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有民间艺术(3)--台阁

作者:kylelong  于 2011-11-22 23:3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艺术欣赏|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5评论

 

 

 

台阁,又名“抬阁”,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妆扮型广场游艺表演。以木板为台架,架上竖立铁杆,再把苗条体轻的儿童(或为成人)若干,化妆打扮,分数层绑在杆上,妆扮成戏曲、故事中的人物或仙佛鬼神之类,有的再饰以各种图案为背景,由多人前后抬杠(有时用舟船承载,现在有的地方用机动车运载),在迎神赛社或节庆时在街道广场上(有时在水上或露台上)游行表演。“台”可理解为承载装置的平台,也可同于动词的“抬”;“阁”则形容装置高耸,层层如楼阁。对这种民间艺术,古代文献中多称之为“台阁”,亦有名之为“抬阁”者;当今学者有的归之为游戏,多数归之为游艺。至于流传至今的各地民间称谓则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有抬阁、飘色、铁棍、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彩亭、桌子戏、龙阁等,蔡欣欣教授从各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舞蹈志》以及相关资料中就梳理出58种。

 

    台阁这种游艺形式应该是受到佛教“行像”仪式的启发而被创造的。“行像”是用宝车载著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种宗教仪式。赞宁的《大宋僧史略》上说:“行像者,自佛泥洹,王臣多恨不亲睹佛,由是立佛降生相,或作太子巡城相。”大约第四世纪以后,行像的仪式自西域传入中原。据《魏书·释老志》载,世祖初即位(424),亦遵太祖太宗之业,于四月八日,“舆诸寺佛像,行于广衢,帝亲御门楼临观散华,以致礼敬”至孝文帝时于太和二十一年(497),诏迎洛京诸寺佛像于阊阖宫中,受皇帝散华礼敬,岁以为常例。

 

    台阁原产地江南地方的情况如何呢?张岱在《陶庵梦忆》中生动地记述了越中枫桥杨神庙迎台阁盛况:枫桥杨神庙,九月迎台阁。十年前迎台阁,台阁而已;自骆氏兄弟主之,一以思致文理为之。扮马上故事二三十骑,扮传奇一本,年年换,三日亦三换之。其人与传奇中人必酷肖方用,全在未扮时一指点为某似某,非人人绝倒者不用之。枫桥镇在浙江省诸暨市,杨神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供奉敕封紫微侯的杨神,称紫微侯庙,近人又称枫桥大庙。庙内有钟楼、鼓楼、前厅、戏台、中厅、后厅、东西厢房等建筑。整座庙宇雕梁画栋,造作精致,气氛雄伟。

 

    闽南地方迎春时亦有台阁表演:明朝迎春妆扮故事百馀架,点缀春光,俱是里长答应。用桌一只,后造一屏,二人扛抬,饰小儿为男女坐桌上,无甚好衣服。鼎革后,春架借各班戏子妆扮,新造高大木架,用四人扛,倩好女儿童三四人饰新鲜衣服,演热闹故事,更相竞赛(己巳康熙二十八年)。明代台阁在地域上已扩展到南北方,妆扮表演内容有神佛、故事,特别突出的是戏剧故事,说明明代戏剧活动的繁盛。表演者明确以儿童为主,间有娼妓。制作工艺上也有进步,除木制架子外,铁杆数丈,弯曲成势,饰楼阁、烟云等,凡数层,尤其是用衣服彩带等隐蔽铁架,使妆扮儿童如凌空飞架,惊险刺激。

 

明清鼎革,经过一段波动后,社会进入相对安定阶段,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从康熙年间开始,各地民间赛社、演剧之制度迅速恢复或兴起,随即进入高潮且持续不断,馀续一直延至民国抗战前夕。作为赛社活动的重要表演项目――台阁,也五彩纷呈,争奇斗艳,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而尤以江南一带最盛。台湾岛也有台阁表演习俗:“台俗:赛会,出丧,常招妓装扮杂剧,名为‘台阁’。”同时,出现了水上台阁,以船承载。《清稗类钞·时令类》:“青浦朱香泾有月宁侯水神庙。每年端午将届,衙署胥役辄敛赀赛会,迎其入城,备物斋之。水中赛龙舟,且有饰成凤形、虎形之船,船中有台阁,有秋千,自初一至初五,无日不然。”

 

   清代台阁在规模声势、表演技艺、结构奇巧方面,远胜前代。小说《红楼真梦》描述道:皇太后万寿圣节……京师九城街市,全扎了灯彩牌楼。自清和园行宫直至大内,沿路各铺户人家无不张灯结彩。还有金碧辉煌的各种台阁,有仿黄鹤楼的,有仿滕王阁的,有仿金山寺、平山堂的,也有仿会稽兰亭的,争华斗丽,色色不同。

 

    还有一类台阁不以真人扮演,而以竹、木、纸、纺织品等物质材料制作成各类戏剧、故事人物或吉祥图案,仍由2人、4人或8人抬扛,巡游表演。乾隆中期进士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介绍了北京一种名“台歌”的艺术:“作台阁状,中设机械,扮十馀岁童,为杂剧,数重,犹如掌上见舞人者,甚可观。”四川大巴山地区,迎神赛会时有“扎社火”的表演。其做法是在木制平台上竖一根支架,架上绑扎戏剧人物。人物用竹蔑绑扎骨架、彩色纸糊裱外装。4人抬着游走,配以鼓乐。山西省长治、潞城一带迎神赛社时有“皇杠”表演。皇杠也叫“硬杠”,用木料仿制宝塔形状制成,横插有一定弹力的木杠以备抬扛。皇杠下部为方形木框,彩绘图案,内置重物以平衡。上部一般分三层,用彩绸、花朵、明镜、斗等装饰扎拼而成,同时书写“风调雨顺”、“封土立社”、“祈福报功”等,最上面要插鸡毛掸。硬杠在“圆神”时由数人抬扛,上下颤动,以示狂欢。

 

2006.10.5,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广东省文联、广州市文联、广州市番禺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在番禺举行。此次展演活动共有来自浙江、江西、广西、青海、甘肃、广东等16个省、市、自治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28支代表队、800多人参加。展演汇聚了大江南北风格各异的飘色(抬阁)艺术。飘色(抬阁)以故事传说为主要内容,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融美术、装饰、杂技于一体,设计精巧,色彩艳丽,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艺术特色,充分展示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风姿与成就。展演期间还举行了盛大的巡游活动。通过展示和评比,四川江油市高抬戏表演艺术团、广东省广州番禺区化龙潭飘色队、山西省民间抬阁艺术团等10个队伍和广东省吴川市民间飘色艺术团、青海湟中县拦隆口镇千户营飘色表演队等18个队伍展演的节目分别荣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暨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优秀入围奖和入围奖。

 

“飘色”这一广东地方名称非常生动、形象,“色”指小演员装扮成各类角色,“飘”则形容妆扮表演者如凌空飘动。飘色以“板”为单位,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色柜,即活动小舞台;二是色梗,即支撑用的粗钢枝;三是扮“色”的小演员,坐在下面的叫“屏”,一般由1012岁的小孩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飘”,一般由3岁以下的小孩扮演,均以戏曲、神话、传说故事为主。广东飘色有传统色板200多种。自近年恢复以来,除创作反映现实生活如“囊括七雄”、“为国争光”、“青云直上”等新板色外,还挖掘整理出72板色。其中有“精忠报国”、“护国庇民”、“三调芭蕉”、“飞剑伏魔”、“哪吒闹海”、“大闹天宫”“水浸金山”、“柳毅传书”、“梅开二度”、“乔松跨鹤”等。飘色色彩艳丽,造型大方,装置奇妙,讲究力学,内容含蓄。飘色游行时,每两板飘色之间往往配有一台八音锣鼓柜,形成了声、色、气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晋中一带均将台阁称为“铁棍”,制作与表演相近。

 

由以上梳理可知,台阁初现时主要妆扮仙佛鬼神,其次为故事,到后来,尤其是清代以降,基本上是演戏曲、扮故事,而没有仙佛鬼神之类了。这说明此类艺术娱神的功能逐渐减退,娱人的成分逐渐增多。非常有趣的是,它的出现与中国戏曲的形成几乎同步。我们知道,扮演(故事)是戏剧的本质属性,扮演也成为今天戏剧学中一个基本的工具概念。虽然早在汉代就有《东海黄公》的装扮表演,以后又有《代面》、《拨头》、《踏谣娘》等歌舞戏,扮演早已出现,但仍然不太普及,没有形成规模,所以一直让今天的戏剧史家在中国戏剧形成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汉代的百戏、隋唐的散乐绝大多数是广场艺术,虽然有以人扮兽的表演(鱼龙曼延、舍利、虫鱼、大鲸鱼变黄龙等),但基本上没有“扮故事”者。而南宋“台阁故事”的出现,说明扮演不仅是戏曲的基本形态,也已经流行于广场艺术中,这从另一个侧面透露出戏曲的形成及其影响的扩大。台阁不仅是传统广场游艺表演艺术的新创举,也在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别的启示意义,是今天治戏曲史的学者不可忽略的历史现象。以后,台阁扮演主要从戏曲中汲取营养。因为戏曲已经非常成熟、繁盛了,直接“拿来”,为我所用,既方便,又符合大众欣赏口味,何乐而不为。当然,艺术贵在创新,尽管是搬用传统戏剧,但有时也要做到保密,给人以惊喜。如镇江都天会每年办一二十座台阁,参与人数众多,准备时间较长,但直至出会之前一日,外人尚不知今年之抬阁是何戏剧,其慎密如此,实为不易。当然,历代台阁都有反映时事的新内容、新妆扮。如清代有《观妓诗》云:“凤城二月好春光,社鼓逢逢报赛忙;百戏具张全不顾,争围抬阁看新妆。”民国五年(1916)双十节庆典,上海“钱业救火会所扎之台阁,为六君子。其馀各台阁,为辛亥年火烧上海道台衙门,……尚有台阁一座,乃身穿御服,头戴御帽,谅指袁世凯梦想做皇帝不成之形状。”

 

    高跷、背棍、马上故事等众多表演者虽然也要形成一组故事,但每位表演者基本上是独立活动的,即使是“背棍”等,捆绑式表演者也只有2人,最多不过3人。而台阁则不同,它是一种典型的捆绑式表演活动,人数最少为3人,一般在10人左右,多时可达30多人。大家在表演时的用力、步伐都要充分配合,高度协调,充分体现了合作精神、集体意识,最能代表迎神赛社这种全民性狂欢活动的参与意识与群体理念。这种在共同信仰(地方保护神灵的崇拜)的旗帜下,在祈福禳灾的共同利益趋驱使下的捆绑式表演艺术形式,在意识形态以及社会行为方面,具有极大的社区整合功能。此外,台阁集扮演、美术、装饰、杂技于一体,设计精巧、色彩绚丽、动感鲜明,极具观赏性,堪称广场艺术的典范。

 

(编辑)

 

 

清光绪间四川绵竹年画

首都博物馆藏清代《天后宫过会图》局部

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之飘色

山西潞城市贾村2006年皇杠表演

晋中一带均将台阁称为“铁棍”

广州畨禹飘色

(编辑)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4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3 回复 世外闲人 2011-11-23 20:17
沙发。
原来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表演。
3 回复 kylelong 2011-11-23 22:26
世外闲人: 沙发。
原来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表演。
按照文献,似乎是江浙一带是起源。
3 回复 世外闲人 2011-11-24 19:11
kylelong: 按照文献,似乎是江浙一带是起源。
有可能。
2 回复 我爱月季 2012-1-13 06:29
早有耳闻,没见过。
5 回复 kylelong 2012-1-13 07:04
我爱月季: 早有耳闻,没见过。
估计是你回国时间不对,错过了机会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4-26 07:0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