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本土版的"维基解密": 703804 (ZT) [2011/01]
- 【史海钩沉】胡佛村轶事 [2010/10]
- 【老菜新生】一盘放得太久的干炸小黄鱼(有洁癖者慎入!)呵呵 [2009/11]
- 【小小说】一杆银光闪闪的大烟枪 [2009/10]
- 【哈哈一笑】 关于本人致富之后打算的一点想法 [2010/09]
- 【填词习作】 《满庭芳· 秋怀》 朗诵者: 宜修 [2010/11]
- 【语文复习】 歌谣:《的地得》 [2010/12]
- 说人容易律己难 [2009/04]
- 【乱笔杂文】 杀毒软件与普世价值 [2011/01]
- 【打油诗三首】闻网友咒骂米国银行穷疯了有感 [2009/11]
- 【文坛轶事】 王朔那厮 (原作者不明) [2010/10]
- 惊闻大赦,喜极而泣 [2009/02]
- 【读报有感】 新闻照片的神奇功用 [2011/01]
- 【小小说】晕眩 [2009/09]
- 猫怕眼泪 [2009/03]
- 【老猫擦汗】幸亏没有删掉原始记录! [2009/09]
- 【一剪梅·送痴叟兼和越湖兄】 [2009/10]
- 答网友异域堂 [2009/10]
- 【杂文】中国人都精吗? [2009/09]
- 【免费办证】 送给娃娃(有图),呵呵 [2010/12]
- 也谈爱国 vs 卖国 (兼答网友light12) [2009/09]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湖南省凤凰县镇竿镇(今沱江镇)人。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熊希龄曾被称为现代中国的“慈善之父”、民国“慈善总理”。其先后主持了顺直救灾、北五省救灾、湖南义赈等一系列大型灾赈活动。尤其以1917年的顺直救灾最为著名,在此次赈灾活动中,熊希龄凭个人威望向全国发出“为天津灾民请赈电”,率先捐款。并凭借个人抵押向外国洋行借款 数百万元作为救济专款。1919年,顺直救灾结束后,有二百多灾童无人认领。熊希龄决定在香山设立慈幼院。
香山位处北京西郊20余公里,是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区。山中林木繁多,松柏参天。晚秋时分,枫叶红遍,风景独好。登香山主峰魏公愁,西郊全景尽收眼底。香山更有唐、辽、金、元和明代的众多名胜古迹。在香山的最高处,有两块巨大的岩石,其形酷似“香炉”,再加之这里山势险要,早晨时分,远远望去云雾缭绕,袅袅升空,香山由此而得名。香山原为皇家园林静宜园,现为香山公园。
香山慈幼院校舍散布于北京西郊香山。规模最大时在院儿童达到二千人。慈幼院推行学校、 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不仅收容儿童并且提供优质教育。在熊希龄的努力下,香山慈幼院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堪称一流,甚至超过美国同类机构。 1932年,他更将全部家产捐献给救助儿童的慈善事业。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3月25日到达北平西苑机场,驻进香山。将香山确定为中共中央在北平的驻地,对外号称劳动大学。在这段时期里,毛泽东就住在香山的双清别墅。
一九四九年后,香山慈幼院迁入西城府右街西侧路南(现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院内。
五十年代中期,再迁至由国管局在甘家口西侧白堆子路北新建之校园。设有婴儿部,幼儿部和小学部。招生方向为“社会名流,民主人士”,实际上大部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子女。
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因作为北京(或全国)唯一一所公私合营学校,被红卫兵视为“北京黑市委复辟资本主义的自留地”而被解散。几年后改制为立新学校。取消婴儿部,增设中学部,并由分配名额全市招生,改为就近招生。
近年来,除了被改作它用的大礼堂(兼饭厅)仍然矗立以外,当年布局对称,漂亮整齐的数座二层青砖灰瓦大屋顶校舍已全部拆除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高层楼房。校门也由朝南改为朝西,面向西侧新开的一条马路:首体南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