在中山公園僻靜的小土山上,倚著石桌石凳的那番“茅亭佈局”了
關於《啼笑因緣》構思得趣話,張恨水先生特別邀約了好友左笑鴻先生,到家裏深談了數天。關於書名,左笑鴻先生回憶當年道﹕
張恨水先生笑著說﹕“我打算用《啼笑因緣》,你看怎麼樣?”說罷,笑容不斂,似乎 在等待答復。
“……”左笑鴻先生不語,心裏盤算著。
“怎麼,你是不是覺得俗了些?”
左笑鴻先生沒說什麼,只是小聲地唸叨著﹕“蒲松齡有《醒世姻緣》……”
張恨水先生還是微笑著﹕“我一猜就知道你覺得有些俗,不過蒲松齡的小說專講婚姻, 而我寫的這個就不完全是婚姻問題,所以,「因緣」的「因」字沒有女字旁。”
左笑鴻先生拍手道﹕“那就對了!”張恨水先生追問一句﹕“行麼?”
“行啊。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估計半個月可以見報了。”
《啼笑因緣》問世了,1929年開始在上海《新聞報》「快活林」副刊連載,1930年連載完畢,1931年上海三友書社出版單行本,至今已近八十年。
緣
近八十年來,《啼笑因緣》仍然經久不衰,膾炙人口,廣受歡迎。期間改變成為電影、電視、戲劇、戲曲等諸多藝術形式不下三、四十種。如今在中國大陸,張恨水作品改編的影視劇作,是最得觀眾喜愛,最為叫好叫座的,因為張恨水先生的作品,描繪黎民百姓身邊的喜怒哀樂,和黎民百姓貼得最近。這正是張恨水先生和廣大讀者、觀眾之「緣」。
美國長江劇團陳尹瑩女士親自編劇、執導,並把該劇定為劇團第十四劇季新作,進行公演。同時邀聚諸多來自中國大陸和美國朋友参加演出。《啼笑因緣》以普通話配襯英語字幕,居然使觀看演出的美國朋友也看懂了劇情,這不能不說也是聚「緣」。
長江劇團的《啼笑因緣》,還得到紐約市政府藝術基金的贊助,得到號稱紐約「小百老匯」新城市劇藝中心具名主辦,得到紐約「北京同鄉會」的鄉情支持。特別一提的應是該劇邀得美國演員韓麗小姐(Ms. Elizabeth Hammett)第一次用中文普通話飾演黃雅琴,且演得很不錯。說明美國長江劇團以自己的藝術廣結情「緣」。
這麼多專業或業餘藝術工作者,白天各自有自己的工作,晚上聚集一起參加演出,有的還身兼助理導演,服裝、道具、化妝主任,流汗受累,只為了各自對表演藝術的熱愛和追求。藝「緣」讓這些丹心赤子相聚一起,同心協力,演義《啼笑》。
相會相聚總因緣。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批中國大陸話劇藝術工作者,致力於中國話劇的創新和改革。身在大洋彼岸的一群劇藝工作者,他們以對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的認知,也在以自己的實踐,嘗試創造話劇藝術的新形式,開創表演藝術的新路。如果有一天,美國長江劇團《啼笑因緣》的劇藝工作者,能帶著他們的新作《啼笑因緣》,有緣和中國大陸的演藝工作者一起交流切磋,讓炎黃子孫眼中的東方藝術和西方藝術,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迸發出嶄新的藝術火花。那該多好。
我們期待這樣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