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了豹子胆-打黑车 [2014/01]
- 一波多折之四--签证顺利否? [2014/01]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沉痛悼念笔友水影儿。 [2016/11]
- 耸人听闻的基因、染色体 [2012/12]
- 夏至了 - 炸酱面! [2012/06]
- 棉毛裤的故事 [2008/12]
- 中国城奇遇 之一 邂逅(转贴请注明出处-先谢为敬) [2013/10]
- 感悟一句话的效应 [2008/09]
- 一波多折(1)天有不测风云:临行前,女儿的护照丢了! [2014/01]
- 留住父母的痕迹(月亮代表我的心)--回国观感录之八 [2011/03]
- 老爸的电话谎言,你听得出来吗? --回国观感录-- [2013/02]
- 纽约中国城奇遇 之三 发迹(转贴请注明出处。先谢为敬) [2013/10]
- 蒙羞的NYC! (纽约随笔) [2013/06]
- 塞翁失马记--今年得回两趟家 [2008/12]
- 冷漠=伤口上的盐 [2011/08]
- 无着的母爱 [2011/07]
- 苍天有爱,大地深情--《岁月甘泉》中国知青组歌观后 [2011/11]
- “妈,笑眯眯地啊......!”--家有青少年系列 [2012/03]
- “控制狂”老调重弹“Sleep Over”---家有小女初长成(续)-- [2012/06]
- 人到中年重拾梦 [2011/07]
- 剪报情思 [2012/02]
- 另辟职业:当媒婆! [2012/04]
- “真实的大学生宿舍生活”-家有住校大学生的家长慎入 [2009/11]
- 美女也抓狂 [2009/11]
- 忆往怀师话“宜修” [2012/03]
- 青出于蓝的“美二代” [2009/11]
- 也说不良少年--地铁惊魂记 [2009/04]
杂念--寒冬“六十年鲜见”
宜修
北半球今年冬天,来得不仅早,且有些骤然。北京的第一场雪,霸道地为十一月的北京突袭洗尘,全然不顾人们尚在与秋高气爽的金秋依依不舍地缱绻;纽约的第一场风雪也在十二月中,在人们尚为圣诞新年筹谋时,挥洒着盖地铺天!
父亲1950年初便迁居到了北京。电话中,他用“六十年来最冷的冬天”来描述今冬的北京;北半球另端,纽约的长者们也扳着手指,用“五十九年来破纪录的寒冬”定义着这个冬天。环球果真“同此凉热”得非同一般!
六十年前没我,自然无从评判。然而,说起三十年前中国的冬天,记忆却远未如烟……当年的冬装多是棉袄,更以棉猴儿、棉/皮/驼绒大衣抵御西伯利亚寒流的刺骨风寒。因着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在数九的北风中顶风冒月行路难,少不得以“武装到牙齿”来御寒:一顶栽绒帽,可以上翻的帽沿儿放下、盖住耳朵,更免得寒风往脖子里灌;大号口罩,罩得脸上只露出那心灵的窗户两扇;棉袄外面,棉猴儿、大衣的臃肿自不待言;毛裤、绒裤更是起码的装备一件;与金属车把亲密接触的双手,一付加厚尼龙手套,还须罩上一付棉手套如“熊掌”一般;而脚上的棉窝、大头鞋,衬上毛袜也总嫌还不够暖……如此打扮,即便是北京的帅哥美女,与“夹皮沟”的老乡从外形上比较,所不同的,只缺一根草绳儿系在腰间......
三十经年,弹指挥间!无论着装、还是居家,早已今非昔比、炮将枪换。且不说每人至少一件的羽绒服,暖气、空调成为居家必备,沸腾的火锅更是数九寒天脍炙人口的佳肴首选。袅袅的蒸汽中,升腾起的是人们围炉聚餐的热情;皑皑的雪地上,鲜艳夺目的是丽人们冬装的浪漫……
然而,人不分老幼、地无异东西,却不约而同地为今冬挂上了“六十年来最寒冷冬天”的标签。巧合?抑或是必然?扪心自问:未必是今冬到底有多冷,而是若干年来的暖冬、加之物质的极大丰富,让人们早已陌生了曾经冻透心骨的严寒、更忘却了其实未曾久远的真正的冬天……
二零一零年元月十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