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绝】致友人 [2012/07]
- 这个村子很江湖 [2011/09]
- 【忆江南】 家 乡 (二首) [2011/12]
- 【一斛珠】击鞠 [2012/10]
- 【五绝】 石榴裙 [2011/10]
- 【南歌子】 关河梦 [2012/03]
- 【天仙子】 梦圃 [2011/11]
- 【沁园春】 风雨伶仃洋 [2012/03]
- 【捣练子】 何处绿杨 [2012/01]
- 【醉花阴】红 棉 [2012/02]
- 【七 律】 权 臣 [2012/05]
- 图片链接的方法 [2012/03]
- 【五绝】原乡情浓 [2012/10]
- 【满江红】 虎门故垒 [2011/10]
- 【七律】受降日 [2012/08]
- 【七 绝】仙企鹅 [2012/04]
- 【金缕曲】 忆外婆 [2011/10]
- 【七绝】 听 春 [2011/11]
- 【回文诗】 心莲 [2011/10]
- 【七绝】乡野童趣三首 [2012/10]
【七律】 公 允
匹夫取义鬼神惊,
智勇尤雄殿上卿。
屈子流芳传汨水,
侍郎湮灭渺蛮兵。
扬州沃雪江阴沸,
阁部垂名典史轻。
憾世无缘董狐笔,
尽倾朱紫不沾氓 。
注:
侍郎: 马南宝,香山沙涌(今中山市)富绅。
宋景炎二年救驾有功,召拜权工部侍郎。
蛮: 粤地古代属于白越,南蛮。蛮在此是地方名。
阁部: 史可法。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以督师名使守扬州。
率义民孤城困守八十一天。
董狐: 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氓(méng): 民也。——《说文》。按,自彼来此之民曰氓。
小 记
此律用典有点偏僻,但不偏僻就不会生出如此感慨了。诗词里面所说的屈原,史可法和董狐都算是得了大名。典使阎应元也略有人知,而侍郎马南宝知道的就寥寥无几了。
马南宝(1244—1285),宋末工部员外郎。原籍河南开封府汴梁,宋南迁时,因其先祖知粤之新会,遂举家定居新会。后其曾祖徙居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沙涌村。其实马南宝就是当地的一个乡绅。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端宗自潮州浅湾被元兵追逐,航海避敌过香山境,马南宝立即带领部下前往救驾并献粮千石以饷军,端宗敕奖其功,召拜权工部侍郎。
帝居南宝家数日后,元兵攻陷广州。诸将召募潮居里(黄梁都,即今斗门县赤坎一带)乡民数百人勤王,南宝献酒谓各将曰:“痛饮黄龙府在此行也!”并高声歌唱岳飞《满江红》词,慷慨激昂,互相鼓励,闻者无不为之感动。宋亡。南宝日夜悲泣不食,隐匿不降。至元二十二年,闻陈宜中奉帝犹存占城,于是南宝与招讨使黎德、梁起莘起兵运粮往迎车驾,梁起莘反叛归降仕元,黎德与南宝讨其叛军,大败,南宝被捕不屈,壮烈殉节,年仅36岁。然而在南宋史中并无半点记载。
马南宝读书好义,尤工诗。尝作诗哭祥兴帝云:
“翔龙宫殿已蓬飘,此日伤心万国朝。
目击厓门天地改,寸心难与海潮消。”
“黄屋匡扶事已非,遗黎空自泪沾衣。
众星耿耿沧溟底,恨不同归一少微。”
阎应元(?-1645)字丽亨,汉族,北直通州人(今北京通县),明末抗清名将。时任江阴典史。一个小小的典史,按今天的说法,最多不过相当于一个正科级的县公安局长。在那个民族危亡之秋,率六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孤城困守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
降清的南明将领刘良佐来劝降。阎典史回曰:“自古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城破之时,阎应元端坐于东城敌楼之上,要了一支笔,在城门上提到: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终英勇就义。然而,江阴城沸沸扬扬的鲜血和呐喊,在史家笔下却消融得了无痕迹,洋洋大观的《明史》和《清史稿》对此竟不著一字。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终英勇就义。然而,江阴城沸沸扬扬的鲜血和呐喊,在史家笔下却消融得了无痕迹,洋洋大观的《明史》和《清史稿》对此竟不著一字。
史可法以大学士领兵部尚书衔督师扬州,统率10万大军与清军铁骑只周旋了数日便土崩瓦解。史可法的一封回信——《复多尔衮书》,写得相当精彩,今天我们捧读时,仍旧会感到那种澎湃涌动的凛然正气。然而,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写的一副对联:“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说的明白。风云变幻的年月,还要看智勇双全的豪雄。
看看一位作家对此事件的描述吧,“江南一带从来就有“江阴强盗无锡贼”的说法,这里所谓的“强盗”,是指一种心理品性和地域性格,就正如扬州多的是书肆和船娘一样,江阴多的是炮台和壮汉。一场本来是一边倒的战争,却悲壮惨烈地进行了81天,孤城困守,6万义民面对24万清兵,并且让对方付出了75000余人的代价,这在中外战争史上可以算得上一个奇迹。三十六计中能用上的计谋,差不多都用上了:诈降、偷营、火攻、钉炮眼、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小股出击、登陴楚歌……无所不用其极,无不闪烁着创造性的光芒。最壮烈的莫过于派白发耆老出城假投降,把火药暗藏在放银子的木桶底层,等清军升帐纳降时,火发炮裂,当场炸死清军3000余人,其中有亲王一人、大将两人,清军为之三军挂孝。与此同时,江阴城头也响起了悲怆的炮声,那是在为慷慨赴死的乡贤耆老们志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