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业毒于蛇 [2011/08]
- 对婚姻我现在怎么看的 [2013/12]
- 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中国人身份? [2012/06]
- 殷秀梅:女人,歌,大时代 (上) [2012/06]
- 走出植牙诊所,我两泪涟涟 (上) [2011/02]
- 散文第五次获全国性奖项 [2012/05]
- 怀念我开过的两辆车 [2014/03]
- 奥运女剑客申雅岚的眼泪 [2012/08]
- 职场内外:袜子这档子事 (图) [2011/11]
- 来到咸阳瞻仰茂陵 (图文) [2018/04]
- 恋母情结和爱屋及乌 [2012/08]
- 绝对猜不到,儿子从德州带给我什么 [2015/06]
- 感恩节就医,感恩节祈愿 [2011/11]
- 为什么女人的钱比较好赚 (图) [2014/04]
- 小说获第20届汉新文学佳作奖 [2012/09]
- 即景:生米已成软粥的老夫老妻 [2010/10]
- 血热水醒:有感于龙应台女士的北大演讲 [2010/10]
- 一无所有 (附北大毕业照) [2013/05]
- 虔谦散文将入编中文教材 [2012/05]
- 叔叔,你那眼神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2010/11]
- 儿子获得全美高中演讲比赛第二名! [2011/06]
- 半碗人参汤折腾了我两礼拜 [2012/05]
- 作品荣获一等奖 (图) [2011/07]
- 今天同事就中越危机发难 [2011/06]
- 生日感言 (附图) [2013/03]
- 257字小说:小青 [2011/10]
日前,上海一位小學生在語文考試題目:「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中回答:「我不會讓梨。」被老師判錯,由此引出了一場「讓梨∕不讓梨」的爭論。這個事情說明了許多問題,其中之一是,新一代的獨立性顯著增強,他們有主見,敢置疑。其中之二,多元的時代對教育和文化的古為今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我們得承認這道題的出和判的確不當。既然問:「你會怎麼做?」就應該允許不同回答。假如只有一式答案,那麼問題就該改為:「我們該怎麼做?」
其次,我們得重新檢討和認識「孔融讓梨」這個典故。這個故事其實並不如一般人所說的是屬於儒家的「孝悌」之舉。人們之所以會那麼想是因為《三字經》的詮釋:「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三字經》的詮釋是有偏頗的,因為假如按照孝悌理論,孔融該吃較大的,而不是最小的,因為他底下還有弟弟。孝悌倫理是一種匡囿,匡囿總是限制甚至扼殺人性的。孔融讓梨的行為並不是因為被迫得遵守什麼清規戒律,讓梨是他自覺自願的,也因此它實質上是一種良善的人性體現,是值得弘揚的。
問題在於,假如僵化甚至錯誤認識這個典故,把它當作是一種應該的行為模式來教育下一代,那就大大減少了這個故事的人性蘊含,並且在今天也是很難行得通的。曾經有作者撰文反映海外中文學校教「孔融讓梨」時的尷尬,因為美國的孩子們講究並信服的是法則,而不是應該不應該。近期的「我不會讓梨」事件,說明僵化及扼殺人性的教學對中國孩子也行不通。
孔融讓梨不是消極的孝悌和應該,而是對兄弟的自願謙讓。假如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那麼這個故事包含的實際上是一種有意識的、自覺自願利他的態度和精神。這是「孔融讓梨」故事最積極最光輝的地方。假如我們能夠看到這一點,那麼孔融讓梨和妨礙人的個性發展、妨礙個人的自由意志等等又有什麼關係呢?讓梨行為的本身就是孔融一個出色的個性閃現。
利他和個人自由並不存在必然的矛盾。這兩者互不矛盾的基礎,就在於人們超越道德來認識利他,在於人們意識到利他不是道德枷鎖,而是一種淨化昇華了的善良人性,一種愛的精神境界。人作為有強烈自我中心意識的群體動物,個人自由和利他精神是兩個互相制衡的力量。人的自我中心意識是人的第一意識,也就是人之初的意識。基於這樣的人性現實,強調利他有著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利他精神和行為作為對一己的超越、作為一種愛的實踐,對人心的感動和對社會和諧發展的意義,永遠大於利我主義。