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了豹子胆-打黑车 [2014/01]
- 一波多折之四--签证顺利否? [2014/01]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沉痛悼念笔友水影儿。 [2016/11]
- 耸人听闻的基因、染色体 [2012/12]
- 夏至了 - 炸酱面! [2012/06]
- 棉毛裤的故事 [2008/12]
- 中国城奇遇 之一 邂逅(转贴请注明出处-先谢为敬) [2013/10]
- 感悟一句话的效应 [2008/09]
- 一波多折(1)天有不测风云:临行前,女儿的护照丢了! [2014/01]
- 留住父母的痕迹(月亮代表我的心)--回国观感录之八 [2011/03]
- 老爸的电话谎言,你听得出来吗? --回国观感录-- [2013/02]
- 纽约中国城奇遇 之三 发迹(转贴请注明出处。先谢为敬) [2013/10]
- 蒙羞的NYC! (纽约随笔) [2013/06]
- 塞翁失马记--今年得回两趟家 [2008/12]
- 冷漠=伤口上的盐 [2011/08]
- 无着的母爱 [2011/07]
- 苍天有爱,大地深情--《岁月甘泉》中国知青组歌观后 [2011/11]
- “妈,笑眯眯地啊......!”--家有青少年系列 [2012/03]
- “控制狂”老调重弹“Sleep Over”---家有小女初长成(续)-- [2012/06]
- 人到中年重拾梦 [2011/07]
- 剪报情思 [2012/02]
- 另辟职业:当媒婆! [2012/04]
- “真实的大学生宿舍生活”-家有住校大学生的家长慎入 [2009/11]
- 美女也抓狂 [2009/11]
- 忆往怀师话“宜修” [2012/03]
- 青出于蓝的“美二代” [2009/11]
- 也说不良少年--地铁惊魂记 [2009/04]
二十九年前的九寨之行之一:路遇塌方
宜修
1984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川北九寨沟作为国家级风景区正式对游人开放。好像是因为看了电视的介绍,说那里有大熊猫出没(好像宣传片里还有当时的总理赵紫阳在九寨沟和熊猫的合影什么的),我和大学时的闺蜜江开始蠢蠢欲动,私下里相约暑假去走一趟。
回家跟母亲申请盘缠时,母亲头一个反应就是:“两个女孩子,去哪儿不好,非要跑到深山老林去......当心让人拐跑了!”
我施展出家中老幺的软磨硬泡功:“你不是老说我凶吗?谁敢拐我啊?!......不信,回头我从九寨沟给你拐俩回来!”
软磨硬泡奏效了!据江透露,她父母还对江说了句让我乐不可支得回家跟父母学舌的话:“也就是你跟宜修去。换别人,才不让你去呢!”
放暑假的当天,我和江两人踏上了北京-成都线的火车。还记得我们俩坐在硬座车厢里,面对面聊天时的谈话内容。最最记得的,是当遇到我们俩感觉不舒服的人坐在身边,而我们又不得不讨论跟此次旅行相关的内容时,就改用英文交换意见,以免人家知道我们是两个女孩子单独前往九寨沟旅行。车上有人问及,我们就说在北京长大的,父母在广元工作。
原计划在广元下车后,乘长途汽车前往南坪县城(今天的九寨沟县,怪不得今次去前,在地图上无论如何找不到南坪县),然后再转乘前往九寨沟的汽车。可一到广元县的长途汽车站,就被告知:通往南坪县城的公路因为遇雨塌方,三天之内没有车可以前往南坪县。
这可是我们俩出发前始料未及的情况!行前问过两个低年级的四川同学,谁也没提到可能发生的公路遇雨塌方的情况。在咨询了长途汽车站售票员的意见后,我们俩决定不在广元耽搁三天的时间,转而换乘前往绵阳的长途汽车,曲线向九寨沟方向前进。
沿途不止一次地遇到了塌方。其实沿途并没有遇到大雨,否则长途汽车会像前往南坪方向的车一样停驶。但仅仅就是小小的毛毛雨,也还是会造成山间公路的碎石塌方。一些小的碎石滚下来时,汽车司机往往就加大油门冲过塌方区,我们常常会见到、听到山上滚下来的碎石乒乒乓乓地砸落在我们乘坐的老旧铁皮汽车顶上......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还是非常令人惊簌的。其中一段路,我们有两辆长途汽车同行,当我们的车冲过刚刚开始滚落的小碎石时,就听见后面的一辆车被滚落的石头噼噼啪啪砸中的声音。
中途遇到一次严重的塌方。那次的塌方发生在我们行驶到那里之前。公路上已经堆满了许多碎石。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让我们一车人全部下车,他一个人在盘山公路靠悬崖的一侧,令人为他捏着一把汗地开着有些倾斜的空车缓缓地绕过了大堆的碎石,然后招呼我们动作迅速地上车,以免碎石随时再度滚落。现在回想起来,还非常感佩那位司机师傅的胆量!
乘坐了一整天的长途汽车,几经心惊肉跳的塌方惊魂,傍晚,我们抵达了绵阳县城。汽车尚未停稳,一群当地的老乡围拢了上来拉住宿的客人。一位当地的老妈妈看我和江两个学生模样儿的女孩儿,告诉我们可以一人五块钱(好像是这价钱)住到她家刚刚给儿子准备娶媳妇的新房里去。结果那晚,我们俩还真就没客气,居然抢在人家的新人之前,留宿在了人家那一对新人尚未碰触的婚床上。汗!!!
(待续)
录于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夜(图片来自网络。特此鸣谢元拍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